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有關清明節的習俗?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掃墓祭祖。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
踏青。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内容。踏青郊遊,是清明時節與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題。
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隻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
遊樂。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鈎、放風筝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複見的射柳和蹴鞠。
拔河。拔河,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後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後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筝。放風筝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況寫或畫于紮制的風筝上,用線系着風筝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随着風筝一起飛走。後來,風筝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射柳。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标。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将柳條接住。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将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将葫蘆高挂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蹴鞠,就是中國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緊。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将雛遠,萬裡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鬥雞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雲:“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内人對禦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