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營養物質。草雞蛋更佳,在當今崇尚環保、綠色的年代,愈加受人推崇。這裡,筆者所表述的不是草雞蛋的物質營養,而是“精神營養”——它更彌足珍貴,讓我真切感受到了親情的無怨無悔,體味到了奉獻與付出、淳樸與善良的偉大。 我的父母已近耄耋之年,至今仍在農村自食其力地生活。我們兄妹四家都在城裡,我在縣城有閑置多年的樓房,也曾起意讓父母到城裡居住,但他們死活不允。後來不再強求,我們明白,從高處說是故土難離,舍不得鄉鄰、鄉情和那二畝三分地;從低處講是不願給我們添麻煩、增負擔、多心事。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舍不得他們在院裡養的那幾隻下蛋的草雞。 自打我記事起,我們家幾隻、十幾隻的,年年養草雞。前些年父親還有一個小喜好,用自家抱窩的母雞孵小雞。每年五六月份,當自家有的母雞“咕咕咕”抱窩時,他便在一個筐裡放上麥穰做成一個雞窩,精選二三十個雞蛋放進去讓母雞孵。父親每天定時給盡職盡責孵蛋的母雞喂食喂水,待經過21天孵化小雞破殼而出時,待母雞咕咕叫着帶領成群的孩子到處覓食,小雞一天天長大能夠下蛋時,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過程,與一輩輩養兒育女一般,令人滿足和愉悅。 但幾十年來,父母幾乎沒吃過自家養的草雞下的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裡窮,雞蛋是家庭的重要“經濟支柱”,賣了稱鹽打油全靠它。後來,家庭經濟狀況略有好轉,本家叔侄生孩子送米粥,親朋生病去探望,還指望它“裝門面”。上世紀90年代之後,托改革開放的福,家庭生活大有改觀,但随着我們兄妹結婚生子,父母養的草雞蛋全分給了我們。我們推辭,父母卻說“給小孫子吃”。 記得在縣城工作時,時常天蒙蒙亮就有人敲門,還在睡夢中的我不耐煩地開開門,大多是年過半百的父親帶着大袋小袋站在門口。他從二十裡外騎自行車送來的,除了帶着露珠的各種時令蔬菜,必不可少的還有一袋母親親手包好的草雞蛋。為了不打擾我們,他放下東西,水不喝飯不吃就往回走,犟得怎麼也留不住。 進入21世紀,父母依然不吃自家的草雞蛋。我們隔三岔五回家,臨走必定捎上一大袋;逢年過節,我們兄妹一起回家時,母親數着個數分,一式四份,不偏不倚。孫輩們都長大了,我們不要,母親不依不饒,有些惱怒,說不是給我們的,是給孫子孫女的——也許,在爺爺奶奶的眼裡,孫輩永遠都是孩子,始終長不大。 2017年年中,父母聽說我的兒媳婦、他們的孫媳婦懷孕了,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們由衷地對我說:“你奶奶從二十多歲守了一輩子寡,做夢都想抱重孫子,她沒這個命,最終沒抱上就去世了,不想我們卻熬上了四世同堂。”自此,父母養的草雞蛋弟弟妹妹家都沒份兒了,成了我家的“專享”“特供”,說是給孫媳婦吃。每次回家,都要帶回一袋子,時間一長不回去拿,就一遍遍打電話催。有時拿多吃不了都變質了,依然一個勁兒讓帶。他們的理論是:甯肯多着,不能缺着。 去年,一歲多的重孫女能吃雞蛋了。父親怕幾隻雞下的蛋不夠吃,又專門到集市上花高價買了幾隻正下蛋的草雞養着。母親更是樂此不疲。原來為了讓雞多下蛋,時不時買點雞飼料摻和着糧食喂雞,後來聽說雞飼料可能有添加劑,便再也不喂飼料了,專門喂小麥、玉米及雜糧和各種蔬菜。 母親每天還把雞從欄裡放出來一段時間,讓它們到院裡院外溜達溜達、曬曬太陽舒舒身,盡管拉得滿地雞屎。她的觀點是:雞吃得營養均衡、常運動、見陽光,下的雞蛋質量就好——也不知道她這觀點有無科學道理。 在父母心裡,他們老了,已不能給子女做多大貢獻;他們沒有山珍海味、傳家之寶,能夠給予的稀罕東西,隻有這獨有的、其他東西替代不了的草雞蛋。可憐天下父母心。 今年中秋,父母看着已經能夠滿地亂跑,含糊不清地叫出“老奶奶、老爺爺”,牽着他們的衣襟向他們要糧食喂雞的重孫女,足意且會心地笑了。當然,回城時我們又帶回一小編織袋早就準備好的草雞蛋。 也許有人會問:你父母是否不吃雞蛋?當然吃,而且因為雞蛋比魚、肉便宜且易保存,他們平時吃得最多的就是雞蛋。但他們吃的不是自家養的草雞蛋,而是用他們為當地脫水廠蔬菜去皮掙的加工費,自己從養雞場買的“洋雞蛋”。 在老家屋内的牆旮旯裡,常年都能看到一個盛雞蛋的瓦盆和一個盛雞蛋的紙箱,瓦盆裡是攢給我們吃的個小、發亮的草雞蛋,紙箱裡是買來自己吃的個大、暗紅的“洋雞蛋”。自從有“洋雞蛋”以來,年年歲歲,皆是如此。 物質營養可健人體質,精神營養能強人品質,淨化、升華思想和靈魂。草雞蛋,将帶給我們一生的滋養,享用不盡……主播/後期剪輯:虞聯偉(實習)編輯:朱若彤值班主編:王娟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