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孔子《周易·系辭下》
以上文字含義非常深厚,它講的是,有一個人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那麼一定會引來很大的災禍。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人的品行以及自身修養不高,就會在很多方面留下漏洞,制造隐患。
因此,古語以非常精煉的方式勸誡每一個人都要量力而行,并且更要認識自己的能力和能量,在什麼位置能幹成什麼事情,對自己要有非常清晰的認知。
若德薄而位尊設若一個人的道德、人品高度、技能都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那麼就叫做“德薄”。
因為道德标準很低、格局很小,人品低劣,那麼這樣的人一旦位居權貴,就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底線,一定會因為貪圖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線,貪贓枉法,魚肉百姓。
在為自己拼命斂财的同時,将正義有識之士一網打盡,這樣的人不僅損害社會中人的權力,更損害社會的發展,最終會因罪大惡極而伏法。
智小而謀大所謂智小謀大,意思就是一個人的思想智慧本來很淺,但他卻有一個超級巨大的計劃,這個計劃與他本人的能力完全不相匹配。因此這樣的格局就會造成事情嚴重偏離原定計劃,極有可能造成巨大損失。
比如未經任何培訓去開航空母艦或開飛機;沒有深厚的經驗,就去給患者動手術;沒有深入完善的準備就去考公務員等等。
這些都屬“智小而謀大”,人一旦走入這種死胡同,就很容易導緻失敗,而且自己還不明所以。
力小而任重意思是,原本一個人的力量很小,遠遠達不到負重所需,卻一直背負重任前行,最終結果自然不妙,乃至重者喪命。
在現實中,就近幾年落馬的官員來說,這些人往往身處要職,但因為權力膨脹,突破底線收受賄賂,這就屬于“德不配位”,意即超出福報的承受力,其人本身就災殃臨身了。
孔子的話說得很直白,道理更是清晰,就是要告訴大家一個真理:人無論能力如何,無論自身的錢多錢少,職位高低,想要一帆風順首先就要去修持“德”。
而所謂的德到底是什麼呢?
“德”之本意就是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不違背規律和自然發展去提升自己。同時,“德”的另外一個意思為道德、品行。
在《篇海類編》中就提曾提及:“德行,于外之稱行,在心為德。”
“德”向内指内心情感或信念,而使用在人倫上,就是指人的本性、品德。
所以儒家認為,所謂“德”,包括的是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
而在《荀子·非十二子》中則提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做到“問”、“學”、“讓”,之後才能算有了“德”。
《易 · 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唐代孔穎達對這話做了标注:“德,謂德行;業,謂功業。”從中可以看出,易經中的“德”,其本意就是要求人們恪守道德規範中的“操守”、“品行”。
而這些品行,是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必然會用到的,比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備、德行”等,所以人有德,必然是從遵從一定的思想和行為規範開始。
所以,一個人的德性從哪裡來呢?就從各種規範的尊重中來。
如何證明人的德性呢?一個有足夠德性的人一定度量頗大。
度量大如何體現呢?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利益,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做任何事情考慮的都是大家的利益、大家的感受。
一如佛教裡說的“無我”,就是德行的意思。而當一個人能夠達到無我狀态,可見他的心量、胸襟已經到達了一個非常寬廣的地步。
隻有胸襟夠了,一個人才可能容納萬事萬物。既然一個人胸中能包含萬物,,那麼當這個人需要什麼時,自然就會擁有什麼。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會明白,怎樣才叫“德位相配”,在世事無常中也才能真正具備一種避災近福的境界。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