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仁義禮智孝的儒家精神

仁義禮智孝的儒家精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0 10:41:57

“禮義仁智信”是儒家五常,也是中國人做人的原則,非常光偉正,但同時儒家經典《論語》中又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似乎有着愚民的味道,這兩句話是否矛盾呢?

古代竹簡著書,沒有标點符号,這對後世研究者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為漢語斷句非常重要,一句話斷句不一樣,表達的意思就可能有天壤之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争議,便從此而來。

隻要高清其本意,就不會覺得有愚民思想了。

仁義禮智孝的儒家精神(是儒家核心思想)1

仁義禮智信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儒家的誕生,正是為了“複禮”,于是孔子提出了“仁、義、禮”。

什麼意思呢,就是仁是愛人的核心、義是尊賢的核心、禮則是包括了仁、義在内的所有東西。這就好比說,你對别人有了愛心之後,才會懂得尊重賢人,當你做到了仁、義之後,你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有道德的人了。

後來,孟子又将其延伸為“仁、義、禮、智”,并對這四點做了更充分更具體的解釋,恻隐之心為仁、羞惡之心為義、恭敬之心為禮、是非之心為智。并認為,仁義禮智是人生而有之,而且并非隻有我有,天下人都有。

是不是很熟悉?對了,這就是性善說。

仁義禮智孝的儒家精神(是儒家核心思想)2

再到漢朝,董仲舒在孔孟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信”。什麼叫信呢?簡單來說就是信用、誠實,《論語》中就有與朋友叫要有信的記錄,儒家認為,信是仁的條件,國家如果做到了信,那麼階級矛盾就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會減少,便會國泰民安。

所以你看,“禮義仁智信”是經過儒家三代人總結出來的,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則,不論你對儒家學說是否認可,但必須承認禮義仁智信是做人的根本,至少說,如果一個人做到了這五常,或者這五常為本,就不會是個惡人。

仁義禮智孝的儒家精神(是儒家核心思想)3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怎麼理解,就在于讀者如何斷句了,你斷句的方法不同,意思雲泥之别。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按照統治者的意志去執行就好了,不用知道為什麼”。

這是典型的愚民思想,對封建統治者來說,最方便的統治方式就是讓百姓機械化地做事,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不用去想為什麼。因為隻要人的思想被禁锢了,人就不再是人,就不會發生禍患。

封建朝代的統治者,幾乎都是這個路數,唐宋相對開放,不是特别嚴重,清朝就是對這個政策執行最嚴苛的,寫個清風明月都可能被誅九族。

但是,這種理解明顯是錯誤的,因為孔子提倡仁愛,還滿世界辦學,要知道,辦學是為了開啟民智,懂的越多、控制起來越難,這和愚民思想是相悖的。

仁義禮智孝的儒家精神(是儒家核心思想)4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認可,就讓他們去做,不認可,就講道理。”

你看,就斷句不一樣,兩句話的意思發生了天差地别的改編,這種斷句,恰巧和“愚民”相反,正符合了孔子“有教無類”教學理念。

其實,單獨把這句話拎出來解釋,是斷章取義的,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在之前還有一句: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禮崩樂壞的時代,要恢複禮樂是孔子的責任,他認為要讓老百姓精通詩、禮、越,這是恢複禮樂的基本點。然後再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說,如果老百姓不能精通詩、禮、樂,那我們就有責任去教化他們,幫助他們學習。

仁義禮智孝的儒家精神(是儒家核心思想)5

當然了,古代統治者是不會照第二種理解的,他們巴不得曲解聖人的意圖,讓聖人為他們的愚民統治背書。如果統治階級真用第二種理解去宣揚孔子,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皇帝下達命令時的場面。

漢武帝:“霍去病,去打匈奴”。

霍去病:“你先告訴我為什麼?”

漢武帝:“他先動手的”。

霍去病:“我知道,可是為什麼他先動手?”

漢武帝:“他有病”。

霍去病:“得了吧,一個巴掌拍不響”。

古代帝王本來平均壽命就短……

仁義禮智孝的儒家精神(是儒家核心思想)6


仁義禮智孝的儒家精神(是儒家核心思想)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