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話匣子”視頻号和早新聞
前幾天連續報道了
在上海武甯路橋洞下
打地鋪過夜的快遞小哥,
引發關注。
對此,不少市民獻出愛心,
托人将物資送到了橋洞下的小哥手中。
各區更是積極籌措資源,
開放空置養老院、學校、體育場館等設施,
一些愛心企業也騰出空間,
給小哥一個臨時的家,
讓這些在城市中奔忙的小哥
能夠體會到上海的溫度。
那些住在橋洞下的小哥
4月17日深夜,記者來到武甯路橋洞下。疫情來臨前,這裡是一片融着暖意的木質空間,其中有一座咖啡館。店主在封控閉店前留下了一盞燈給需要的人,不少跑腿外賣小哥就把這兒當作落腳地,打起了地鋪。
眼下的外賣小哥一天能接多少單?一天能賺多少錢?對于這個問題,每個小哥有不同的說法。
邢師傅告訴記者:“我剛來的時候這裡應該睡了20多個人,現在最多的時候應該達到50-60人。因為現在小區都有團購,我一天接的單量還是有限的,也就40-50單,一天幾百塊錢吧。”
毛師傅回憶起白天跑的唯一一單,是幫客戶買一筐蘋果和油鹽醬醋,他跑了三家店,用一個多小時才買齊,“今天就賺了60元”。至于晚餐,在橋洞裡沒辦法燒熱水,隻能幹吃方便面。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毛師傅還是要堅持核酸一天一做。
熱心市民: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光
小哥們的生活現狀引發關注。市民紛紛行動起來,給這些為大家生活奔波的小哥們提供支持和幫助。視頻播出的當晚,新湖明珠城的居民就帶着物資出現在了橋洞下,“大家辛苦了,東西不多,聊表心意,謝謝大家。”
古北一位陳女士向家門口的全家便利店訂了整整150份愛心便當,由一位王先生免費配送,跨區愛心接力送往武甯路橋。便利店店員文先生回憶說,“有個顧客看了那個視頻,立馬就在群裡問有沒有盒飯,送的是15.8元的闆栗燒雞飯,那些小哥确實是挺艱難的。”
這些便當填飽了小哥們的胃,也填滿了小哥們的心。他們自發為陳女士寫下了感謝的話,橋洞裡一時半會兒找不到紙張,小哥們就撕開了身邊的紙箱,在瓦楞紙上寫道:“感謝讓我們找到了家的感覺,人間大愛,萬分感謝”,并在落款處一一簽下了名字。
愛心單位:住宿也要安排上
關于這些小哥的住宿問題,美團曾回應,目前住宿資源有限,平台正在有關部門指導下加大力度尋找場地;餓了麼則表示,“團隊騎手”可以由站長統一安排食宿或獲得住宿補貼。
除了平台方,社會各界也在貢獻力量。奉賢區賢瑞路上一家建成後還未啟用的養老院,這些天就成為了20多名外賣小哥臨時的家。這裡分為雙人間和三人間,洗漱設施都一應俱全。外賣小哥尹師傅說,“終于睡上了整覺”。之前他在自己的汽車裡睡了十多天,澡也沒法洗,“(這裡)環境很好,休息後能緩過來了。之前是早晨起來,感覺渾身疲憊。現在不用擔心太多,可以直接出去接單、跑單。”
這座養老院是奉賢區免費提供給小哥們的集中居住點之一。區經委服務業發展科科長劉巍說:“現在路上跑的都是小哥,他們在為城市帶來動力。我們關注怎麼讓小哥有一個住宿的地方。因為很多酒店也在封控狀态。就找了這個養老院,還沒有投入運營就已經封控了,裡面設施都是全的,我們就臨時征用下來。”
楊浦區也準備選定合适的學校,晚上開放給快遞小哥休息。一些企業關注到本台的報道後,也自發地貢獻力量。長甯區一幢辦公樓二層的一間會議室,就被改造成了小哥的臨時休息室。前一晚剛搬來的戴師傅表示:“在橋洞下面住了兩天了,一會醒一會醒,又冷又有蚊子,完全休息不好。去普通的私家車上又躺不平。現在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能休息好,還能洗澡。”
記者看到,房間裡有五、六位小哥正在休息,他們大多數直接打地鋪,有一位還在室内搭起了帳篷。邊上有洗漱間和直飲水機,樓内還有一間浴室。
大夥在吃的方面也改善了很多,杜師傅安頓下來後特地去買了一個電熱鍋,“晚上買了兩包餃子,特意買了一口鍋,改善一下夥食,因為有地方住了,正好這個能派上用場。”
這家企業是主動對接平台公司開放辦公空間的,目前有20多位小哥報名入住。長甯區政協常委金亞東介紹,區裡很多代表、委員都很關心小哥的睡覺問題,微信群裡發出倡議後響應的不少,“房子有一個獨立的空間,不存在消防、通風的隐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應該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房間是可以騰出來的。”
這幾天,上海新聞廣播和話匣子新媒體後台還收到了很多網友和企業的消息,要向快遞小哥捐助物資。不過,有曾經在武甯路橋洞打過地鋪的小哥專門來留言澄清:“請大家不要送東西了,我們隻是暫時沒有住的地方。個别人有些其他困難,大多數人的收入還是不錯的。”
快評:《熟悉的上海,有你有我!》
疫情之下,社交媒體上有一個高頻提問,“我們熟悉的上海,去哪兒了?” 就快遞小哥露宿橋洞這件事,從市民愛心湧動,平台加大保障,政府調集資源,社會積極響應,我們看到一個正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閉環,很多網友留言說“熟悉的上海又回來了”。
希望大家不要捐東西的小哥說得很實在,他們隻是特殊時期面臨暫時的困難。其實,何止是快遞小哥?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方方面面的志願者、保障者、生産者,這段時間都吃了太多的苦,流下多少汗水、淚水隻有自己知道。為了戰勝疫情,把生活拉回正軌,讓城市再現繁華,大家都在咬牙堅持。曙光已在眼前,唯有一鼓作氣,奮力攻堅,讓社會面清零早日到來。
熟悉的上海,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你,是我,是城市裡的2500萬人共同造就的。直面短闆不遮掩,肩扛職責不推诿,不僅問心無愧,更要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上海!
上海從未失去她的溫度
真心希望
這座城市的煙火氣早日歸來
也希望小哥們
早日回到城市中屬于自己的小窩
記者:盛陳銜、樓嘉寅、趙宏輝、顧赪琳、周依甯
快評:鳴镝
來源: 上海新聞廣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