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裡明明有魚卻就是不咬鈎是釣魚人經常碰到的難題,其實造成魚不咬鈎的原因不外乎魚密度低、魚不适應水溫、溶氧量偏低、魚體不适、餌料不對路、調釣過頓、魚不适應水質、魚的本身習性等原因。 今天小編結合多年實釣經驗和大家談談有魚不吃鈎的八種原因及解決方法:
1、密度較低時有魚不吃的解決辦法魚的密度較低時,往往會出現長期垂釣卻無魚咬鈎的現象。比如我們明明看到有魚打水,卻沒魚咬鈎,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這種水域垂釣時,想要釣到魚先把魚聚過來是關鍵。魚兒天生具有趨食性,建議根據對象魚的不同選擇對應的打窩料投入窩點,一般情況下半小時内就有魚進窩了。在日常釣魚過程中小編經常碰到好多釣友沒有養成打窩的習慣。俗話講:釣魚不打窩,肯定釣不多。要想魚上岸,就得糧食換。所以碰到魚兒密度較低導緻魚不吃鈎時,我們不妨提前在窩點打入窩料。
2、魚不适應水溫時有魚不吃的解決辦法大家都知道魚是變溫動物,其體溫會随着水溫的變化而變化。另外每種魚隻有在固定的溫度區間(比如鲫魚在零上10度至零上25度這個溫度區間内攝食活躍)内正常覓食,超出這個溫度區間則會少食甚至閉口不吃了。
那麼在魚不适應水溫有魚吃時該如何解決呢?其實很簡單,隻要找到适合魚兒覓食的水層就可以了。比如天冷了我們就釣水溫相對較溫暖的深水區、天熱了在樹蔭下或者水溫較涼爽的深水區下鈎即可。
3、溶氧量偏低時有魚不吃的解決辦法溶氧量越低,魚兒呼吸越困難,自然食欲不佳甚至閉口不咬鈎。影響溶氧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有氣壓、風力、水體運動等。比如氣壓低、無風、水靜止時水體溶氧量相對偏小,經常導緻有魚不吃現象。
氣壓低、無風天悶時建議大家嘗試垂釣淺水層(釣半水、釣浮或者釣岸邊淺處)。在靜水面作釣時,盡量選擇進水口或者相對通風的釣點施釣。另外因為植物有光合作用,白天釋放氧氣,晚上吸引氧氣。所以如果在白天垂釣,建議大家選擇在草邊施釣;如果晚上垂釣的話,建議選擇在光水面施釣。
4、魚體不适時有魚不吃的解決辦法魚體不适主要是魚身體機能受到損害或者産生應激反應造成的。比如黑坑放養魚在運輸過程中長時間缺氧、魚兒在垂釣過程中受傷或者受到驚吓等也會造成魚不開口。
如果确定魚在運輸過程中缺氧造成了停口,那麼我們可以通過開動打氧機的辦法來促進魚兒開口。對産生應激反應的魚,我們則應從改變餌料味型、減小餌料霧化這方面入手。
5、餌料不對路造成有魚不吃的解決辦法如果魚根本不喜歡吃我們的餌料,那麼自然會出現窩裡有魚卻不咬鈎現象。比如拿釣青魚的餌料去釣鲫魚、魚喜歡葷餌我們偏用素餌等等。
解決餌料不對路造成魚不吃的辦法很簡單,我們隻需結合每種魚的攝食習性制作出相對應的餌料來即可。在開餌時建議參考“春腥、夏淡、冬濃、秋香”原則并結合對象魚喜好來确定餌料的味型。
6、調釣過頓造成有魚不吃的解決辦法調釣過頓也會給大家造成有魚不吃的假象,尤其是碰上那種愛涮口的滑魚時更為明顯。魚兒吞鈎後感覺到異物時會把餌料吐出,因為我們調釣過頓(比如鉛皮躺底),這個過程從浮漂上根本體現不出來,所以大家誤認為有魚不吃。
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容易解決,建議大家釣大魚時選擇調八目釣四目、釣小魚時調四目釣二目即可。
7、魚不适應水質不吃鈎的解決辦法魚兒不适應水質大體有兩種情況,一個是水質不适宜魚類生存,比如水中營養匮乏、水質過瘦、混入污水。另一種情況就是水中營養過剩,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水肥。
水中營養匮乏、水質過瘦、混入污水造成魚不開口時,魚兒極度不适應甚至面臨死亡,這時我們再努力也不有辦法,隻有等水質變好了我們才能有所收獲。
在水肥的水域,魚兒一般不缺吃的,此時建議大家采取兩種方法應對:一是加大餌料味型,刺激魚類開口;二是應用原味餌料并适當多加挑逗,引誘魚兒逐食。
8、魚進入歇口時有魚不吃的解決辦法魚和人類一樣,也有自己的進食和休息習慣。比如人們常說的“神仙難釣午時魚”,即指中午的魚兒特别難釣。
魚的歇口期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上十點至淩晨四點之間,在這個時間段垂釣時建議大家多采用逗漂或者活餌的方式讓餌料動起來,以引起魚兒的注意促其進食。
本文簡明扼要淺析了有魚不吃的鈎的八種原因及解決辦法,希望能給大家的日常作釣帶來一定的幫助和啟示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