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霞、韓一軍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荞麥是重要的雜糧作物,包括甜荞和苦荞2個品種。世界其他各國種植的荞麥都為甜荞,唯有中國既種甜荞又種苦荞,種植比例約為2∶1。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積種植苦荞的國家,栽培面積約30萬hm2,産量30萬-50萬噸,種植面積和産量均居世界第1位。苦荞主要集中種植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貴州等省的高海拔山區、高原和高寒地區。由于人們對苦荞認知度不夠,苦荞産業未得到充分發展。
本報告從生産、消費、進出口等方面分析我國現階段苦荞産業的發展現狀,剖析其發展前景、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苦荞産業發展提供指導意見。
一、苦荞産業發展現狀
(一)生産
在種植上,苦荞産區主要集中在四川、雲南、陝西等高寒地區。荞麥産量在近年來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2014年全國荞麥産量為30萬噸,2017年達到53.9萬噸。(見圖1)
圖1 2014-2017全國荞麥産量(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我國荞麥生産區域布局整體相對集中。荞麥産量排名全國前三的省份産量之和占全國産量的50%左右,排名前十的省份,占到全國産量的近75%。内蒙古、陝西省、甘肅省種植主要為甜荞麥,苦荞麥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陝西等地。(見圖2)
荞麥種植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4年的265.7千公頃增長到2017年的360.6千公頃(見圖3)。四川、雲南地區比較适合荞麥的生長,四川、雲南種植面積較少,而産量較高。(見圖4)
苦荞生産主體主要以農戶個人及家庭為主,種植規模較小,苦荞生長在高寒地區,受自然和市場影響均較大,生産較為分散。影響了種植的規模化、專業化,品質不能有共同的标準來要求。
目前,很多地區成立了苦荞種植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主要形式有農戶和專業戶聯合形成的自願組織、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聯合進行苦荞方面的種植,促進各主體之間苦荞種植經驗的交流,提供苦荞相關生産資料、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為社員提供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咨詢服務,從而提升苦荞種植技術、提高專業化水平。
(二)消費
由于市場認知度有待提升,苦荞産品的全國市場銷售仍顯平淡。苦荞茶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意識有待加強。當地人對于苦荞的需求,主要采用對苦荞麥的食用方式。
(三)加工流通
在苦荞收獲貯藏方面,成熟的種子由于風雨及機械振動極易脫落,導緻苦荞減産。因此及時和正确的收獲是苦荞高産的關鍵。苦荞對高溫的抗性較弱,遇高溫會造成蛋白質變性,故苦荞不易于貯存,對倉房要求較高。
苦荞的加工産品由最初的苦荞米、苦荞面粉發展到現在的苦荞茶,從簡單加工到深加工,效益能夠成倍的增長。苦荞的加工品主要涵蓋苦荞粉、苦荞蛋糕、苦荞挂面、苦荞方便面、苦荞面包、營養快餐粉、苦荞餅幹、苦荞酒、苦荞醋、苦荞茶等。
(四)進出口
中國是世界上的荞麥出口大國,2014-2017中國荞麥出口量排名世界第一,全球荞麥出口前5名國家也較穩定(見表2)。日本、意大利、美國、西班牙、法國為荞麥的主要進口國,2018年中國進入荞麥進口前五國家(見表3)。
2014-2018年,中國荞麥進出口一直保持順差,2014年之後荞麥出口呈現出下跌趨勢,2016年開始回升。2014年之後荞麥進口量呈現下降趨勢,2018回升達27366噸,進口量與出口量持平(見圖5)。
荞麥貿易額與進口量波動大體相同,但出口量波動有所不同,2014年之後開始下降,2017年略有回升,2018年繼續下降到1521萬美元。(見圖6)
2014-2018年,中國荞麥進出口價格先漲後跌,但荞麥出口價格始終高于進口價格(見圖7)。日本、韓國、法國為中國荞麥出口主要對象國,日本一直是中國荞麥出口最多的國家(見表4)。中國荞麥進口來源較為單一,主要來自俄羅斯。(見表5)
(五)市場價格
2019年我國各地荞麥批發價格較為穩定,對于苦荞麥來說其種植面積較小,苦荞産品宣傳力度不夠大,其國内外需求群體還是較少并且自産自用比率較大,總體而言苦荞麥價格變化不大。但是對于苦荞麥制成苦荞茶的産品,其售價懸殊巨大,因為其産地、品牌、包裝、加工工藝等不同,品質拔尖、加工程序繁瑣、包裝高級的苦荞茶可以賣到上千元。一般低海拔地區的苦荞茶價格大概在每斤30-50元;中高海拔小涼山地區的苦荞茶價格大概在每斤50-60元,四川大涼山黑苦荞茶價格品質比較好,價格在每斤60-80元。據四川省2019年部分苦荞産品價格,高品質的苦荞茶每斤可以賣到幾百元,而普通苦荞每斤隻有十幾元(表6)。
(六)成本收益
不同種植地區苦荞種子狀況及當年産量不同,所計算苦荞種植總成本不同,苦荞收益也不同。未經加工的苦荞成本收益很低,以雲南省龍陵縣為例,2019年苦荞收購價每斤約2元。苦荞加工品根據種類、質量成本收益不盡相同。
二、苦荞産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生産模式将不斷創新。很多地區成立了苦荞專業合作社、苦荞專業技術協會以促進苦荞種植技術提升、提高專業化水平。未來其生産模式會向着更加多元、更加标準的生産組織模式轉變。
(二)産量将進一步提升。政策支持下,通過财政補貼、增強技術引進等方式鼓勵種植苦荞的意願程度、加大種植苦荞的标準化水平,預計苦荞産量将進一步提升。
(三)消費需求将繼續增加。随着國内外對苦荞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的深入研究及品牌效應的不斷提升,苦荞作為綠色無污染食品其需求将不斷增加。
(四)産業鍊條将進一步發展。苦荞産業上聯加工企業和農副産品物流、銷售服務,下牽廣大農戶和農産品生産基地,發展苦荞産業是推動農業産業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和促進民族地區廣大農戶脫貧緻富的有效途徑,未來市場對于苦荞的認知加深将會帶動其産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産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苦荞主産省份為四川、雲南、陝西等地區,通過苦荞脫貧的貧困縣基本狀況如下表所示。
(二)主要經驗做法
1.生産環節
(1)選取高質量苦荞品種。以四川大涼山地區為例,針對每個縣實際情況與研究所聯手引進高産優質、抗旱抗逆優良的品種,保證農産品産量和品質,達到增産增收目的。
(2)支持苦荞生産基地建設。通過建設苦荞生産基地,為農戶、企業進行系統指導,解決苦荞生産、流通環節的各項問題,同時推廣先進技術,提供信息保障。
(3)提供苦荞政策、技術支持。加強對苦荞龍頭企業産品更新、技術改造、設備購置資金和創新項目基金等扶持政策力度,提升苦荞産量和質量。
2.品牌打造
(1)發揮互聯網優勢。通過互聯網信息推廣優勢宣傳苦荞産品,利用電商平台提供更便捷的購買渠道。
(2)打造區域品牌。以四川涼山苦荞為例,通過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區域特點的品牌效應。
3.流通環節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産業。加強道路、橋梁和共用倉庫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縮短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
(三)典型案例分析
1.推動苦荞産業發展。四川省昭覺縣整合農科局農業技術人員,實行分管領導包片,農業技術人員包鄉鎮的做法,利用輪歇地和秋冬閑地等,确保80%以上苦荞地塊實行标準化種植。引導企業落戶,積極協助企業開發苦荞新産品,開展彜寨苦荞麥和無公害苦荞麥産品認證等工作,為開發産品創造市場準入資格,建設"大涼山"品牌。做優地方特色産業,實現産業加工增值,開展國家級優質苦荞農業标準化示範建設,建立系列标準并獲得證書,推動苦荞産品進入高端市場。
2019年昭覺縣人民政府與安廚集團合作,開創區域公用品牌。在深挖賣點的基礎上,結合市場消費導向,打造主力産品苦荞茶,并由此延伸豐富産業鍊條。
案例啟示與思考:首先,通過新聞媒體組織、公益廣告等方式加強産品宣傳。其次,加強資金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将部分扶貧和農業調産項目資金用于苦荞品種研發、生産和加工;二是支持苦荞生産基地建設;三是對龍頭企業産品更新、技術改造、設備引進及創新項目基金等予以支持。
2.探索苦荞産品線上銷售新模式。一方面,蓮花黑荞結合雲南省安康縣實際情況,積極推進苦荞生産的規模化、标準化。與農戶展開深入合作,形成規模化種植。不但收購貧困農戶家中的黑苦荞原料,并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既保證了農戶的收益,也解決了質量問題。另一方面,蓮花黑荞依托新銷售方式,盤活思路,通過"陝藥集團",構建以線上為主,線上線下互通的全産業鍊銷售平台。提升精準扶貧工作效率和品質,積極推進品牌打造,增加産品附加值,助力農民增收。
案例啟示與思考:雲南省安康縣發展苦荞産業發展過程中,充分借助了龍頭企業的優勢力量,與農戶展開合作,開拓苦荞産品市場,同時協助農戶進行苦荞種植,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在發展"龍頭企業 農戶"苦荞經營模式的同時,運用"互聯網 "優勢,為農戶增産增收。
四、苦荞産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風險
(一)主要問題
1.品牌建設力度不夠。我國苦荞沒有廣泛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品牌建設、市場宣傳不夠。苦荞加工企業資産規模較小,低水平重複建設,成長型、技術密集型企業缺乏,市場化程度低,創新能力不足,沒有形成品牌效應。
2.産業體系不全。與苦荞産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科研、推廣、基地、農戶、企業、市場等關鍵環節沒有形成産業鍊條和完整體系,州縣之間、部門之間也沒有形成做強苦荞産業的協調運作機制。
3.科技創新不足。專項科技投入少,缺乏試驗示範基地,基本研發條件較差,設施設備落後,缺乏激勵和市場運行機制,研發人員積極性不高,品種創新、改良遠遠落後于産業發展需要。
4.生産管理粗放。苦荞主要種植在海拔較高地區,機械化程度不高,耕作管理粗放,廣種薄收,單産水平較低。
(二)風險分析
1.産量風險。由于苦荞種植沒有實現規模化,産量較低,很多農戶放棄種植,改種其他産品導緻減産。不利天氣對苦荞種植也存在較大風險。
2.貿易風險。在出口方面,由于我國是唯一苦荞出口國,當我國苦荞産量下降時,對國際苦荞貿易也造成一定風險。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加強高新技術應用,綜合開發利用。要在深度和廣度上對苦荞麥進行綜合開發利用,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的苦荞麥加工技術,建立健全産學研合作機制,整合人才資源,加快苦荞高新産品的研發,延長産業鍊條。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生産主體種植意願。加大産業化項目資金,對良種繁育基地和科研經費支持力度。對原種、良種和專用品種給予補貼,對企業、種植大戶給予補助;對成功培育和研發苦荞新品種、新産品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不斷增強各主體種植苦荞的意願。
(三)發揮地理優勢,擴大出口。鼓勵企業通過提高品質、加強品牌宣傳、細分市場等方式,增強産品競争力,提升産量增長可持續性。大力實施市場多元化和"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四)規範流程,實現産品工業化。應強化苦荞制品的工藝參數研究,加強荞麥粉加工專用設備的研究,提高國産設備自動化、标準化、系列化水平。除對我國苦荞傳統食品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整理、發掘和工業化改造外,還應積極吸收國外食品的精華和技術。
(五)創新模式,構建完整産業體系。一是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申報和實施苦荞項目。二是積極探索科研單位、龍頭企業、種植農戶之間互利共赢的經營機制。三是探索苦荞産業與苦荞産區本地旅遊資源相結合的模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