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你們為什麼動不動就删好友?#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搞不懂你們為什麼動不動就删好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因為工作和生活,常常會加一些不是很熟的人的微信,但久而久而他們都沉到了通訊錄底下,再也沒說過話。每次删微信好友都是一個力氣活,所以當“群删好友”上熱搜後,網友才會那麼興奮。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覺醒來,人們都在删除微信好友。
一則關于微信如何批量删好友的攻略,不僅占據了熱搜頭條,也受到了衆多網友的追捧、感謝。
過去我們一個一個加上的好友,現在也将一個一個删掉。所幸微信提供了批量删好友的功能,為我們節省了少則幾分鐘、多則幾小時的删好友時間。
人們對批量删好友技能的關注,足以見得,我們現在有多少好友,正等待删除。
回想過去,網聊剛剛興起時,我們懷着喜悅的心情,把現實中的朋友,添加為了QQ好友。我們更懷着對未知的憧憬和向往,把網絡另一端素未謀面的人,添加在了QQ好友列表中。
而在智能手機步入生活後,我們的微信好友數量,則以更高的效率增長。甚至有很多人,看到别人數以千計的微信好友時,都會因自己的朋友太少,而感到恐慌。
時至今天,我們卻在把這些好友,一個個删掉。
從加好友到删好友,我們的态度,經曆了怎樣的轉變?
而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微信、QQ這些社交工具,又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一、從加到删,社交篩選從本質上來說,社交是一個為了滿足人類需求,而進行篩選的過程。
無論是網絡上的社交,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都是如此。
通過社交活動,人們希望得到滿足的需求,主要有兩個層面:物質需求、精神需求。
人類是群居動物,很難單獨生存。
遠古時期,我們就需要依靠部落的保護,才能戰勝危險野獸。需要依靠其他人的捕獵采集,才能在自己沒有收獲食物時不至于餓死。協作生存已經出初具模型。
到了現代社會,我們更難以隻靠自己一個人生活:
不從事耕種的人,需要依靠别人生産的糧食來果腹。
不從事紡織的人,需要購買其他人生産的衣服來保暖。
我們付出金錢,買到物品,進行價值交換。看起來很簡單,但這也僅限随處可見的普遍産品。
有一些稀缺價值,并不像奶茶店那樣到處都能找到、交換到:
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你該找誰幫忙?
有了合适的客戶資源,你該去哪裡尋找供應商?
工作中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難題,你該去找誰幫你解惑?
臨時去尋找,不是不可以。但你很難以最高的效率,找到一個合适的人選。
而平日裡的社交,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篩選合作夥伴的空間。
1)能力篩選
我們需要了解其他人具備哪些能力、哪些價值,以便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擁有解決問題的後備路徑。
而了解别人的能力,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每個人都是立體的,擁有很多不同的面,我們所了解的往往隻是其中一部分。
假如你的電腦壞了,明明鄰座的同事就會修電腦。但你們從來沒有聊過類似的話題,你也不知道他有這樣一項技能,所以錯失了這個機會,就很可惜。
對他人能力的了解,需要我們平日裡來儲備,而且需要通過社交來完成。
通過直接的談話,通過朋友圈的交互,通過群聊時的發言,我們有機會獲知,他,原來也會這個。
2)人格篩選
隻有能力還不夠,我們需要了解一個人的人格,來判斷他是否是合适的合作者。
一個人如果喜歡窺探别人隐私,就算他精通信息技術,你會讓他幫你修電腦嗎?
一個人擁有的商業資源很多,但總是挖空心思在合作夥伴身上占便宜。你拿到新的項目時,也不會第一個找上他。
我們需要通過平日裡的為人處世,看到一個人是誠實還是欺騙,是利己還是利他。
通過平日裡的溝通,無論是面對面的社交場合,還是電話聯系,或者是微信、QQ的聊天、互動,我們對其他人進行能力、人格上的雙重篩選,找到合适的合作夥伴。
并在需要的時候,找到擁有相應資源、能力的人,拿出我們自己的資源或承諾,與其進行資源互換,從而實現資源優化。
人活在世上,所需要的不隻是物質滿足,也需要精神上的寄托。
而社交,也能給我們提供精神交流,是我們避免孤獨感。
但同樣,并不是每個人都是好的交流對象。
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總會莫名其妙的對你發脾氣。
在你不開心的時候,有的人一句話就可以逗你開心,有的人卻隻會絮叨,讓你更加煩惱。
這些我們可以稱之為“緣分”的東西,同樣需要進行篩選。
當我們個一個人認識之初,隻有簡單的問候。
在社交的溝通、互動中,我們不斷深入了解,知道了一個人的性格、行為模式。
我們會與那些合得來的人,建立更頻繁的聯系,分享快樂與憂傷、一起出去玩、成為朋友甚至是戀人。
這個過程裡,合适的人,也是通過篩選而留下的。
所以,社交就是在做篩選。
而篩選,本身就是一個從多到少的過程。
在社交篩選之初,我們會遇到很多人。我們通過微信、QQ、電話号碼,添加他們的聯系方式。
而在逐步的社交當中,我們會發現一些人适合交流、适合合作,我們會把他們留在好友列表中,頻繁聯系、适時合作。
我們同樣也會發現一部分人,無論是性格古怪,還是所處圈子太遠、完全沒有交集,我們逐漸跟他們減少了聯系,甚至不再聯系。
這就是我們從加好友,再到删好友,所經曆的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與我們運營漏鬥比較相似。不過不再是拉新、留存、促活、轉化自運營,而是從建立聯系開始,直到成為穩定夥伴。
從建立聯系開始,與其他人不斷了解,并在了解中,初步判斷一個人是否合适。如果感覺不錯,就增加互動頻率,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恰當的時機,進行資源置換的合作,或是深度分享情感。而在經過合作後,那些合作愉快的人,就會被我們留下來,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
這個篩選的過程,就像煉蠱一樣,人注定是越來越少的。
留下來的是朋友,篩選走的是過客。
所以,當我們篩選過足夠多的人時,必然有大量的人不再聯系。
過去人們一直添加好友,就是在找尋更多的潛在合作夥伴。
而今天人們紛紛删除微信好友,就是在删掉那些篩選過後,不适合合作的人。
所以,人們批量删除微信好友,并非什麼集體孤獨症發作的社會問題,僅僅是社交中必不可少的真實需求。
而在社交篩選的過程中,QQ、微信等社交産品,就是時代進步,為我們提供的更優質的篩選工具。
二、社交工具,篩選工具從本質上來說,網絡社交産品,其實并沒有改變我們社交的本質。
從網絡普及前,到網絡普及後,我們同樣是在社交中,持續進行着篩選,并在篩選之後,找到合适的人、合适的資源,滿足我們自身的物質、情感需求。
但網絡社交産品的出現,讓篩選過程的每一環節,效率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繼而,也促成了我們今天批量删好友的現狀。
在運營中,我們都知道,隻有拉新量得到保證,活躍、留存的用戶才有數據基礎。
而建立聯系就像運營中的拉新一樣,處于漏鬥最開始的位置。如果我們沒有去認識任何人,自然也不會和任何人成為朋友。
但認識一個人,也并非是件簡單的事情。
在沒有微信之前,認識一個人,其實是件行為成本很高的工作。
追溯到沒有信息科技的年代,如果你想要認識某一個人,你該怎麼做?
當街攔住對方搭話,對方會不會與你長談?
請對方吃飯,既耗費時間,又得付出金錢成本。
就算有朋友介紹,你都得拿着朋友的介紹信,去當面進行拜訪。
往往隻有見過了面,才能算是認識、建立了聯系。
這些建立聯系的方式,行為成本是非常高的。
尤其在你還不了解對方、無法判斷對方是否是優質合作夥伴時,就已經為了和他建立聯系,投入了行為成本。毫無疑問,這種投入是要承擔風險的,如果對方不是合适的人,你的前期投入就顆粒無收。
而通過信息手段,我們可以用更低的付出、更少的精力,來與一個人認識、建立聯系。
搜索對方的賬号、手機号,添加微信。
朋友轉介紹,隻需要推送一張微信名片。
從申請到确認,整個過程有時隻需要幾秒鐘。
這無疑賦予了人們更高的效率。而當效率提高後,人們就有機會,在同樣的時間内,與更多的人建立聯系,尋找更多的社交可能性。
因而,是社交産品的便捷,推助我們添加了更多好友,也為日後批量删除好友埋下了種子。
在過去,想要了解一個人,何其複雜。
若是處在一個圈子裡的人,你需要到處跟人打聽。
若是完全陌生的人,你甚至都不知道該去哪裡收集信息。
即使是與對方當面溝通,因為空間距離的問題,每次了解所需的成本也非常高。
這就造成,除了身邊的人之外,我們很難對其他人産生太多了解。
空間環境,局限了人們的社交範圍。
我們無法與一個相隔10裡的人經常見面、溝通,他具備的多種能力、資源,我們或許隻能了解其中一兩個,他的為人是否正直,我們更無從判斷。
沒有積累足夠的信息,在我們有需求的時候,也就難以找到合适的人,去進行資源置換。自然而然,整個社會的資源優化效率都非常低。
但微信,卻提供給人們高效的了解手段。
通過頭像、簽名、朋友圈,你可以快速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特征、所在圈子、興趣範圍、工作範疇。
與一個人進行溝通,從而對其了解,也隻需要點開微信,主動發言。
從群聊當中,你還能觀察到一個人如何對待其他人,看到他的更多面。
這樣高效的手段,能讓我們快速了解到更多人的更多信息,從而便于從中篩選對我們有價值的潛在合作夥伴。
而在這篩選過程中,也必然會有一部分人逐漸淘汰。
當判斷一個人具備合作潛質,我們就會逐步增大在其身上的潛在投資。
出于物質層面需求,我們一方面會與其保持互動,以便在有需要的時候,能更方便、更自然的找到他。另一方面,也會加深與其互動,進一步了解其能力範疇、藏在表面下的處事态度。
出于精神層面需求,我們也會增加與其的互動頻率,逐步加深溝通話題的範圍,從談天氣、談交通,發展到談工作、談生活,在到談情感、談隐私,需要一步步的培養,積累信任感。
在這個階段,若沒有信息手段的協助,同樣極為困難:
在古代,拜訪一個遠方朋友,可能需要長途跋涉。
即使是同城的朋友,每一次聯系,也要耗費幾個小時。
隻有空間距離極近的人,才能保持活躍的互動,而且很多互動,都需要暫停正在從事的事情。去隔壁找鄰居說一句話,也要放下手頭正在做的飯,熄滅剛點燃的爐子。
而在有了手機、有了微信後,我們能夠與合适的人,更高效的保持互動。
我們可以與遠在天邊的人,每天保持聯系。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們隻需要抽出幾秒鐘,就可以回複一條信息。
不止文字,我們還有表情、語音、視頻等多樣化的互動手段,讓交流不至于乏味。
過去因為空間、手段,嚴重受限的人際圈子,在微信的延伸下,以幾何倍率的拓寬。
我們能與更多人,保持高頻率友好互動。
這不僅加快了我們對其他人深入了解其他人的效率,也加快了我們發現一個人本質的效率。
對于那些表面和善,但其實奸詐的人;謊稱自己什麼都會,什麼人都認識,但實際上一無是處的人;裝作很大方,但行為斤斤計較的人。我們能夠更高效的,從我們的潛在合作夥伴群體中,剔除出去。
而斷聯、删除,同樣也是對待他們的正确方式。
長期培養的潛在合作夥伴,在需求出現、機會合适時,就可以進行合作。
無論是物質層面的資源置換,還是精神層面的深入交流,都是我們長期篩選所收獲的成果。
但即便在這個階段,若沒有信息技術手段的協助,也非常難以達成:
想托友人辦事,不僅要親自去找,還有可能碰到朋友恰好不在、白去一趟、錯過時機的窘境。
想與身處異鄉的商人合作,要麼得親自跋涉前往,要麼得派人送信往返,還存在着信息被别人盜取的風險。
一腔郁悶想和朋友宣洩,但朋友不在身邊。
而有了微信,也包括電話、曾經的BB機這些更為高效的溝通手段後,人們在需要合作的時候,能夠更好的聯系到目标,繼而促成合作發生。
而在這個過程中,同樣存在篩選。
有的人平日裡看起來什麼都會,但在具體做事的時候卻辦不到;有的人你告訴了他一些心事,他卻拿着你的事到處宣揚。
這些被我們看錯的合作者,也會在嘗試合作之後,被篩選出來。
而那些合作愉快的人,我們也會繼續保留、繼續維護、繼續産生下一次合作。
而QQ、微信、手機的存在,就幫我們加速了這一篩選過程。
三、去粗取精縱觀整個社交過程,從過去加好友,到今天删好友,其實并不是網絡、微信的社交方式,對人們的社交态度造成了什麼負面影響。而是社交本身就是篩選,微信也不過是這個篩選過程中的一部分。
作為一個優質工具,它所做的,是讓社交篩選的每個階段,都變得更為高效。
更高效的篩選,自然也就意味着,能夠篩選出更多合适的人,與更多不合适的人。
而那些不合适的人,即使不去删除,也不會再有什麼聯系。
再加上近些年來:
斷舍離思想,逐漸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思潮。
2020年開始的疫情,讓減少無效社交的生活,被人們快速适應。連逢年過節的相互祝福,都減少了許多。
網絡媒體日益膨脹,人們有了更多的手段去與其他人建立聯系,也有的人進一步受到如微商的信息騷擾。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才有了近一兩年,人們斷聯、删好友的熱潮。
而在這個删好友的過程中,微信同樣貼心,準備了批量删除功能,提高了效率。
其實,去粗取精,并沒有什麼錯。
無法給你帶來任何幫助,卻需要你不斷勞神的社交,當斷則斷,該删就删。
多餘的社交,不如幹淨的獨處。
删掉的是過客,留下的是朋友。
你我注定,還是要繼續從生命中,删掉越來越多的人。
墨饕,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