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千字文跟讀練習

千字文跟讀練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3 19:51:44

作者:王向坤

口語,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話,帶有很強的地方特點,構成不同的口音和方言。一個地方的人,說話、溝通沒有任何障礙;不同地方的人,因為口語、方言的不同,交流起來有一定困難,有時還需要借助其他方式,才能明白。

随着社會的發展,流動性增大,獲取信息很方便,很多地方口音、方言,逐漸為大家熟識,人們的口語也變的豐富起來,很多其他地方的方言被代入到交流當中,對溝通反而更為有利。

在我們的口語中,許多我們經常用到的詞語在書寫時卻很困難,不知道或不确定用哪個字、那個詞,有的是同音字很多,有時好像沒有這個拼音的漢字存在。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能就拐了彎兒了,選個别的字、詞代替,以表達我們的意思。

書寫之外,我們更多的是閱讀,就是讀書,很多文章裡會看到口語的文字表達,尤其是在鄉土文學、地方特色小說裡面,地方口語的文字化表達現象就更為明顯,我們稱之為“口語正解”。遇到那些我們很熟悉的口語,讀起來就很親切,還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是這麼個字,感覺長知識。

很多時候,我們記在了心裡,有時也會用一用,跟别人說一說。這裡我們說幾個日常口語,與大家共享。

我們說說“挼”,初看這個字,感覺很熟,一個提手偏旁,一個穩妥的“妥”,組合在一起,怎麼讀?啥意思?是“lǚ”?也不對,“lǚ”是“捋”這個字,并且計算機中文打字為了區分,拼音輸入規定用“lv”出“捋”字,人們常說“捋一捋”,我們現在就是在“捋”,搞清楚事情的原委,本義為用手握住條狀物向一端滑動。

練過太極拳的朋友,對這個“捋”字那是太熟悉不過了,屬于太極八法之一,且屬于四正手,即“掤捋擠按”,還有四隅“采挒肘靠”。所謂“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随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這都是耳熟能詳的事情,不會搞錯。

那“挼”是什麼意思?作為口語,有“ruá”的讀音,在河北等部分地區,有揉、搓的意思。洗衣服時,我們經常說“挼一挼”、“挼出來”、“挼兩下”、“挼吧挼吧”;後背癢癢,讓别人給“挼兩下”、“給我挼挼”,又有抓撓的意思;小孩兒發廢,把東西給“挼壞了”、“挼爛了”。通過這些日常用語,我們能夠看出“挼”還是很輕的意思。還說洗衣服,現在手洗的已經很少了,大都使用洗衣機;不過,很多人家裡還有一個搓衣闆,用它洗衣服,那就不是挼了,而是搓。

口語的沿襲都有着很長的曆史,越往前推,含義越純粹。現在的農村,家電已經普及,洗衣機很常見,我們那裡還是習慣到河裡洗衣服。以前是用框背着出去,現在則是開着電三輪。河灘很大,河水不寬,也不深,水邊擺着很多石頭,人們就在這上面洗。大沙河,顧名思義,盡是沙子,流動的河水,永遠純淨。

千字文跟讀練習(文化分享口語解字)1

(圖片來自網絡)

我記得小時候,有兩種木頭棒槌,都是捶布的,一個粗糙一點,自己簡單加工就成,洗衣服時捶打,相當于搓洗,省力氣。另一個就很講究,圓、整,還會有雕花造型,需要專門制作,用時在幹淨、平整的石頭上捶打布料。以前基本都是棉布,漿洗之後,布料幹了帶僵性,就是硬,不展妥,穿用不舒妥,捶打一番,就可以了。這個石頭,叫錘布石,這裡就有點糾結了,感覺捶布石也可以,總之,也是很講究的,我見過白色的,個人感覺像是大理石的,我也捶過。

千字文跟讀練習(文化分享口語解字)2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還說洗衣服,大件衣服布料,用棒槌敲打,一邊敲,一邊翻,布料含水,敲在上面,“啪啪的”的聲音帶着沉悶,很多會是“噗噗”的,小水珠向兩邊濺出去,完了,在水裡涮兩下就幹淨了。小件衣服若需捶打,就混在大件衣物裡面,不太髒的,就用手挼兩把。

這都是以前的記憶,那時小魚兒很多,會不時的圍上來,又散開去。跟着出去的小孩兒一會兒想幫忙,一會兒又去水裡撲騰,有小夥伴就會堅持的時間長一點,否則,很快就沒意思了。

多少年過去,有些習慣可能已經改變,有的還在保留,某些口語可能用的越來越少,保留的含義也在改變。客觀的說,這都屬于正常現象。

“挼”字常見于地方口語,同時也有着古老的曆史,至于什麼時候确定了現在的發音,或者一直就是這個發音,我們先不考證。同樣是洗衣服,古時見諸于詩文的多是“浣紗”(huàn shā),如:(唐)王軒題西施石詩:“嶺上千峰秀,江邊細草春。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我們就不細說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