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點長,卻真的很走心,關注一起學心理,每天學點心理學。
總看寫快文,是時候清洗一下心靈!
認識的人在不斷變多,但孤單感卻越來越深;
工作很忙,卻一點也不覺得充實滿足;
休息時刷視頻,可感覺了無生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經常會聽到“無聊”、“沒意思”的聲音。大家似乎都會時不時地陷入“空虛”的情緒當中,心裡空落落的,想要填滿自己卻覺得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你的空虛?
空虛,讓我們感到沮喪、焦慮、抑郁.....人們嘗試各種方式試圖擺脫空虛,或是瘋狂地購物,或是熬夜刷手機,等等,卻往往無濟于事。
那麼,究其根本,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我們的空虛感,我們又該如何緩解空虛感呢?
01
異化:我的生活不是自己的
異化,指的是人不再感到自己是自己行動的主宰,而受自己以外的力量的支配。
從人的本性來說,人具有欲望、要求和需要,并渴求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當人們感覺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與自己疏遠了,這就是人性的異化。
異化會讓我們感覺生活不是自己的,無法掌握與改變,内心深處感到無可奈何又無法接受。
比如,當我們在一條産業鍊中負責某個具體的環節,如果既不了解這個環節前是什麼内容,也不清楚這個環節後有什麼規則,能做的隻是循環往複地在既有規則内完成自己的任務,那麼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覺得産生空虛感。
02丨少年強則中國強
02
童年期的情感忽視(CEN)
有心理學家認為,空虛感的根源在于童年期所受的教養方式。當我們理解和意識到根源時,才有機會和可能被治愈。
1)情感忽視。孩子如果成長于一個忽視情感的家庭,會讓他覺得情感對于他來說是不存在或是不相幹的東西。他們會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情感隐藏,這樣就不會讓自己或者父母感到負擔。在長大後,他們會覺得他們和自己的感受是分割開的,因此會讓他們的内心存有缺失。我們知道“我是誰”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我們能感知到自己的感受。
2)感受被拒。比情感忽視更為極端的是父母拒絕孩子的感受。比如,當孩子表現得很生氣時,家長就會在行為或語言上進行“懲罰”。于是孩子慢慢地開始拒絕自己的感受,甚至會因為自己産生感受而主動抵制或懲罰自己。在長大後,他們可能對感到不滿,以及可能完全不喜歡自己。
3)嚴酷的教養。這種類型的教養,很可能會引發兒童人格的發展障礙,導緻自戀型人格或邊緣型人格。這類教養者可能會獎勵乖巧的孩子,卻懲罰聽從内心真實感受的孩子。當孩子取悅了父母時,會覺得自己是個完美的孩子;可是當父母生氣時,又會覺得自己是被厭棄的孩子。長此以往,孩子不僅丢失了真實的内心情感,還會産生強烈的分裂感。
03
連續感
有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内在有一個整合的自體,以及與整合的他人(内部客體)的聯系,會讓一個人不管時間和環境的變遷始終存在着的一種連續感。
這種連續感使我們能夠感受到歸屬于人類關系網的感覺,并體驗到生命的意義。
也就是說,與他人的連接是生命的重要意義之一。當連續感受損時,我們就會産生被内部客體抛棄的感覺,尤其會感到空虛。
别讓空虛“吞噬”你
空虛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百無聊賴,缺乏鬥志與激情。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應對空虛呢?
01
主動性:創造自我價值
異化雖然可以讓社會保持高效的運轉,但是在持續重複運轉的工作中,我們卻容易感到無能為力,也失去真實的内心需求。
應對異化最重要的是如何調整工作态度,化被動為主動,主動思考如何讓工作更高效,主動嘗試創新性的工作,創造自我價值。
02
接受情緒 破除心牆
童年時期帶給我們的悲傷和憤怒,我們需要感受它,并接受它的存在。
當我們能夠面對童年時失去的情感連接,或者是自身曾被教養者拒絕的部分時,我們也就邁出了填補空虛的第一步。去理解,我們童年時期的受到的教養不是因為我們自身不值得或是有缺陷。
03
建立情感聯系
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允許别人走進自己内心,建立對人的信任感。
當我們的情感聯結被建立起來,與身邊的人擁有持久而穩定的關系,感受到自己被看到、被理解,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體驗到連續感,免于陷入難以自拔的空虛之中。
普希金說,一切有理性的動物都會無聊。而我們通過創造自我價值、接受内心情緒、與他人建立情感連接等方式,可以逐漸感受到内在力量,感受到生活的踏實和豐富。
部分内容來源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