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07:05:29
東海西海,心同理同——大橙子漫談中外名将系列(4)主筆:大器晚橙

本章番外篇我和大家閑聊一下《左傳》,事先聲明,我不是在解讀《左傳》,沒有那個水平,我隻是基于個人興趣愛好來聊幾個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話題。

  • 話題一:《左傳》中的伏兵案例。

在正文講吳起的時候我提到過,《左傳》中有很多極為精彩的戰争描寫,如城濮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等等,幾乎可以直接拿來當兵書看,現在我就節選其中一個伏兵的案例給大家看看,如果你穿越到先秦,這個伏兵案例你可以直接套用。

《左傳·隐公九年》載:北戎侵鄭,鄭伯禦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無剛者嘗寇,而速去之。君為三覆以待之。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乃可以逞。”從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師,前後擊之,盡殪。戎師大奔。十一月甲寅,鄭人大敗戎師。

我就不一字一句的翻譯了,大意就是北戎入侵鄭國,鄭莊公的兒子公子突向他建議采用誘敵深入、半路伏擊的戰術,并且還幫鄭莊公歸納總結了北戎兵的特點,于是鄭莊公率軍大敗北戎。

這次伏擊戰術的示意圖如下: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關羽為什麼要讀左傳)1

一共分四步:

第一步,誘敵部隊負責将敵軍引誘至伏擊地點。

第二步,A号伏擊部隊出擊到達伏擊點A,封住敵軍退路。

第三步,C号伏擊部隊出擊到達伏擊點C,同時誘敵部隊回軍,合力進攻敵軍先頭部隊。

第四步,待敵軍先頭部隊敗退,與後續部隊接洽,正處于混亂狀态的時候,B号伏擊部隊出擊到達伏擊點B,将回撤的敵軍攔腰截斷,同時A、C兩支部隊向B靠攏,收緊包圍圈。

這是古代經典的三段式伏兵,掐頭去尾,攔腰截擊,如果再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則可以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甚至包圍聚殲。

但這裡需要注意,誘敵部隊和伏擊部隊必須配合完美,一旦配合失誤,比如C号伏擊部隊到達C點時,誘敵部隊沒有及時回軍合圍,那麼可能就會被敵軍先頭部隊突破包圍圈,甚至反殺;又比如A号伏擊部隊還沒有等敵軍全部通過伏擊點就貿然出擊,那麼就會導緻包圍圈無法形成,變伏擊戰成正面陣地戰,伏擊戰術功虧一篑。

所以,伏兵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對軍隊的素質要求非常高,基本上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才能去執行誘敵和伏擊。

而另一方面,我們再看下公子突對北戎的評價:“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這是所有軍隊的反面教材,見好處就上,見勢不妙就作鳥獸散,無組織無紀律,無章法無配合,典型的烏合之衆,人數再多也沒用,故曰兵在精不在多。

這位公子突是鄭莊公的次子,後來的鄭厲公,我們都學過《左傳》的名篇《曹刿論戰》,裡面曹刿非常内行的總結了軍隊士氣的原理,依我看,這篇《鄭突論戰》同樣精彩,不比那篇差。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關羽為什麼要讀左傳)2

  • 話題二:《左傳》中的算卦案例。

雖然現在是21世紀,但依然有很多江湖術士頂着“周易大師”的名号在給人算卦相面,甚至還有拿電腦來算的,這個我先不置評論,隻講算卦,這個事在古代确實非常常見,但如果有大師告訴你他用的是最古老的方式算卦,然而卻摸出三枚銅闆或者拿出一捆木棒,甚至打開電腦,那麼你基本可以斷定是江湖騙子,因為他的道具拿錯了。算卦在古代叫做蔔筮,蔔是用龜甲算卦,筮是用筮草算卦,如果大師真的号稱用的是最古老的方式算卦,那麼他應該使用烏龜殼或者筮草才對。

我們現在常見的占蔔用書是《周易》,其實除了這個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占蔔書,比如《連山易》《歸藏易》等,但都失傳了,《左傳》裡大部分都是用《周易》算卦的,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載: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于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嶽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陳厲公給他的兒子敬仲算了一卦,用的就是《周易》,算到的結果是“《觀》之《否》”,也就是《觀》卦為本卦,《否》卦為變卦(也叫之卦),這是周易占蔔的術語,簡單講就是占蔔占到了《觀》卦,但是其中“六四爻”發生了變化,從陰爻變成了陽爻(注1),于是卦象就演變成了《否》卦,如下圖: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關羽為什麼要讀左傳)3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關羽為什麼要讀左傳)4

其中《觀》卦發生變化的“六四爻”的爻辭就是占蔔師說的“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接下來,占蔔師對卦象做出了解讀:您的這個兒子的後代将會成為一國之君,不過不是在陳國,而是在另外一個國家。

光,就是從遙遠的地方照耀而來的東西,《觀》《否》兩卦中含有《坤》《巽》《乾》這三個基本卦,《坤》代表土,《巽》代表風,《乾》代表天,風起于天而行于土,這就是山,有了山上的物産,又有天光照射,這就是有地上大國的樣子,所以叫“觀國之光”;而陳列于朝堂的物品非常繁盛,再奉上玉璧和束帛,天上地下美好的東西就都具備了,這就叫“利用賓于王”;不過您的兒子隻能在一旁觀看這一派美好的景象,所以不是他做國君,而是他的後代做國君;風行最後落在土上,就代表那個國家不是陳國,而是另外一個國家,但這個國家必定是一個姜姓國,因為姜姓是太嶽的後代,高大的山嶽可以與天相配,但事物不可能兩者一樣大,所以你的陳國即将衰亡,而你的兒子這個氏族必将昌盛。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占蔔師的解讀沒有?總之我是一頭霧水,這個實在是太發散了,單從《觀》《否》這兩個卦象中我完全解讀不出這種結果,并且占蔔師完全沒提到那個變卦《否》,還有,按照現在周易大師們的說法,還應該有錯卦《大壯》、綜卦《臨》、交卦《升》和互卦《剝》這四個衍生卦才對。(注2)

但是不管怎麼說,《左傳》中占蔔師的這個預言無疑精準無比,因為這個陳國的公子敬仲後來因為内亂而逃至齊國,以“田”為氏,他的後代果然篡奪了姜姓齊國,即赫赫有名的“田氏代齊”。

要麼這個占蔔師真的是神人,要麼就是這段記載為後世杜撰增補,列位看官你信哪一個?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關羽為什麼要讀左傳)5

  • 話題三:從《左傳》看《詩經》的外交作用。

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市井百姓的情感抒發的作品,和後世的唐詩宋詞一樣,連太史公司馬遷也說:“《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話是沒錯,《詩經》的确是先秦的詩歌總集,屬于文學作品,但是如果我們看《左傳》卻會發現,《詩經》有其更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詩經》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外交,我們來看這個案例:

《左傳·文公十三年》載:冬,公如晉,朝,且尋盟……公還,鄭伯會公于棐,亦請平于晉。公皆成之。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賦《四月》。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鄭伯拜。公答拜。

公元前614年,魯文公去晉國訪問,回來的路上,途徑鄭國,鄭穆公在棐這個地方大擺宴席,盛情款待,想請魯文公幫忙牽線,疏通一下鄭國和晉國的關系。于是在宴席上,鄭國大夫子家和魯國大夫季文子就有了一次經典的“吟詩作賦”。

鄭國外交部部長子家先賦了一首《鴻雁》,魯國外交部部長季文子說:“我們的國君也不免于此啊!”于是賦了一首《四月》,然後子家繼續賦《載馳》的第四章,季文子賦《采薇》的第四章。然後雙方愉快地達成了一緻意見,國君互相行禮。

是不是看懵了?如果不給翻譯的話,我相信現在絕大部分人根本看不懂他們到底在說啥,因為他們說的壓根兒不是詩,而是一套先秦時期的外交辭令,和“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一樣的江湖切口,如果不是生活在那個圈子裡的人,是絕對看不懂的。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嘗試解讀一下,子家和季文子賦的都是《詩經》裡的篇章,我們先看子家的《鴻雁》: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詩的大意是以鴻雁在空中飛舞為起興來抒發感情,感歎那些奔波勞役之人的辛苦,有一點自嘲的味道在裡面。子家賦這首詩可能是在表達鄭國的狼狽現狀,以及想讨好晉國的迫切心情。季文子回複“寡君未免于此”,也就是在說:“你們别在我們這哭慘了,我們和你們也差不多”,然後賦《四月》: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甯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亂離瘼矣,爰其适歸?

冬日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谷,我獨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廢為殘賊,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載清載濁。我日構禍,曷雲能谷?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甯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飛戾天。匪鳣匪鲔,潛逃于淵。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詩的大意是說一個被周王放逐的人在途中抒發自己悲涼委屈的心情,看見各種景色都覺得和自己的處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呼應。所以說,季文子賦這首詩很有可能同樣也在和鄭國哭慘,呼應了“寡君未免于此”這句話。

子家于是繼續賦《載馳》第四章: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于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詩的大意是說我走在田野上,想去大國陳訴,可是能依靠誰?還是請你們這些“大夫君子”替我親自跑一趟吧。這個意思就表達的非常直白明顯了,鄭國還是想賴在魯國身上,讓魯國幫忙去晉國那裡疏通疏通。

既然鄭國都已經這麼明顯表态了,季文子也就不再拐彎抹角,于是賦《采薇》第四章: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詩的大意是說我的車已經準備好了,即将啟程,哪裡敢苟圖安樂,接下來的一個月裡我要連勝三場。《采薇》說的雖然是打仗的事,但在這裡,季文子應該是斷章取義,表示魯國願意為鄭國跑一趟,讓鄭國靜候佳音。

所以鄭穆公非常高興,才會向魯文公行禮拜謝。

《論語·季氏》中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大家看完《左傳》這一段,是不是對孔子的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詩經》作為春秋時期的外交辭令合集,是各國之間的江湖切口,是諸侯士卿大夫都必須學會并且還必須能夠活學活用的暗語,說錯了一句話,用錯了一句詩,都将會是一場外交禍事,對于這些貴族來講,不學詩,真的就無以言。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關羽為什麼要讀左傳)6

  • 話題四:從《女叔齊論禮》看“禮”的本質。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而在春秋時期,魯國無疑就是代表,所謂“周禮盡在魯”,但是如果我們以為春秋時期的禮儀就隻是一些繁文缛節,那就大錯特錯了,《左傳》中有一個經典的案例,高屋建瓴地論述了什麼才是“禮”的本質:

《左傳·昭公五年》載: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将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于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于是乎知禮。”

公元前537年,魯昭公去晉國訪問,從踏入晉國國土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訪問結束離開晉國,禮儀方面都做的是滴水不漏,一點都沒有失禮的地方,晉平公就對女叔齊說:“魯侯這個人不也是很懂禮的嗎?”

這裡要插一句晉平公這句話的背景,彼時的魯國被“三桓”控制(注3),魯昭公基本處于被架空的狀态,所以在國際上各國的第一印象都是魯昭公這個人肯定很不咋地,對應地就會聯想到他不懂禮儀,但是魯昭公這次訪問晉國,卻表現地非常懂禮儀,這就讓晉平公倍感意外,于是就有了這句感慨,言下之意:你們都說魯侯這個人很不懂禮儀,但我看他這次訪問,表現得非常懂禮儀啊。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關羽為什麼要讀左傳)7

于是女叔齊就有了一段經典的論述:魯侯這個隻能叫懂儀,不能叫懂禮,儀和禮是完全不同的。禮,是用來守衛國家、推行政令、保護百姓的。現在魯國的政令在“三桓”這些私家的手裡,而不在魯侯手裡;有子家羁這種賢臣,卻不能任用;在外觸犯大國的盟約,卻欺侮虐待小國;利用别人的危難而落井下石,卻不知道自己的危難;公室的軍隊被一分為四,百姓靠“三桓”生活;民心不在國君,國君也不考慮國家的将來。魯侯做為一個國君,危難即将要降臨到他的身上,可他卻不去憂慮他的地位。禮的本末就在于此,他卻舍本逐末地去把那些繁文缛節學到極緻。您說他懂得禮,這不是差的十萬八千裡嗎?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關羽為什麼要讀左傳)8

我覺得所有想學習國學中關于“禮”方面的知識的朋友,無論是學《周禮》《禮記》還是《儀禮》,都應該先看一看這段女叔齊論禮,“禮”是儒家的核心之一,“禮”的本質并不是那些繁文缛節,而是一套修齊治平的原則和精神,借用我一位法學朋友的話說:我們學法律的,最關鍵的不是去死記硬背那些法律條文,而是去學習并理解這些法律背後的立法精神。

禮儀也好,刑法也罷,其實背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都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春秋以前是貴族社會,以“禮”為主,春秋之後逐漸變為平民社會,禮崩樂壞,于是以“刑”為主,“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說的其實是不同圈子的人适用于不同的準則和制度,用刑法去約束貴族,那無異于侮辱,而用那些繁文缛節去要求平民,那他們根本受不了,沒有哪個普通百姓願意在進門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上斤斤計較的。

大家現在回頭看看孔子的那句“克己複禮”,是不是有了新的體會?

關于關羽的典故有(關羽為什麼要讀左傳)9

注1:《周易》一共六十四卦,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八卦兩兩相疊而成,排列組合八八六十四,其中在下面的叫“内卦”,在上面的叫“外卦”。每一個卦都有一句總結性的話,叫做“卦辭”,而所謂的“爻”指的就是那六道橫線,一根不斷的叫“陽爻”,斷開來的叫“陰爻”,每個爻都會有一句“爻辭”,而定位這個爻用的是“位置 性質”的組合,即六爻從下往上數的位置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而性質則以數字來區分,陽爻為九,陰爻為六。除了“初、上”兩爻外,其他爻全部是性質在前,位置在後,比如《觀》卦的“六四爻”,就表示這個爻的性質為陰爻,即六,從下往上數位于第四根爻的位置,即四,而之所以“初、上”的組合是反過來的,是因為古人認為一切事物開始的時間和結束的位置都比性質要重要。

注2:錯卦也叫對卦,就是把本卦的六個爻全部改變其對應的性質,即陰爻變陽爻,陽爻變陰爻;綜卦也叫覆卦,就是本卦的鏡像卦,将本卦旋轉180°就是綜卦,成語“錯綜複雜”就是這麼來的。交卦就是把本卦的内外兩個基本卦互換一下位置,上下交換;互卦就是去掉本卦的初爻和上爻,然後把中間“二、三、四”爻組成内卦,“三、四、五”爻組成外卦,形成一個新的卦。

注3:所謂“三桓”就是魯國的孟氏、叔孫氏、季氏三大家族,他們的始祖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叫“三桓”。魯桓公一共有四個兒子,嫡長子就是魯莊公,庶長子是慶父,就是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慶父,他是孟氏的始祖,庶次子是叔牙,他是叔孫氏的始祖,嫡次子是季友,就是季氏的始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