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發音不标準吓我一跳?人們一般都不會用單一的語調說話即使有的人沒有固定的語調,他們在簡單陳述和問問題的時候聽起來都會不一樣;而在一個句子裡,他們也會不自覺将某個詞的語氣念得比其他詞更重,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普通話發音不标準吓我一跳?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們一般都不會用單一的語調說話。即使有的人沒有固定的語調,他們在簡單陳述和問問題的時候聽起來都會不一樣;而在一個句子裡,他們也會不自覺将某個詞的語氣念得比其他詞更重。
如果你真要用單一的語調說英語,要人們理解你的意思也可以毫不費力。但在其他語言中,語調往往是用來分辨不同詞語意思的,這種重要程度堪比英語的元音和輔音。舉個例子,在英語裡,“pay”(支付)和“bay”(海灣)不一樣是因為他們開頭的發音不同。
但是想象一下,如果單單是“pay”這個單詞,用更高的聲調讀出來意味着“支付”,而用較低的聲調說時它的意思則是“海灣”……語言學家所說的聲調語言,大緻就是這個意思。而全世界至少有15億人一生都在使用這樣的語言,并且對此毫不自知。
擁有4種聲調的普通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比如拼音“ma”,如果用說英語的方式把它讀出來,那它的意思就像是“罵”。如果你用在找媽媽的口吻說“ma?”,這個疑問語氣聽起來就是“麻”的意思;如果你在抱怨你的母親——“ma-a-a?!?”(把你的聲音先向下俯沖再向上反彈到最高點),這下聽起來又成了“馬”了。但當你用更高的聲調說“ma”,它又是母親的意思了。很複雜吧?漢語中幾乎每一個音節都是這麼運作的。
普通話還并不是最複雜的一種聲調語言。在中國、越南、老撾和泰國都說的苗族語言,可以有7、8種聲調,這真真讓人眼花缭亂。以“paw”(/pɔː/)這個音為例,如果你用普通的語調說,它的意思是“女性”;用提問的語氣來說,它就成了“扔、丢、抛”的意思;用不耐煩的高聲調說出就是“球”;而如果用偷偷摸摸的低聲調說出來的話,它的意思是“刺”。
用介乎不耐煩的高聲調和低聲調的中間語調來說,它的意思就變成了“胰腺”;如果換一把模仿老年人的蒼老聲音,那麼它就成了“看到”的意思,如果再加上帶有喘息的驚奇語氣(就像你發現了形狀像馬一樣的雲朵),它的意思就是“父親的祖母”了。
已經被搞暈了?我們還沒說到粵語呢——那門語言可是有9個聲調的啊。
類似的聲調語言遍布全世界,但它們大部分集中在這3個地方:東亞和東南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墨西哥土著區。為什麼是這些地方?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些區域共有的高溫。雖然你很難想象為什麼高溫會使人們說話更具旋律性,但環境跟文化現象并不是毫無關聯的——有這麼一種假設,稱聲調語言在幹燥的環境中得以存活的可能性更小,因為幹燥的空氣會使人們喪失能夠産生微妙的語調差異的靈活聲線。
暫時這種假設還沒有定論。這個理論還認為在氣候濕潤的地方,人們無法預測一種語言是否有多種聲調。而同樣的,我們也很容易想到(當然也是個很有趣的想象),人們可能是因為某些文化現象才這樣把語言“唱”出來的。
這歸根究底還是一個連環問題。再回來看“pay”和“bay”這兩個詞,看起來它們之間唯一的區别隻是開頭字母不同,但細究起來還有更多。英語使用者在發“ay”這個元音的時候,在輔音“b”後面的話一般聲調會比在輔音“p”後面更平滑、更低——因為不同的力學因素影響了這些輔音的發音方式。那也就是說,人們說“pay”的聲調會比說“bay”的時候稍高一點。
但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發音的細微差别幾乎不會被察覺。但是“p”和“b”的發音非常相似,而且相似得有可能會混合在一起。類似的還有“f”和“th”的發音,由于它們的發音位置在口腔前部緊密結合,一個操着一口倫敦音的人很容易就會把“bref”說成“breath”,把“fing”說成“thing”。
假設随着時間流逝,英語使用者發“b”的聲音變得和“p”一樣,那從此以後是不是就再也沒有“b”的發音了嗎?
想象一下:“Brother”變成了“prother”,“bat”變成了“pat”,“big”都讀成了“pig”。這樣的事在各種語言裡可能發生,但如果是在英語裡,那就不再有“pay”和“bay”了,隻剩下“pay”了。那還怎麼區分?這時候如果有聲調的差别就好了。例如中性聲調的“pay”的意思是“支付”,而低聲調的“pay”的意思則是“海灣”;這種獨有的聲調可以傳達出不同的含義。而這就是聲調語言産生的确鑿原因。
在某些地方你甚至可以看到這種聲調語言的發展過程。比如有一種叫克木語的語言,它的使用者分布在老撾、越南、泰國和中國的部分地區。在克木語的一種方言中,“pok”的意思是“咬”,而“bok”的意思是“砍下一棵樹”。而在克木語的其他方言中,盡管“b”音已經成了“p”音,剩下的就隻有聲調的不同,因此在那種方言裡,這兩個詞的意思就用聲調高低來區分“pok”——用高聲調說出來的意思是“咬”,用低聲調說出來的意思則是“砍下一棵樹”。
使用聲調語言有很多确切的優勢。一些非洲語言的使用者在演奏鼓樂器時可以表現出音調間的長距離,墨西哥的馬薩特克語使用者在吹笛子的時候也有這樣的能力。還有一種人,他們單單聽一個音符就立刻能辨認出它的調值——比方說能指出某個汽車的喇叭聲是确切的A大調。這些人擁有“音高辨别力”,而且有證據指出那些使用聲調語言的人更可能擁有這樣的能力。有實驗證明,說普通話的音樂家比說英語的音樂家在辨認音調方面表現更好。同理,說粵語的朋友們,在辨認聲調方面也比說英語和法語的人更勝一籌。
那有沒有哪一種語言可以隻靠聲調?盡管聲調在傳達含義上如此重要,它們也沒有細緻到能勝任人類的全部表達。隻用聲調說話就好比隻用emoji打字。要是那麼下去,大概就會變成1820年代一個叫Solresol的法國人所發明的一種隻基于音調的語言。Do-re-mi的意思是“天”,do-re-fa是“星期”,do-re-sol是“月份”等等;mi-sol是“好”,倒轉過來sol-mi就是“壞”。這麼可愛的創意,但是Solresol也沒解決實際談話中的語速、細微差别和複雜問題。倒是用emoji寫詩寫散文的人越來越多了。
文章出處:界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