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語義中,“風騷”是一個貶義詞,而且通常都用于女人,形容女人舉止放蕩輕佻。但是在古代,至遲在明清之前,“風騷”一直都是褒義詞。
最早的時候,“風”和“騷”其實是兩部文學作品的簡稱:“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國風》共分十五部,分别是周代各個地區民間歌謠的彙集,“風”即是歌謠之意;“騷”是指屈原的《離騷》,《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後世就用來指代屈原的全部作品,“騷”是憂愁的意思。《國風》是中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離騷》是浪漫主義傳統的源頭,後人于是就用“風騷”來借指詩歌和文學,比如高适:“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即秋日的情懷和興會激發了詩人寫出詩文。
在漫長的語言流變中,到了明清時期,“風騷”一詞漸漸引申出風光、光彩,進而又引申出風流放蕩,再引申出舉止輕佻的意思。這是因為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明清時期的市井社會已經成型,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就日益增長。加上印刷術的普及,大量的通俗話本小說開始湧現出來。同時,市井社會的粗口俚語和不健康的觀念也開始影響文學作品。具體到“風騷”一詞,“風”的語義中形容男女情愛的一重語義,“騷”的語義中形容賣弄風情的一重語義開始在市井社會的俚語中凸顯出來,因此這一時期的通俗小說中大量出現“風騷”的貶義成分。比如收錄在明朝馮夢龍《醒世恒言》中的一篇故事《一文錢小隙造奇冤》寫道:“那老兒雖然風騷,到底老人家,隻好虛應故事,怎能勾滿其所欲? ”明朝梁辰魚《浣紗記·見王》中寫道:“我為人性格風騷,洞房中最怕寂寥。 ”都含貶義。
但此時“風騷”的貶義語義還沒有用來專指女性。大約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随着西風東漸,女人的主體意識慢慢覺醒,“風騷”一詞才開始多用于女性。茅盾在小說《動搖》中如此寫道:“金鳳姐已經走到跟前,依舊臉上搽着雪白的鉛粉,嘴唇塗得猩紅,依舊乜着眼,扭着腰,十分風騷。”可見這時已經用“風騷”來專門形容女性放蕩輕佻的舉止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