之前在氣血群的讨論中,我看到很多朋友都反應,自己經常出現小肚子脹氣的情況,尤其是吃完午飯、晚飯。這在中醫看來,是“中氣下陷”的表現。中氣下陷是中醫的專業名詞,中氣指脾氣,意思是脾氣往下走了。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的,就是中氣下陷的調理方法。
中氣下陷的罪魁禍首是脾虛。它由脾虛升級而來,是脾虛的2.0版本。
脾虛是怎麼發展成中氣下陷的?
在中醫看來,脾主升清,它是往上走的,在氣血運行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脾氣虛弱,氣血的循環也會跟着混亂。
氣血化生的過程有幾個步驟:
第一步:吃進肚子裡的食物,需要先由脾胃運化成水谷精微,再往上輸送。
第二步:心、肺接收到水谷精微,一起作用,将它化為氣血。
第三步:通過肺肅降的作用,将氣血分散到身體各處。
整個過程,脾胃是起點。正常的氣血運行都是以脾胃為中心,呈圓運動的狀态循環。
一旦脾氣虛弱了,它的升舉力就會不足,無法持續性的往上輸送水谷精微。小肚子脹氣隻是身體的初步反應,慢慢的,身體還會出現其他不适應。
第一階段:容易疲勞
不少朋友會感覺自己容易疲勞,稍微累一會就提不起來氣,還會出虛汗,一到下午就頭暈、頭痛、小肚子脹氣,有點像低血糖,吃了熱水或者巧克力會好很多。
第二階段:髒腑運行不利
氣血長期沒辦法濡養腸胃,腸胃的蠕動也會變慢,很難去消化食物。
所以中氣下陷的朋友飯量大多偏少,吃完飯後會經常打嗝,且聞得到飯菜的味道。
第三階段:對脾氣造成持續性傷害
中醫認為,“中氣”對人的髒腑有固定的作用,中氣不足了,胃腑也會下垂。表現在我們身體上,就是經常性的拉肚子。
而拉肚子又會消耗體内的氣,對脾氣造成持續性傷害。
想要從根源上調理中氣下陷的問題,要分為三個步驟:
1、補脾氣。因為中氣下陷的根源是脾虛,比如四君子湯加減、六君子湯加減、參苓白術散加減等。
2、理氣。因為中氣下陷會擾亂脾氣運行,阻礙我們吸收補力,所以還需要幫助脾氣順暢通行,比如厚樸溫中湯加減、小建中湯加減等。
3、提氣。最後還需要幫助氣往上走,水谷精微才能夠傳輸到心、肺的位置,比如補中益氣湯等。
如此下來,才能從根本上調理中氣下陷的情況。
最後再來說說中氣下陷和大氣下陷的關系
大氣也就是中醫說的宗氣,充滿于胸中,掌管肺的呼吸之氣,生于命門,但人出生以後依賴的是脾胃轉化的五谷之精生長。源源不斷的宗氣要靠脾胃轉化食物産生。
如果脾胃虛,轉化無力,宗氣也會變弱。中氣不足在先,當中氣虛的影響到宗氣(也就是大氣)不足以包舉在肺外時,大氣虛而欲陷。所以從這個角度理解,大氣下陷比中氣下陷要更重一步。大氣下陷嚴重的人,呼吸将停,努力才能完成呼吸,也就是張錫純老先生說的“氣息将停,危在頃刻”。
中氣下陷的罪魁禍首是脾虛。它由脾虛升級而來,是脾虛的2.0版本。但是,最後嗦一句:醫家講究辨證施治,用藥請咨詢醫生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