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這裡是BIMBOX。
我們今天聊的是一個挺大的話題,數字化與數字化轉型。
最近這兩年,數字化轉型這個話題很熱,大家都在聊,但似乎也沒人能徹底說清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數字化」不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而是一個叙事性的概念。
什麼叫描述性的概念呢?比如太陽,綠色,這些概念大家基本不會有什麼理解上的偏差,也不會有什麼争論。
而叙事性的概念就是講故事,一個故事可能要幾千個字才能說清楚,那咱們省省事兒,能不能把這幾千個字濃縮成一個概念呀?
比如元宇宙,涉及一大堆的技術和商業構想,像是區塊鍊啦,NFT啦,VR啦,Meta啦,這麼多故事說起來太麻煩,那咱們就用三個字來指代這個故事。
叙事性的概念有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第一是因為故事很長,很多人沒有聽全,理解就會出現偏差;第二是誰都可以講不同的故事,哪個版本的故事更權威,可争論的地方就太多了。
你看有多少人說自己在搞元宇宙,就有多少人罵他們搞的不是元宇宙,他們相信的故事版本不一樣。
不過絕大多數叙事性的概念,都會随着時間的流逝,慢慢變成描述性的概念,這其實就是絕大多數人統一共識的過程。
古人看到一棵樹,兩棵樹,100棵樹,都是這麼個顔色,慢慢大家就統一了共識,管這類顔色叫綠色,當然也肯定有人,非指着一棵樹,說:「不行不行,我就非說這個顔色叫紅色」,你說他就錯了嗎?也不是,隻不過他人微言輕,抵擋不了絕大多數人的共識而已。
關于數字化轉型這個大話題,我想挑出來講給你的,就是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正在從叙事概念向描述性概念轉變,正在形成共識的東西。
形成共識的過程中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但達成統一意見的人數已經呈現了壓倒性的趨勢。你當然可以不理會這種共識,隻不過會給你帶來和他人協作上的困難,比如資方、政府、客戶或者同行。就像一個人非說樹的顔色是紅色,那他去買衣服的時候就會很麻煩。
1、數字化與信息化要把數字化說清楚,咱們得請來一位他的好基友,叫信息化,通過和這位好基友的對比,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數字化到底是什麼。
首先,數字化和信息化有很多地方是很相似的,比如二者都是基于計算機技術,去建立一個或者多個系統,來收集、分析和處理數據。
還有兩點相似,第一,他們的筆畫數都是19,第二,他們都會出現在各種吹牛的PPT裡。
那這二者的區别又是啥呢?你可以先思考幾個場景:
➤ 現在很流行的數字大屏,是信息化還是數字化?
➤ 企業用的ERP軟件,是信息化還是數字化?
➤ 設計師在一個平台上,用同一個模型實現協同設計,是信息化還是數字化?
你邊思考邊往下看,今天想和你說的,是這二者在兩個維度上的差别。
第一,是人的差别:技術到底是服務于誰?
直白一點理解,凡是說提升了管理效率、降低了決策難度,類似這樣的描述,說的都是信息化。
信息化是一種效率更高的管理手段,它是把很多細碎的信息聚攏到一起,呈現給決策者,幫助他們更好地看到原來看不到的全局視角。這裡面的技術重點,是數據怎樣記錄、怎樣彙總、怎樣管控。
比如城市交通管理中心,都有一個大屏幕,監控整個城市的交通狀況,決策者坐在總控室來做各種調控決策,這就是信息化場景。原本決策者不可能知道全局的信息,現在彙集到一起可以知道了,就能更快做出決策。
但是它不是數字化。
數字化不是多數人貢獻數據、給少數決策者服務的過程,它是多數人給多數人服務的過程。但你注意啊,那個少數人,不一定是領導。
比如,原來手機上的導航軟件,把從哪裡去哪裡這個複雜的信息,變成一條引導你去目的地的路線,這時候你是那個少數人,背後是收集各種數據的軟件開發工程師,最終這些複雜的數據變成幾條路線讓你選,這個還是信息化。
那怎麼才算數字化呢?就是每一位司機走在路上,根據他的車速自動統計出這條路堵不堵,然後告訴你,前方要繞行,換另外一條路,這個把别人知道的知識、自動地拿出來,直接指導你的行為的模式,才叫數字化。
再舉兩個例子,淘寶收集全國各地買家的數據,公布今年雙十一多少多少銷量,這是信息化;淘寶的商家可以在淘寶那裡拿到數據,東北人冬天喜歡買帽子,那就多放一些帽子到東北的前置倉,讓客戶更早地收到貨,這是數字化。
一個智慧城市模型,彙集了上千萬條數據,幫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治理城市,這是信息化;一位設計師,可以在設計城市排水項目的時候,需要知道哪個地方容易被淹,可以方便地在城市管理中心調取數據,幫助他快速實現設計和分析,這是數字化。
信息化服務于管理,數字化服務于業務;信息化的成果給決策者,數字化的成果給執行者;信息化是把信息彙總到一起,還是信息;數字化是把别人的知識,變成你的知識。
如果一家企業建設一個叫什麼什麼數字化的東西,結果隻有領導能用,員工都是人肉填寫數據,享受不到這套東西帶來的紅利,那這個就是信息化,不是數字化。
說完人的差别,再來說說事兒的差别:是讓原來的事情做得更好,還是做一件新的事情。
拿一個業内時髦的詞來說就是,數字化轉型成功不成功,要看你是不是開辟了一個新業态。
舉個例子,以前考試,老師要手動出題、手動批改卷子。後來日積月累,老師們攢了很多題目,再一個個題目拷貝粘貼就很不方便了,于是就有人開發了教學系統平台來統一管理題目,統一批改得分,出試題、批分數這個事兒的效率提高了,但本質沒變,這就是信息化。
如果有這麼一家公司,可以綜合分析每個學生對不同科目的成績,分析他是完形填空更薄弱還是命題作文更薄弱,給每一位學生自動定制不同的學習方案和練習題,還得能顯著提高學生的成績,家長願意為此買單,那這個就是數字化。
一家設計院,通過BIM、VR、雲協作平台,讓出圖效率更高、質量更好,無論到什麼地步,都是信息化;而如果他們能做數字孿生移交,能為特定項目提供自然環境治理服務、提供租賃分析、金融測算等等新服務,從而讓業主在傳統設計費之外再支付一筆費用,這個才是數字化。
信息化是把業務彙總成數據,通過數據打通業務信息傳遞;數字化是以數據為核心去驅動業務,甚至去開辟新業務。信息化是對内提升管理效率,數字化是對外重構商業模式。
基于以上兩個大方向的分類,咱們還可以推演出一些區别。
比如,數字化因為數據需要從零到整再到零,所以它必須重度依賴互聯網,而信息化可以是局域網,甚至可以是單機軟件來完成;
信息化你需要的是簡單的信息,你可以通過政策要求别人提交,或者可以付錢買,而數字化需要别人的知識,這個花錢買不來,所以要通過算法去識别他人的行為,甚至要用物聯網去采集别人的行為數據,比如外賣員繞了近路,可不會告訴同事,你得通過頭盔裡的GPS模塊采集到這條近路。
這麼一聽,你可能會有種感覺,信息化好像有點過時了,數字化才是未來,那能不能跳過信息化,直接去搞數字化呢?
答案是一個大大的 No。
先給你講個真事兒,來看看我是怎麼發現信息化不能跳過去的。
2、為啥不能跳過信息化階段?去年得到APP出了一門數字化轉型的課程,請來了華為的首席信息官陶景文來講述華為的數字化轉型秘訣。課程目前有5萬多人學習,其中有8000多人是來自廣聯達的。
這兩年,廣聯達從企業文化到管理模式,全面向華為學習,也把數字化轉型當成一件非常大的事兒來辦。他們給自己的員工集體采購了這門課程,内部要求作為重點課程來學習,還要組織研讨會、結合各部門工作提交數字化轉型方案。
這對于得到來說,可以說是一個VIP大客戶了,課程學習結束之後,得到就找到了廣聯達,請他們聊一聊自己的學習體會,還專門在課程裡做了一集加餐,請他們交了一份作業。
這集加餐裡,一共提到了廣聯達把數字化落地的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1:全量全要素
全量,就是數量上足夠全,覆蓋所有業務對象;全要素,就是單個的業務對象的全部屬性齊全。
比如給客戶做了一款産品,以前主要看三個數據,分别是産值、客戶滿意度和應用率。
而推進數字化轉型之後,這幾個要素就不夠了,還得參考更多要素,比如客戶用了哪些功能,使用路徑是怎樣的,哪些功能被跳過了等等,隻有把這些要素數據都連進來,才能找到影響業務的核心指标。
基于新的評估體系,廣聯達可以快速定位産品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在客戶之前發現問題,然後反過來推動公司的研發、營銷、服務等不同部門行動起來。
關鍵詞2:瞄準一線作戰部隊的需求
一線作戰部隊中最重要的就是銷售部門,而數據整理和報表分析,大大拉低了銷售們的工作效率。随着數據量越來越大,原來用Excel填報表的老辦法就存在分析維度少、準确度不足等問題。
他們開發了一套低代碼報表系統,裡面有各個部門自建的一千多張報表,銷售人員通過拖拉拽标準化的數據模塊,就能自助生成當季報表。原先一次季度經營分析,需要3個人花3天時間才能完成,現在隻需要1人1天。
關鍵詞3:數字化轉型必須一把手幹
用戶價值圖、業務演進圖和公司架構生長圖,這三張圖隻有部門的一把手腦子裡有,其他人沒有。
廣聯達以前造價業務的數字化轉型工作,是交給事業群下面的數據中台部門來做。而現在,作為造價部門的一把手,應該自己先思考造價數字化的頂層設計應該是什麼樣,想清楚要通過數字化解決什麼問題,是引入外部力量還是增加一個部門,是不是需要推行新的組織制度,采購新的工具等等。
在我看來,這三個關鍵詞都是數字化轉型很重要的思維轉變點,但是,如果你是廣聯達的客戶,能不能把這套思路直接拿來用呢?
我把這個課程,連同廣聯達的這個加餐,分享給了貓醬,她的回答和我的感覺很相似:盡管廣聯達的商業定位,不僅是自己要數字化轉型,還要推動整個工程行業實現數字化轉型,但他們的經驗,是不能直接搬到客戶身上用的。
一開始,我和貓醬猜測,是不是因為廣聯達和他的客戶不是同行,比如它主要的業務是賣軟件的,第一個關鍵詞全量全要素,就比較好實現。
不過再往深處聊我又覺得,如果拿一句「不是同行」來概括,似乎就什麼都沒法學了,比如第二點瞄準企業一線作戰部隊的需求,和第三點數字化轉型必須一把手幹,又值得借鑒。
而且你看,廣聯達學華為,也不是同行,即便是同行軟件商,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不如廣聯達的,甚至還不如國内中字頭一線施工企業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咱們不能簡單地說,行業決定數字化轉型的難度。
最後探讨的結論是:之所以很多企業沒法直接照搬數字化轉型經驗,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做好信息化的基礎工作,數字化轉型這個事,還急不得。
這裡有兩個層面的原因。
首先是技術層面。
一家公司的産品或者服務,如果要變成數字化,就得先在線化,數據要通過線上統一到一個平台,才可以根據權限分發給所有人。
那如果數據都還在單機電腦,或者分屬于不同的分支網絡、不同的軟件,那這就屬于信息化的範疇,沒辦法搞數字化。
數據得先打通,才可能進一步實現業務生産數據、數據再反過來驅動業務的閉環。
很多企業的真實情況是,還并不具備将産品或服務在線化的能力。比如一家施工單位所有的圖紙、表單和現場記錄,已經搬到了計算機裡,但它們彼此的格式是獨立的、分管部門是獨立的,你今天修改了圖紙上的一條信息,得給财務部門寫一份文件,這條信息才會被對方手動更新到相關的财務表格裡,也就是數據沒打通。
那你說,咱們就為了搞數字化,把數據都統一到一起,不就得了?這是個好的設想,但能這麼幹的企業,得特别有錢投入,還得有非常大的決心。
簡單來說,就是技術實現的難度,遠超于它能帶來的短期價值。
這就來到了咱們說的第二個層面的原因,人的原因。
為啥信息化不能一步到位,解決全量全要素的數據需求呢?因為你買一個軟件也好,自己研發一個平台也好,總得有人買單、有人用才行。
信息化有它特有的場景,比如領導要全面了解企業的運作情況,那他就要下命令,該買軟件買軟件,該請人就請人,做出來的東西自然是優先滿足領導這個特定需求的。
那在這個場景裡,絕大多數數據,要自下而上能彙總到領導那裡,呈現出一個可視化的結果才行。
而咱們說數字化轉型,要讓所有人的知識能服務于所有人,要讓企業做一件以前沒做過的事兒,你得先把這些數據都打通,而且是同時打通。
如果連領導全面了解企業的運作情況,所需要的自下而上的數據都沒打通,那各部門之間的數據打通,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這個事誰來辦呢?
貓醬說,他們開會的時候,如果是說信息化,那分工是比較明确的,誰該開發什麼工具,誰該開放什麼數據,誰該修改什麼流程,最終都能責任到人。
而如果開會說的是數字化,那就麻煩了,大家暢想未來頭頭是道,可最後到底哪個部門該做什麼事兒,就落實不下來,畢竟其他部門也都沒把數據給準備好呢。
數字化,人的不确定性要遠高于信息化,所以當我們說一家企業要搞數字化轉型,不是花錢把軟件買來了,請一家顧問公司改造一下管理模式就行了。
數字化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人的層面,都需要一家企業深厚的内功,這個内功必須是在信息化這個有明确目标的建設過程中,一點點修煉出來。這個過程,還真繞不過去。
看清自己的企業處于哪個階段,步子别邁太大,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兒。
在我的理解中,從信息化到數字化,一共有三個方面的轉變,你可以參考一下:
➤ 一是在技術架構上,實現從信息技術(IT)到數字技術(DT)轉變。
信息化改造是基于傳統架構 桌面端;數字化轉型是雲網段 IoT 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群落。
➤ 二是在需求特征上,實現從面對确定性需求到不确定性需求轉變。
信息化改造時代,無論是企業資源管理(ERP)還是顧客關系管理(CRM)都是基于規模化的确定性需求;數字化轉型時代,客戶需求、市場競争環境快速變化,不确定性增強。
➤ 三是在核心訴求上,實現從提升效率到支撐創新轉變。
以前企業引進企業資源管理(ERP),是為了提高生産效率和管理效率。數字化轉型是為了在面對不确定性需求時,支撐企業的業務創新、組織創新,思路要從圍繞領導轉,到圍繞客戶轉。
我讀陳健先生寫的《追夢》,封面上那句話,「一個平台、一個模型、一個數據架構」,這麼短短12個字,他們苦苦追尋了十幾年。
在他們眼裡,企業搞信息化數字化,要分四步走,第一個階段是計算機應用,第二個階段是信息化,第三個階段是數字化, 第四個階段是智慧化,每一步關注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要配套不同的管理模式、技術手段和專業人才。
3、兩個思考:山與戰略華為的數字化轉型課,是一位廣聯達的朋友送給我的,後來,我帶着兩期《BOX的BIM參考》節目,又和那位朋友聊了挺久,看看我的想法和他們的想法有什麼出入,這麼一聊,又聊出來兩個思考。
第一個思考是:他山之石,真的很難拿來攻玉。
這位朋友和我說,廣聯達剛開始做數字化轉型的時候,是有專門的IT部門在牽頭做平台研發,當時大概有一百多人。在推進的過程中發現,各個生産部門提出來的需求太多了,這個人力根本滿足不了。
更大的問題是,這些需求都是離散的,各部門希望提升各自的效率,本質上是信息化的需求,他們很快就發現,必須要給所有需求定一個統一的檢驗标準。
整個公司搞數字化轉型,上IT系統,改流程制度,最終以一個什麼樣的東西作為信号,來代表這個數字化轉型是成功的,或者說奔着成功的方向去的呢?
一名銷售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拿銷售額作為檢驗标準;開發工程師可能會想到一些效率的提升指标;一名财務可能會把一些财務指标作為這個标杆。
但是這些指标,很難作為一個讓全員達成共識的指标,做銷售的不會Care代碼的效率,反過來也一樣。
中間他們經過了好幾年的探索和磨合,最後找到這麼一個方向,叫客戶成功。
理由是,一個商業組織,無論他是做什麼生意,底層邏輯都是,發現客戶需求、創造價值、滿足需求、獲得回報,最根本的就是幫助客戶成功。組織和員工的成長很重要,是正确的做事,可以靠很多的信息化手段來實現;而幫助客戶成功更重要,是做正确的事兒,得靠數字化來幫忙。
那這個通過幫助客戶成功而實現的價值,怎麼量化?怎麼滲透到每一個部門的具體工作中去?這些工作就成為了IT部門做事的一條主線任務。
我們前面說,從信息化到數字化,要從原來的「圍着領導的需求轉」,轉變成「圍繞着客戶的業務轉」。
乍一聽,客戶就是上帝,這不是一句每家公司都會去講的話嗎?
但如果結合咱們說過的,數字化就是創造新的業态,開辟新的業務邊界,你就會明白,這裡說的圍繞着客戶轉,不是說讓客戶高興了就好,你得去發現客戶的新需求,甚至是客戶自己都還不知道的需求,把這個需求做成價值,這個價值才是你的新業态。
如果一個需求連用戶自己都不知道,那你憑啥能知道呢?就得靠數據去挖掘,用戶憑啥把數據給你呢?就得靠數字化把數據采集回來。
今年4月份,工信部宣布了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其中有這麼一家做壓縮機代理起家的公司,叫葆德科技,被樹立了數字化轉型的典範,這家公司數字化轉型的起點,就是在賣給客戶的壓縮機上,加裝了一個小小的傳感器。
2008年他們有3000多家企業用戶,每台設備一壞,拖累的就是客戶一整條生産線的速度,這就讓客戶抱怨很多、客服壓力也很大。後來他們就在壓縮機上安裝了小型的預警設備,通過自建的網絡把數據發送回來,在客戶還沒有發現問題之前就去解決。
這還不算「客戶成功」,後來到了2015年,國家供給側改革來了,環保節能成為了工廠的一個大主流,他們一邊賣壓縮機,一邊把節能環保的數據服務送給用戶,讓他們直觀地看到節能變化的發生。
到現在葆德科技已經從賣産品轉變為賣服務,不僅可以根據工廠生産線的繁忙情況,動态調節壓縮機工作,避免空轉浪費,而且還把經過一系列節能優化、價值上百萬的設備和服務免費送給客戶用,隻賺成本節約的傭金,幫客戶零成本地實現雙赢。
你看,「幫助客戶成功」和「開辟新業态」,這兩個數字化轉型的核心也在這個案例中打通了。
這麼一說,好像挺通的,而且「圍繞客戶轉、發掘新業态」,也是咱們一開始講數字化轉型定義的時候,就反複強調的一個概念。那廣聯達為啥繞了很大的一個圈子,才得出來這麼個結論呢?
這一點,就是我和這位朋友聊天時候的第一個思考:他山之石,不一定可以攻玉。
我們說數字化是一個從叙事性概念,逐漸向描述性概念過渡的過程,它都有哪些特點,要做哪些事,是在人們逐漸地摸索、逐漸的互相分享中,慢慢形成共識。
廣聯達在做數字化轉型探索的時候,有自己特定的限制條件和能力邊界,他們必須要自己逐漸探索出這麼一套标準。
我們可以很輕松地事後諸葛亮地說,你看,花了那麼大精力探索,最後得到一個結論,還是數字化轉型的基本共識之一。但如果出發的那一天,就有人把這條「金科玉律」告訴你,有用嗎?我覺得,大概率是沒有用的,甚至大概率是聽不進去的。
我們兩個聊這件事的時候,經常說的話就是「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還是山」。
反正最後都是看山,但中間這個階段不能跳過去。
數字化轉型,沒有什麼特别大的秘密,你去問人家,人家也不會藏着掖着不告訴你,但裡面的很多事,要一家企業自己去經曆選擇和取舍,才能最終确定邊界在哪兒。
那麼一開始我們出發去做選擇的時候,抓手是什麼呢?這就來到了第二個思考:數字化到底服務于什麼樣的戰略?
這位朋友告訴我,去年有一家很大的公司,派人來廣聯達交流交流,取取經,你們都用了啥技術呀?配了啥管理方式呀?
一開始雙方聊得還挺不錯的,可是越聊越不對勁,對方來的是IT部門,但問到很多具體的企業發展思路,對方回答不上來。
後來,廣聯達這邊有一位負責人就問,你們公司通過數字化轉型,要達到的戰略目标是什麼呀?對方一愣,說了幾個比較虛的詞兒,什麼連接、共赢之類的。
這邊就說,我問的不是這些,而是那些在商業上非常具體的目标。比如你是要在整個賽道做到價格最低?還是速度最快?還是用戶量最大?
這麼一問,那邊想了想說,公司可能有公司的戰略,但領導給他們這個部門的任務,就是去搞公司的數字化轉型,至于企業未來幾年的商業戰略,好像跟數字化這個事兒沒有直接的關系。
這就到了問題的點子上了。說白了,你得先知道為什麼做數字化,再定義什麼是數字化,最後再談怎麼做。
舉個例子,美團做外賣這個市場,它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做到整個市場送餐速度最快,要榨幹淨從點餐下單到吃上飯這個過程中的每一秒,這個目标定下來,看看數字化有哪些能力可以幫自己實現這個目标。
他們發現,有的樓不讓送上去,外賣員打了電話,在樓下等用戶下來取餐的這幾分鐘就是浪費的。
于是他們在外賣員的頭盔裡裝了一個語音控制電話的模塊,快到樓下的時候,頭盔裡就會發出語音提醒,要不要給客戶打電話下樓?外賣員可以不用拿出手機,一邊騎車一邊把這個電話打出去。
不僅如此,數據中台還會持續地記錄外賣員的車速數據、周邊交通的數據、客人下樓用了多長時間的數據,自動優化這個提前打電話的時間點,一段時間之後,能讓外賣員打完電話,騎車到單元門口,用戶正好出門拿到外賣,雙方誰都不耽誤時間。
你看,這個場景的數字化功能,就完全是服務于美團最初那個目标的,要做到全行業送餐速度最快。數字化可能用到的數據是海量的,他必須得明确自己的需求,才知道為了這個目标,要開發哪些功能、用哪些數據。
他當然可以統計,這個小區一共有多少人姓孫,一共有多少手機尾号是8的用戶,但這些數據對這個核心目标是沒用的,必須被踢出去,否則,數字化轉型就是一件永遠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反過來,如果廣聯達的人去美團取經,看人家用了數字化的哪些應用呀?一看,這個外賣員的智能頭盔好啊,高科技啊,咱們也給銷售人員一人配一個,這個錢當然就打水漂了,對不對?
搞數字化之前,一家企業要明确自己做這件事兒的目标,再由專門的部門,去海量的工具和數據裡面,挑出來自己能用的那一部分。數字化是服務于戰略的,不能讓一個IT部門去制定整個企業的所謂「數字化戰略」。
數字化并不是隻有大公司才能搞的、離我們很遠的事兒,一家小公司也可能把數字化搞得風生水起,關鍵就是要做到兩點:
➤ 第一,有明确的商業目标,你要去開辟一塊什麼新的市場,未來你希望建立的行業壁壘是什麼,這個目标不怕小,就怕不具體,得由一把手定出來。
➤ 第二,執行目标的過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能力邊界,通過優先級的排列,找出哪些指标是直指企業這個核心目标的,其他不重要的指标就排在後邊,要在前進的過程中利用這個指标,給自己實時的反饋。
我相信再過上幾年,行業裡數字化轉型成功的案例會越來越多,咱們不妨去抄作業,但抄作業之前,這兩點一定要想清楚,再去看應用點和技術路線。
而看别人的目标的時候,如果你聽到的話特别簡單,不妨别急着嗤之以鼻,想一想,自己的團隊是不是還沒有經曆那個「看山不是山」的階段呢?
4、未完的補充數字化的内容還遠遠沒有說完,以後再給你分享一些新的思考。在更新這幾期數字化内容的過程中,南京一位叫 7的老鐵,給我們補充了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
他先是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說「數字化是信息化的更初級的模式」。這正好和咱們說的相反。
後來,他在外網找到了一篇文章,題目是《Digitization vs. digitalization: Differences, definitions and examples》,翻譯過來是《數字化與數字化,差異、定義與案例》。
你看這個翻譯啊,Digitization 和 Digitalization,都翻譯成數字化,這就是産生歧義的地方了。
➤ Digitization這個詞的定義是:把數據轉換成數字格式。比如一張照片、一份報告,本來是紙質的,給它轉化成PDF或者網頁,數據的内容并沒有變化,隻是以數字格式來重新編碼。
➤ Digitalization說的是,利用數字技術改變商業模式,提供新的收入和價值創造機會,它是向數字商業過渡的過程。Digitalization超越了Digitization,重點在于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完全改變了企業的流程,重新構建一家企業的經營方式。
按照這樣的定義,前一個單詞Digitization更應該被叫做「數據化」,或者「數碼化」,是狹義的、計算機領域的、描述性的概念;
而後一個單詞Digitalization,才是現在大熱的數字化轉型的那個「數字化」。它是廣義的、商業領域的、叙事性的概念。
今後你在讀相關的文獻時,可能有一些比較老的文獻,會把Digitization也翻譯成數字化,進而會說它的下一個階段是信息化,千萬别弄錯了。
一個概念從叙事性到描述性,是要經曆大多數人的共識的,而Digitalization代表的數字化,就是個還沒有官方定義、但已經被商業領域廣泛接受的共識,隻是具體怎麼轉,還沒塵埃落定,你按照這樣的定義去和别人溝通,去讀别人寫的東西,會省很多力氣。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對連續四期《BOX的BIM參考》的精簡總結,這個音頻專欄還在以每周兩期的速度持續更新,目前隻要1元錢就能永久聽所有節目,喜歡聽老孫以及行業裡的老法師們分享自己的思考,就趕緊訂閱吧。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們下次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