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齊國與魯國由來

齊國與魯國由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3 08:23:26

關于魯國國号的由來,《史記·魯周公世家》第一段就記載周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由于周公旦要輔佐君王,“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于是就讓兒子伯禽代封。先秦時代,封于某地,往往則以某地為氏,司馬遷認為周公被封于曲阜——魯地,由此也就成了“魯公”,因此在司馬遷看來,魯國之所以為“魯”,是因為封于少昊之虛曲阜的緣故。

但司馬遷的這一段記載,卻與很多文獻相沖突。《左傳》記載:“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虛。”魏晉時期的杜預解釋,“商奄,國名也。少皞之虛,曲阜也。”傳統上認為奄國即在今山東曲阜。《清華簡·系年》記載,周成王時爆發三監之亂,奄國叛亂,周公旦平定商奄之亂,“商奄之民”之一的秦國先人被迫西遷,周成王将奄國封給周公旦之子伯禽。

顯然,先秦諸多文獻表明,司馬遷認為周武王将周公旦封于曲阜并不正确,應該是周成王将周公旦之子封于曲阜。更為重要的是,按照當時政治傳統,國家稱号往往是由地名升級而來,既然曲阜是奄國之地,那麼伯禽為何不将國家命名為奄國,而稱之為魯國?原來,魯國之魯的由來,源自如今河南的魯山縣,也就是說山東之簡稱“魯”,其實是“河南造”。

齊國與魯國由來(魯國為何稱魯)1

01:“周公”稱号來曆

武王克殷之後,針對重要功臣與姬姓族人,進行了周初第一次封賞。但對弟弟姬旦的封賞,通過“周公”之稱号分析,大緻可以推測出武王分封姬旦,而是給了一塊重要采邑。

南朝宋國裴骃在《史記集解》中引用了蜀國谯周注釋說:“姬旦以太王所居地為其采邑,故曰周公。”唐朝司馬貞在《史記索隐》中說:“周,地名,在岐山之陽,本太王所居。後為周公旦(采)邑,故曰周公。”這裡的“公”,不代表公爵,而是一種尊稱,周初并沒有公爵。

也就是說,周公旦之“周”,不是代表周朝之周,其實是姬旦的采邑周地,“周”也就成了姬旦的氏,因此他可被稱之為“周旦”。可以印證“周公”稱号來曆的是召公姬奭(shì),周初重臣召公姬奭,在正式文本中稱之為“召公”,而不是周召公,原因在于姬奭采邑于召(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如今,人們稱呼姬奭為周召公時,隻是說姬奭是周朝的召公,與周公旦之周并不是一個含義。

采邑與分封并不相同,分封建國之後是一個國家,在外交、軍事等方面附屬于周朝,而采邑是國君獎勵有功之臣的封地,沒有建國的權力。周武王将姬旦封于“周太王所居地”,隻是一塊采邑之地,并不允許周公旦建國,當然能封到周太王所居地,周武王發出了強烈的政治信号,表明周公旦享有超高的政治地位。

齊國與魯國由來(魯國為何稱魯)2

02:伯禽第一次受封

武王克殷過程中,周公旦功勳卓著,姜子牙等都有封國,周武王僅以一塊采邑打發周公旦,好像也不合情理。那麼,周武王是既給周公旦采邑、又給周公旦封國,還是采取了其他補償方式?

其實,既給周公旦采邑、又給周公旦封國的可能性不大,清朝考古辨僞學家崔述曾經質疑:“周公既受祿于周矣,何事又封于魯?”因此,周武王對姬旦的封賞應該是:給予姬旦“周太王所居地”的采邑,而将姬旦之子伯禽封于魯地。

司馬遷認為魯地就是曲阜,但周朝《詩經》中記載的一句話,反映出伯禽兩次受封,第一次是在魯地,第二次是在魯地之東,這就推翻了司馬遷的判斷。

《詩經·閟(bì)宮》記載:“王曰叔父(周公旦),建爾元子(嫡子伯禽),俾侯于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乃命魯公,俾侯于東。”這一段話很有颠覆性,大緻是周成王首先将伯禽冊封在了魯地,後來“乃命魯公,俾侯于東”,又将伯禽封到魯國之東,可見周王是兩次分封伯禽。

伯禽封于魯,到底是周武王冊封,還是周成王冊封,如今還有很多争議,但通過這一句話不難看出,伯禽的初封之地并不在曲阜,而在于魯地。原因非常簡單,所有史書上記載的伯禽受封,“俾侯于東”之後再無受封記載,因此“俾侯于東”就是最後一次分封,也即是分封在了曲阜。在被分封到曲阜之前,伯禽已是魯公,已被封于魯地。

齊國與魯國由來(魯國為何稱魯)3

03:魯地原本在何處

根據文獻記載,魯國曆史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夏朝時期。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劉姓始祖劉累,本職工作是為夏朝孔甲養龍,結果養死了一條龍,劉累就将之烹煮給孔甲吃了,孔甲大呼鮮美,劉累害怕孔甲還要吃龍,擔心龍死之事東窗事發,于是就逃到了魯地隐居。

《逸周書·殷祝解》記載:“(夏)桀與其屬五百人徒于魯,魯士民奔湯”,夏桀率領五百部署來到魯地之後,魯地百姓被吓的投奔商湯。

我們都知道,連夏朝存不存在,在學術界還處于兩可之間,因此史書上記載的這些夏朝逸事自然難被認可,但甲骨文出土之後,人們發現至少商朝時期已有魯國,甲骨文中已有“魯受年”等的記載。不過可惜的是,沒有史書具體記載魯地最初在什麼地方,隻在《詩經》上留下一些線索。

《詩經·閟宮》中記載,魯僖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7年)“居常與許,複周公之宇”,意思是魯僖公想要占據常與許地,恢複周公封建魯國時的疆域。顯然,魯國之初擁有常與許地,後來國力衰敗而丢失了,如今魯僖公想要恢複舊土。而“許地”即許田,在如今河南許昌一帶,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記載“故魯城,在許昌縣南四十裡”,更為巧合的是河南魯山也在附近。許地、故魯城、河南魯山......彙總在一起,不難讓人推理出真相,伯禽第一次所封的魯地,就在河南許昌——魯山一帶。學者楊朝明在《從<詩經·閟宮>中看魯國前期曆史》一文中,贊同最初魯地在河南魯山縣一帶的結論。

齊國與魯國由來(魯國為何稱魯)4

04:伯禽第二次受封

武王克殷之後,東方還有不少商朝部族并未真心臣服,将伯禽封于魯地,将姜尚封于齊地,其實也是為了打擊商朝殘餘勢力,達到“以作周屏”的目的。在東方商人殘餘勢力中,位于山東曲阜的奄國,可謂是商朝鐵杆同盟勢力。

奄國是商周交替之際的山東一個國家,國都在山東曲阜,古本《竹書紀年》中說商王獻庚、陽甲都曾建都于奄,後來盤庚遷都于殷,因此奄國又被稱之為“商奄”,秦國祖先就是商奄之民。三監之亂後,奄國趁勢叛亂,周公旦揮師東征平叛,魯公伯禽、齊公呂尚都參與平叛,最終滅掉了包括奄國在内的叛亂勢力,奄民四處逃散,其中一支逃到江蘇常州,相傳常州淹城即是奄人所造。由于周公旦、伯禽的功勞巨大,于是周成王将伯禽又分封到奄國舊地——曲阜,賜殷民六族,用以控制這一區域,即《詩經》中所說的“乃命魯公,俾侯于東。”

伯禽雖然被封于曲阜,但并未遷都至此,而是在徹底清除掉奄國勢力之後,伯禽之子炀公将魯國遷徙到沃土曲阜,《史記集解》中說“炀公徒魯”就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第二次受封之後,伯禽擁有魯地與奄地,在當時可謂實至名歸的第一諸侯,遠比姜子牙風光,隻是後來魯國逐漸丢掉了“魯地”,至春秋時期基本隻擁有了“奄地”。

齊國與魯國由來(魯國為何稱魯)5

綜上可見,魯國之所以稱為“魯”,是因為伯禽先被封于河南魯山一帶,後來才被封于曲阜,魯國遷都到奄地曲阜之後,并未更改國号,還是沿用了“魯”之稱呼而已,并未打破以地名為國名的政治傳統。也就是說,山東之簡稱“魯”,并非源于山東,而是标準的河南造。

與此同時,通過魯國稱号來源可見,《魯周公世家》對魯國來曆記載有誤,不僅忽略了“周公”稱号由來,而且也沒有搞清楚伯禽兩次受封的曆史。當然,司馬遷能夠接觸到的文獻有限,不像如今可以随時全方位搜索查證,因此些許錯誤情有可原。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詩經》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