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兒的餐桌上,總會有條魚,寓意"年年有餘"。
本文就介紹一道用鳜魚做的菜。它有色有香,有味有形,除此以外,讓人更感興趣的還有——聲:在魚身澆上熱氣騰騰的湯汁時,它便吱吱地"叫"起來,活像一隻真松鼠。所以,這道菜就叫"松鼠鳜魚"。
"松鼠鳜魚"
"松鼠鳜魚"是江蘇蘇州的一道傳統美食,其來源與乾隆皇帝有關。
乾隆下江南,來到蘇州城,看見了松鶴樓。松鶴樓當時隻是一家小菜館,但門口有點意思:入口處擺着神台,上面供着一條鯉魚,在店主心目中,這是一條神魚,象征着魚躍龍門、招财進寶。
乾隆下江南圖
乾隆一看,便着了魔般想要吃掉這條魚。這可把店主吓壞了。一邊是神魚,另一邊是萬歲爺,哪個也不能得罪啊!他連忙去找廚子商量對策。
機智的廚子想到自家店名中有一個"松"字,便靈機一動。他把這條神魚做成松鼠形狀,在上面淋一層滾燙的醬汁,讓神魚發出類似松鼠般的"滋滋"叫聲,既哄了萬歲爺開心,又可以假裝吃的是松鼠而不是神魚,避免觸犯天怒。
這頓飯把乾隆爺哄得很開心,松鶴樓也在蘇州出了名。後來廚子發現鳜魚比鯉魚肉質更鮮美肥嫩,從此,"松鼠鳜魚"就成了松鶴樓的招牌菜。。
清代《調鼎集》中有關于"松鼠魚"的記載:"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季魚,應是季花魚,即鳜魚。這條記載間接證明了蘇州乾隆年間就有"松鼠鳜魚"這道菜。
鳜魚入菜曆史很久,唐代便有"桃花流水鳜魚肥"的詩句。鳜魚肉質厚實,潔白細嫩,味道鮮美,無腥氣,無細刺,有清蒸、幹燒、紅燒、糖醋等不同做法。同時,鳜魚性平味甘,補氣血、益脾胃。魚肉含較多高質量蛋白質,營養豐富,是食療佳品。
鳜魚
做"松鼠鳜魚",炸魚是關鍵。欠火發黏,過火發硬且魚肉味道全失。所以,這就要有掌握火候的功力,一般以适中為宜。
"松鼠鳜魚",不僅僅美味,還有欣賞價值。
先聽聲兒。剛出鍋的"松鼠鳜魚",如果火候合适,會發出吱吱的聲音,這是魚腔中積存的空氣受熱後逸出時發出的。一個菜能發出聲音也算夠神奇的,會給餐桌上增添幾分活躍的氣氛。
"松鼠鳜魚"
再看形兒。"松鼠鳜魚"的外形,完整美觀,似尾巴翹起的松鼠趴卧在盤内。紅色的湯汁淋在松鼠身上,顯示出喜慶色彩。細看刀工均勻細膩,芡汁油亮,稀稠得當,不堆不流。
終于可以嘗一口"松鼠鳜魚"了。魚肉外焦裡嫩,有魚的質感和香氣。口感不"糠"(澱粉過多,形成空殼,咬住有發空的感覺),不生不煳。
色澤绛紅的松鼠桂魚,魚首高昂,魚口微張,魚尾高翹——這哪裡是菜?分明是工藝品!所以,一道"松鼠鳜魚"上桌,先别忙着吃,先拍張照片發到朋友圈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