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比“椰樹椰汁”廣告更硬核的,是火箭底下生活的人們。
樓盤文案可以是“在家看發射”,路邊的西瓜可以是航天育種——越過瓊州海峽,仿佛一切都變得潇灑、任性。
火箭基地周遭的生活,是少有人觸及的話題。就着天問一号發射,我們請科幻作家萬象峰年寫下了這篇遊記,以柔軟的筆觸記錄下了當地生活。
“一座緩慢的小鎮,被疾速的東西改變着,這兩種速度在鎮子上交錯,成為火箭飛天下的一個插曲,成為一些人生活的全部。”
大多數來海南看火箭發射的人,都住在一個叫龍樓鎮的小鎮子附近,這裡就是發射基地的所在地。
出了文昌火車站,離鎮子還有一個小時車程,站前等車的幾個人談論起長征五号的事。
一個姑娘是到海南出差,順道來看發射的。
一個小夥子是過來度假的,正在猶豫要不要去看。
一個曬得黝黑的大叔是在文昌買了房子的山東人,每年都會來住一半時間,對于火箭發射像本地風物一樣熟悉。
我和家屬一行二人則是機緣巧合加入了一個愛好者隊伍,專門來看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的發射。
異鄉人降臨小鎮,帶來新鮮的氣息。這就是一個足夠誘人的故事的開頭。
我住在龍樓鎮轄區内的一個山東人小區,地處老鎮外圍的新建設地帶。
住處的陽台上就能眺望海岸線和火箭發射塔,僅有幾公裡遠。
這種民宿就是為觀看火箭發射而生的,接待着候鳥一樣飛來的遊客。
從龍樓鎮新區的這個陽台上就能看到火箭發射塔,本文就是發射後在這個陽台上寫的,此時的發射塔仍在,裡面已
這裡還有另一種候鳥,就是飛來過冬的山東人。據小區外山東館子的老闆說,數量遠比來看火箭發射的人要多得多。
小區嶄新高檔,在夏季頗為冷清,和小舊熱鬧的老鎮上截然不同。
發射的前一天,我來到老鎮上,想看看火箭下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01兩種速度鎮子初踏進,和普通的旅遊小鎮甚至縣城沒有什麼兩樣。
下午,小鎮的街頭
南洋樣式的街市,簡易實用的平房,傳統的元素,有些宣傳市場經濟政策的标語。
在民居的門口,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對聯緊挨在一起。
不同的文化無縫連接,共同塑造着這裡的生活。
民居門口的對聯
小鎮上保留着很多傳統元素
小鎮特有的信息廣播方式
互聯網經濟在夾縫中悄悄改變着小鎮,達成不同于大城市的新的默契
宣傳标語和測量體溫的公告提醒着人們,小鎮也在分享着世界的進程
角落,我遇到幾個穿校服的孩子,他們看到相機,覺得我是攝影師,于是好奇地圍上來,想讓我給他們拍照。
我感到很吃驚,我隻在藏區的一座寺廟學校裡見過像這樣的孩子。
我以為對于這樣一座外來客雲集的小鎮,我這樣的人已經司空見慣了。
最終,我要給他們拍照時,他們又一時害羞了,躲到了樹後面。我沒有擡起相機。
小鎮有着自己的内心,可能比我看到的更有意思。
鎮子上大多是低矮的房子,人們被低矮的屋檐圈在另一種節奏的生活裡,登上少數的高樓房才能看到火箭發射塔。
午後陽光暴曬時,街上行人很少,鎮民拉一張椅子坐在屋門口乘涼,或是在樹蔭下挂一張吊床小憩,或者走進當地的茶館,點一些便宜的茶點。
茶館照片/大街小巷裡,這樣的茶館比比皆是,多稱作“茶園”
路邊種着椰子,果實累累
清潔工渴了,拿着工具摘下路邊的椰子,就地砍來喝
鎮子的路邊有着非常多的吊床
人們随着太陽作息,漁民随着海潮去回。喝喝茶,乘乘涼,聊聊天,做做儀式。
路邊一角
鎮上的教堂
劇變是從十年前開始的,文昌航天發射基地開工建設,一個全新的概念和伴随而來的配套建設一起湧入。
寬敞的大道貫通小鎮,嶄新的樓房冒出來,新的區域被拓展出來。
太空探索在為人類定義新的尺度的同時,也改變了龍樓鎮的空間尺度。
貫通鎮子的主幹道
主幹道旁,被海風吹得淩亂的新建大樓
被航天概念拓展,龍樓鎮比一般的鎮子要大很多
沿着鎮子的主幹道走,再鑽進街道小巷,航天技術給小鎮打下的烙印到處可見。
仿佛另外的次元融入了小鎮的生活中
随處可見的航天帶來的影響
鎮子上房地産商的宣傳廣告,看火箭發射被當成重要的賣點
鎮子周邊的新開發地帶也利用航天來宣傳
旁的航天宣傳角,火箭模型是最新的長征五号
和别的一些小地方甚至大地方都不一樣,這裡的信号基站不需要僞裝成樹木的樣子,很大方地豎立在路旁
看似普通的農家民宿,打開地圖看名字叫“飛天農家XX”,“龍樓飛登XX”
走在小鎮街頭,随處能看到鏽迹斑斑的工具,粗犷的老機器。
還有一些怪異老舊的機器被棄置在荒地上,守望着某些時光。
與此相伴的是新的技術往這裡彙集。
這種小型電動汽車在這裡叫做“微公交”,掃碼乘坐
與新的技術一樣,新的生意被引進來,講述着人力努力改變現實的故事。
這些事物有的融入了進來,有的漸漸被本地的環境淘汰。
一處被廢棄的航天特色商業街,在距離它幾十步遠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新的商業廣場
生活也在悄悄地制造出另一批與技術建立起新的關系的人。
觀看發射的人潮每年以十萬量級湧入龍樓鎮,帶來了活力。
一家客流量很大的本地餐館的老闆,很樂意來看發射的人把廚房裡所有食材都消耗一空。
“火箭沒什麼好看的。”老闆說。
“是因為看膩了嗎?”
“不是,火箭上天就沒了,煙花上天還能炸開呢。”老闆用手比劃着,很是可愛。
鎮上的人們自然而然地随着人潮的漲落經營着營生,他們很多人不關心火箭發射的時間,也不知道太陽每年向南回歸線移動。
他們并不能解釋所有的海潮,卻比誰都熟悉大海。
把火箭發射上天的人,為小鎮的經濟把脈調遣資金的人,因為各種機緣來到這裡看發射的人們,還有用手指試探水溫每天埋頭撒下漁網的個體經營者,誰也不好說比誰更懂得發射的季節。
02未來在這裡留好了位置跟着地圖在烈日下走了很久,就在滿身是汗皮膚火辣辣的時候,我看到了龍樓鎮航天小學,旁邊是航天幼兒園,兩座校園很新很大。
此時孩子們都在上課,空蕩蕩的操場地面上蒸騰着熱氣,教室裡傳出隐隐約約的讀書聲。
航天小學和航天幼兒園的logo,和各種航天機構的logo一樣酷
航天小學裡的航天主題的雕塑,航天員漫步在草坪的熱浪中
一個說着本地話的母親騎着電動車匆匆趕來,把女兒送進學校。這時已經接近放學時間了。
走到小學門口,我驚訝地發現這裡畫着一副航天主題的兒童畫,還有一排曆任神舟飛船的模型,從神舟一号,直到最新的一艘。
航天小學外的兒童畫
航天小學外的神舟飛船模型
走到模型的隊尾,我的心髒一下子加速跳動起來。
這裡預留着兩個空的底座。
與模型隊列相對的另一邊,是整整一排虛席以待的底座。
神州系列飛船模型後面的一排虛席以待的底座,之間經過這裡,還以為是一排石墩
我的鼻子一酸,眼淚就要掉下來了。
不知道為什麼,隻是小學前面的一排雕塑,就有着這樣的力量。這就是往前走的力量。
為了避免太矯情,我把“人類”兩個字去掉了,但是我相信,隻要有人在意着這個,我們就一定會往前走的。
拍完照,快熱暈的我回到出發的老茶館,灌了一大杯冰茶。
擡起頭,猛地看到沾滿了灰塵的電視裡出現了火星探測任務的新聞。
一種穿越感恍然襲來。
老茶館的電視裡突然播放起火星探測任務的新聞
這張“火星表面”照片是用微距拍的茶館裡的小面包
傍晚,我來到龍樓鎮邊上供公衆觀看發射的沙灘,就在發射場禁區的外邊。
很多外地人來到這裡拍攝火箭發射塔,旁邊走過散步的本地居民和情侶。
這裡有一塊實驗區的界碑
夕陽正在落下,火箭發射塔的探照燈逐漸亮起
我在礁石上拍照,先後有幾撥本地口音的散步者走過來,問我遠處那個東西就是火箭嗎?能看到火箭嗎?是什麼樣的?能給我看看照片嗎?
我能感覺到他們在路過和好奇之間搖擺,就和許多專程來看火箭發射的人一樣,因為一個機緣巧合,心裡面就種下了一顆種子。
7月23日中午,長征五号火箭搭載着天問一号火星探測器升空。
火箭飛越龍樓鎮上空,發動機的聲浪劇烈沖擊着整個鎮子。
每個人都會聽到這個聲音。
火箭升空
發射成功後的晚上,我又回到那個不看發射的老闆的餐館。
餐裡坐着各種各樣的人。
有日常聊天的本地人;有高興地分享着發射視頻的遊客;有穿着“中國航天”衣服的技術人員,興奮地讨論着技術問題;我們是一桌天文愛好者帶隊的重度宅;樓上還有一桌來直播發射的科幻文化機構的隊伍。
餐館食客高興地分享發射成功的新聞視頻
餐館裡穿着“中國航天”衣服的技術人員
真的很神奇,一座緩慢的小鎮,被疾速的東西改變着,這兩種速度在鎮子上交錯,成為火箭飛天下的一個插曲,成為一些人生活的全部。
我一直會回想起那個航天小學。
這裡的孩子,也許有人會成為坐着火箭上天的人,有人會成為在地上偶爾擡起頭來看一眼天空的人。
曾經在四川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我也見到過一所被航天文化塑造的小學。
在預祝發射成功的活動上,有人興趣滿滿,有人神情肅穆,有人更願意借着機會玩耍,有人則遊離在這種儀式感之外。
這就是生活真實的樣子。
火箭升空很久後,還留在樓頂觀看的人們
每個人會選擇不同的速度來生活,而有着豐富多彩生活的未來,才有讓人往前的力量。
離開老鎮的時候,街景在車窗外外劃過,一股暖意湧上心頭,一個聲音告訴我:
技術的征途,永遠是另一個人間。
未來已經在這裡留好了位置。
作者
萬象峰年,科幻作家,資深遊戲宅,擅長多種風格,以混合現實、奇觀、情感而著稱。代表作品包括《後冰川時代紀事》《三界》《點亮時間的人》等。《後冰川時代紀事》獲得2007年銀河獎讀者選擇獎;《三界》獲得第二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中篇科幻小說獎銀獎;《點亮時間的人》獲得2019年中國科幻讀者選擇獎
攝影
萬象峰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