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榆葉梅怎麼養才能開花

榆葉梅怎麼養才能開花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8 20:07:48

榆葉梅怎麼養才能開花?榆葉梅花控技術司瑞新等,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榆葉梅怎麼養才能開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榆葉梅怎麼養才能開花(榆葉梅花控技術)1

榆葉梅怎麼養才能開花

榆葉梅花控技術

司瑞新等

榆葉梅( Prunus   triloba )是薔薇科李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我國北方常見的早春觀花樹 ,是典型的春季開花木本植物。春季開花木本植物花期延遲技術的運用,讓春季開花木本植物在四季應時開放,提升景觀效果,為北京密集的、高規格的會展提供新的選擇,讓北京園藝更好地服務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春季開花木本植物花期延遲技術的運用,可以為公園布展,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展示材料,增強公園四季景觀效果,提升人們的遊園體驗,增進市民的獲得感。随着園藝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園藝水平的發展進步,園藝工作者在春季開花木本植物花期延遲技術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在1999年昆明世園會、第7 、 8 、 9屆花博會上,春季開花木本植物花期延遲技術都有應用。 2019年北京世園會,将此項技術的應用又推進一大步,在閉幕式上使用的榆葉梅在冷庫中儲存時間長達300d ,花期比自然花期推遲176d ,為往屆最長,依然繁花滿樹,觀賞效果奪目。本文對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進行總結,有助于春季開花木本植物花期延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最終實現讓兩個本不應重逢的植物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競相開放,實現“百花齊放”的園藝盛景,為首都重大活動、城市綠化美化、公園景觀布置提供更多更優的選擇,讓更多的北京市民共享北京生态文明的建設成果,對建設“美麗北京”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冷庫、溫室等設施條件

1.1.1  冷庫條件   苗圃的冷庫作為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調控的主要設施,用于長期儲存上盆後的榆葉梅。冷庫庫體高 4m ,單一冷庫面積為 55.2m2 ,庫溫調節範圍 -10~10 ℃ ,庫内相對空氣濕度 70% ~80% ,制冷方式為風冷。本試驗需要2間冷庫,一間用來低溫儲存榆葉梅,以保持植株長期的休眠狀态;另一間用來進行升溫促花前期的低溫過渡及升溫促花過程中的返庫調控。

1.1.2  溫室條件   利用苗圃的連棟溫室進行榆葉梅移出冷 庫 後的 升 溫 促 花調控。連棟溫室 棚體高度4m ,溫度、相對空氣濕度、光照強度可調節。

1.2  試驗材料

1.2.1  對照榆葉梅   在苗圃院内定植的重瓣榆葉梅(以下簡稱榆葉梅)中,選取 1 株進行自然花期觀測,用來與采用花期延遲技術調控的榆葉梅盛花期推遲天數、花色、花徑等指标進行對比。

1.2.2  盆栽榆葉梅   在苗圃地中選擇同一品種、胸徑5~6cm 、株型一緻、冠型豐滿的榆葉梅10株,保留三級分枝後重剪,修剪後植株地上高度約 1.5~1.6m ,上盆移栽後的高度約 2~2.2m 。将選定的植株,于 2018 年 4 月 24 日起苗移栽,土坨直徑 60cm 。土坨四周采用控根容器包裹、土坨底部采用雙層地布阻隔,進行 斷 根 處 理 後,假 植 在 育 苗 地 中 過 渡 養 護。2018 年 11 月 11 日,植株葉片完全脫落,當年生枝條細弱、密集,長度約 20~50cm ,當日進行上盆移栽,種植在口徑70cm 、深60cm 的花盆中,種植過程應輕拿輕放,避免散坨,種植完成後澆透水,放在陽光充足的平整地面上備用。 2018年11月22日,從1到10對植株進行編号挂簽後,移入冷庫低溫儲存。初始庫溫設定為0~2℃ ,每天調低2℃ ,曆時3天調整為-5~-3℃ ,保持該設定溫度不變。有研究表明-5~-3℃是溫帶樹木繼0 ℃左右低溫之後抗凍性鍛煉的第二階段,此階段之後,植物的抗凍性将極大提高 ,可知-5~-3℃是北方木本植物長期儲存的安全溫度區間。由于冷庫的制冷方式為風冷,為了避免榆葉梅枝條在長期的低溫儲存過程中過度散失水分,造成枝條脫水、花芽敗育,導緻花期延遲技術的失敗,在移入冷庫前用廚房用吸油紙對榆葉梅的主幹及枝條進行包裹,并在庫内地面鋪上草墊,每 2 天定期向主幹及枝條噴霧保濕一次,每周向地面灑水增濕一次。

1.3  試驗方法

1.3.1  榆葉梅花芽發育階段劃分   根據榆葉梅花芽發育的規律,将其花芽發育過程劃分為鱗片松動期、萼片形成期、花蕾形成期、花蕾膨大期、初花期、盛花期、初謝期等 7 個階段。

1 )鱗片松動期:花芽開始生長,鱗片與鱗片分離,顔色由褐色轉為淺綠或紫紅。

2 )萼片形成期:鱗片松動至可以看見完整的綠色或紫紅色萼片,部分花苞萼片頂部分離。

3 )花蕾形成期:花蕾開始生長至全株 5%~10%花苞 膨 大 透 粉、花 瓣 頂 部 分 離,此 時 期,花 柄 短 而挺立。

4 )花蕾膨大期:花苞迅速膨大,花柄明顯伸長,全株 5%~10%的花苞花瓣生長完全、頂部松散,花柄向下彎曲。

5 )初花期:全株大苞狀态,約5%~10%的花朵完全展開。

6 )盛花期:全株約40%~50%的花朵開放。

7 )初謝期:全株約 5%~10% 的花朵輕度脫水,植株仍具觀賞性。

1.3.2  觀測指标   觀測并記錄對照榆葉梅花芽發育的全過程,最低夜溫、最高日溫、相對空氣濕度、光照強度等環境指标,為冷庫中的榆葉梅出庫後的養護管理提供參考。

針對花期延遲技術調控的榆葉梅,在升溫調控過程中花芽發育的規律進行觀測。觀測指标包括:升溫日期、出庫日期、鱗片松動期、萼片形成期、花蕾形成期、花蕾膨大期、初花期、盛花期、初謝期等時間節點,以及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環境指标。通過對觀測指标的對比分析,以确定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調控的最佳天數和适宜的環境指标。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北京地區室内展館布展及展品評比的要求,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調控實踐共進行4次。現分别總結對照(自然花期)、4次花期調控及花期調控結束後榆葉梅的生長狀況,詳情如下:

2.1  對照榆葉梅(自然花期)

2.1.1  概況   在苗圃院内選擇一株多年生地栽榆葉梅,對其花芽發育的物候進行觀測。

2.1.2  花芽發育時間線  3月1日開始觀測,3月14日進入鱗片松動期,4 月 1 日進入萼片形成期, 4 月 6日進入花蕾形成期,4 月 8 日進入花蕾膨大期, 4 月 9日進入初花期,4月10日進入盛花期,4月15日進入初謝期。 3月14日-4月15日期間,本地最低夜溫在-5~12℃ ,最高日溫5~30℃,下午13:00前後的光照強度45 000~60 000lx 。

鱗片松動期用時天數指從觀測之日起至鱗片松動期完成的天數;其他各發育階段用時天數指從上一階段結束開始至本階段發育完成的天數;累計觀測天數指從觀測之日起至初謝之間的天數。

在自然環境下,榆葉梅花芽發育的萼片形成期(從鱗片松動到萼片形成用時天數)為 17d 、花蕾形成期為 5d 、花蕾膨大期為 2d 、初花期為 1d 、盛花期為 5d ,花芽發育呈現前期慢後期快的規律。自然條件下榆葉梅的花萼顔色為紫紅色。

2.2  開幕式展品

2.2.1  概況   開幕式為 4 月 29 日。原計劃在 4 月21日進行布展,需要準備1盆榆葉梅,按照“用一備一”的原則,選出2盆榆葉梅(5号、8号)進行花期調控。後因景觀布置方案調整,5号、8号榆葉梅沒有送展,轉為備用展品儲存在4~6℃的低溫庫中。

2.2.2  花期調控時間線   根據布展要求,4 月 3 日從-5~-3℃ 庫中将 5 号、 8 号榆葉梅移至 4~6 ℃ 庫中;過渡2天後,于4月6日移至溫室;進入溫室後2盆榆葉梅的花芽發育進程如下:1 )5号:4月8日進入鱗片松動期;4月14日進入萼片形成期;4月18日進入花蕾形成期;4 月 19 日用無紡布包裹後返回 4~6℃庫,4月23日進入花蕾膨大期,5月3日進入初花期,5月10日進入盛花期,5月20日從4~6 ℃庫移出;5 月 21 日 -22 日盛花期; 5 月 23 日初謝。 5 月 20-23日,榆葉梅所在冷庫平台最低夜溫在 13~18℃ ,最高日溫24~26℃ ,相對空氣濕度40%~70% ,中午3 : 00 前後的光照強度 3 000~5 000lx 。 2 ) 8 号: 4 月8日進入鱗片松動期;4月15日進入萼片形成期;4月18日進入花蕾形成早期(約5%的花苞膨大透粉、花瓣頂部分離);當日用無紡布包裹後返回4~6 ℃庫儲存,5月3日進入花蕾膨大期,5月17日進入初花期,5月20日進入盛花期;5月23日從4~6 ℃庫移出,出現部分花蕾發育停滞,花朵淺粉色、花瓣邊緣輕度脫水,花徑明顯小于5号;5月24日初謝。 5月23-24日,榆葉梅所在冷庫平台最低夜溫20~21 ℃ ,最高日溫28~29℃ ,相對空氣濕度及光照強度同上。

由以上表述可得出5号、8号榆葉梅花期調控各階段用時天數,如表1所示。

表 1  開幕式花期調控榆葉梅花芽發育各階段天數一覽表

注: 1 )鱗片松動期指從榆葉梅移出 4~6℃ 庫開始至鱗片松動期完成的天數,下同。 2 )累計調控天數指從移入 4~6℃ 庫開始至初謝的天數,下同。 3)返回 4~6℃ 庫天數指從溫室包裹返回 4~6℃ 庫起至再次從庫中移出時止的天數,下同。 4)升溫調控天數指從 -5~-3℃ 庫移出到初謝的天數減去包裹返回 4~6℃ 庫的天數。

2 盆榆葉梅在花蕾形成期包裹進入 4~6℃ 庫前,需要手工摘除萌發的葉芽,以減少養分消耗。因5号為備用,優先對8号進行摘葉處理,于4月18日包裹入庫,5 号次日包裹入庫。入庫時 8 号花芽發育處于花蕾形成期的早期,僅有約 5% 的花蕾膨大透粉、花瓣頂部分離,花蕾膨大程度明顯小于 5 号。

由表 1 可知, 8 号在入庫後的花蕾形成期、花蕾膨大期、進入初花期用時天數分别為 5 号的 3 倍、 1.4倍、1.9倍。前者初花期與盛花期累計天數為17d,移出冷庫後盛花期為 2d ;後者在冷庫内的初花盛與盛花期天數為 6d ,移出冷庫後盛花期為 0d 。前者累計可觀賞天數(初花期天數與盛花期天數之和)為 19d 、後者 6d ,前者為後者的 3.2 倍。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8号榆葉梅在進入4~6℃庫時花蕾較小,大部分花蕾的花瓣未完成發育,長期在低溫弱光的冷庫環境中儲存,養分供應不足,導緻花蕾發育停滞、花期縮短、花朵變小、花色變淺。 5号榆葉梅入庫時,約有20%~30%的花蕾膨大透粉、花瓣頂部分離,大部分花蕾的花瓣已生長完全,增強了其在低溫弱光環境中的适應性,延長了其在冷庫内外的觀賞期。此外,5号榆葉梅移出冷庫後所在環境的最低夜溫和最高日溫均比8号移出後低3~4℃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延長其的盛花期。

2.3 6 月展品

2.3.1  概況   選擇 2号、4 号榆葉梅進行花期調控,計劃參加 6 月 23 日的展品評獎。後因比自然花期的榆葉梅盛花期僅推遲 74d ,花期延遲技術難度較低而取消。

2.3.2  榆葉梅花期調控時間線   根據布展要求,6月7 日從 -5~-3℃ 庫将 2 号、 4 号榆葉梅移入 4~6℃庫中過渡,6 月 9 日移至溫室升溫促花, 6 月 10 日進入鱗片松動期, 6 月 16 日進入萼片形成期,6 月 19 日進入花蕾形成期,6 月 20 日進入花蕾膨大期, 6 月 21 日進入初花期,6月22日進入盛花期,6月25日初謝期。6月9-25日,溫室最低夜溫15~18 ℃ ,最高日溫25~28℃ ,相對空氣濕度70%~80%,中午13:00前後的光照強度3 000~8 000lx 。

2号、4号榆葉梅花期調控各階段用時天數如表2所示。

表 2 6 月花期調控榆葉梅花芽發育各階段天數一覽表

在升溫調控過程中, 2 号、 4 号榆葉梅的花芽發育基本一緻,萼片形成期用時天數最多(6d ), 2盆榆葉梅的盛花期(3d )遠低于自然花期( 5d )。通過對比,發現自然花期榆葉梅的鱗片松動期至盛花期最低夜溫、最高日溫分别為 -5~12 ℃ 、 5~30 ℃ ,而 2 盆進行花期調控的榆葉梅所在溫室的最低夜溫、最高日溫分别為15~18℃ 、 25~28℃ ,可見較低的環境溫度對延長榆葉梅花期更為有利。

2.4 8月展品

2.4.1  概況   選1号、 10号榆葉梅進行花期延遲技術調控,用于參加8月22日的展品評獎及後續布展替換。 10号用于評獎、1号用于展品替換。

2.4.2  花期調控時間線 1 ) 1号:8月3日從-5~-3℃庫移入4~6 ℃庫; 8月5日移入溫室升溫促花;8 月 7 日進入鱗片松動期; 8 月 11 日進入萼片形成期;8 月 14 日用無紡布包裹後返回 4~6℃ 庫, 8 月 25日進入初花期,8月29日下午16 : 00從4~6 ℃庫中移出送世園會布展;8 月 30 日進入盛花期; 9 月 1 日初謝期。 8月5-14日,溫室最低夜溫20~23 ℃,最高日溫25~29℃ ,相對空氣濕度90%~100% ,中午13 :00前後的光照強度3 000~8 000lx 。 2 )10号:8月3日從-5~-3℃庫移入4~6 ℃庫;8月5日移入溫室;8月7日進入鱗片松動期;8月10日進入萼片形成期;8月14日用無紡布包裹返回4~6℃庫;8月21日8 : 00移入溫室,解除無紡布過渡,下午16 : 00包裹後送世園會布展;8月22日進入初花期;8月23日進入盛花期;8月27日初謝。 8月5-14日,溫室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指标同 1 号。

1 号、 10 号榆葉梅花期調控各階段用時天數如表3所示。

表 3 8 月花期調控榆葉梅花芽發育各階段天數一覽表

8 月花期調控适逢北京高溫高濕天氣,夜溫高于20℃ ,為了抑制葉芽萌發,采用在噴霧器中加入碎冰的方式降低噴霧水溫,以實現降低樹冠部位溫度的目标。通過加入碎冰,将水溫降低至 15~16 ℃ ,有效抑制了葉芽的生長速度。期間還輔助手工摘除的方式及時摘除葉芽,以确保花芽的正常發育。

由表 3 可得出, 1 号、 10 号榆葉梅的盛花期分别為 2 、 4d ,升溫開始後返回 4~6℃ 庫中儲存的天數分别為 15 、 7d ,可見升溫開始後植株返回4~6 ℃庫中的天數越長,出庫後的盛花期越短,與開幕式展品(5号、8 号)趨勢一緻。

2.5  閉幕式展品

2.5.1  概況   本次榆葉梅用于10月3日閉幕式景觀布置,對剩餘的4盆榆葉梅(3号、 6号、7号、 9号)同時進行花期調控,以确保其在室内景觀布置中的最好呈現。僅對在閉幕式中得到展示的 9 号榆葉梅的花芽發育情況進行總結。

2.5.2  花期調控時間線 9 月 16-17 日将庫溫設定為 4~6℃ (花芽已進入鱗片松動期); 9 月 18 日移入溫室; 9 月 21 日進入萼片形成期;9 月 24 日進入花蕾形成期;9 月 27 日進入花蕾膨大期; 9 月 28 日包裹返回 4~6 ℃ 庫, 10 月 2 日下午 16 : 00 直接送世園會布展;10月3日進入盛花期,10月7日初謝期。 9月18-28 日期間,溫室最低夜溫17~20℃ ,最高日溫25~27℃ ,相對空氣濕度 70%~80% ,中午 13 : 00 前後的光照強度 3 000~10 000lx 。

9号榆 葉 梅 花 期 調 控 各 階 段 用 時 天 數 如 表 4所示。

表 4  閉幕式花期調控榆葉梅花芽發育各階段天數一覽表

由于在低溫庫中的長期儲存, 9号榆葉梅在-5~-3℃的低溫環境中已完成鱗片松動期階段,說明采用低溫抑制花芽萌發的方法延遲榆葉梅開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無限期延遲,即使在0 ℃以下的低溫環境中,植株自身的發育節律依然發揮着作用。 9 号榆葉梅的盛花期為 4d ,僅比自然花期的榆葉梅縮短1d,說明9月較低的晝夜溫有助于延長榆葉梅的觀賞期。

圖 1 花枝對比

圖2 花柄及花朵直徑對比

2.6  花期調控結束後榆葉梅的生長情況

2.6.1  概況   通過花期延遲技術調控後的榆葉梅,因為打破了其原有的生長節律,對其後續生長勢必産生一定的不良影響。為了判斷不良影響的程度,對其後續生長狀況做了跟蹤觀測。 2020年的觀測記錄,均在沒有供暖設施的庫房内完成。由于這些盆栽榆葉梅在庫房内的擺放位置不同,光照強度差異明顯。因此,在觀測其枝葉、花期等物候的同時,還将其與自然光照條件下的榆葉梅開花狀況進行了對比。

2.6.2  後續物候時間線

 1 ) 5号: 4月3日開始升溫調控;5月23日花謝後移至室外養護;6月1日修剪後進入正常水肥管理;11月4日冠形豐滿、葉片轉黃、當年生枝條長約30~60cm ,移入庫房越冬。 2020 年 3月25日,老葉脫落,1年生枝條布滿花蕾;4月7日花蕾膨大、粉色、低垂,每節長出新葉 1~2 片; 4 月 13 日進入盛花期。 2 )1 号: 8 月 3 日開始升溫調控; 9 月 1日花謝後移至室外養護;11 月 4 日冠形豐滿、葉片綠色、當年生枝條長約 10~20cm ,新枝桔紅色,移入庫房越冬。 2020 年 3 月 25 日,部分老葉變黃、未脫落,花芽從葉柄基部長出,多數瘦長,伴有新葉一同生長;4 月 7 日,滿樹新葉,每個花芽可見花蕾 1~2 個,偶見3~4 個,花蕾膨大透粉; 4 月 13 日,花朵初開,花葉并存。 3 )9 号: 9 月 16 日開始升溫調控, 10 月 11 日花謝後移至室外養護,11 月 4 日新葉開始生長,部分新枝長約5~10cm ,殘花宿存枝頭,移入庫房越冬。 2020年3月25日,1年生新葉綠色、幹枯狀,懸挂在枝頭;新枝綠色,中上部脫水狀幹枯,自枝條基部重新長出新葉,沒有花芽;4月7日,新枝開始生長,長約1~15cm ; 4月13日,新枝條長約5~20cm ,纖細。

由以上表述可以得出,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調控,如果在8月底前結束,則當年生枝條基本能夠完成生長發育及花芽的正常分化,實現次年正常開花;之後進行的花期延遲調控植株,由于生長時間不足,當年生枝葉不能完成正常生長發育。

在物候觀測的同時,對不同光照強度下的榆葉梅開花狀況做了對比,發現光照越強,花朵開放的速度越快,如圖1所示;光照越弱,花朵直徑越小、花柄越長,如圖2所示(從左到右依次為光照強度200 、 5 000 、60 000lx )。用 RHS比色卡對不同光照強度下的榆葉梅花瓣進行比色,發現随着光照強度的減弱,花瓣顔色呈現變淺的趨勢,如圖 3 —圖 5 所示。

圖 3 200 lx ( 68c )

圖 4 5 000 lx ( 68c )

圖5 60 000 lx ( 68b )

3  讨論與結論

通過對不同布展時間榆葉梅展品花芽發育各階段用時天數,盛花期、初謝期等觀賞階段用時天數,花期延遲天數等數據進行彙總,得出以下結果,如表5所示。

3.1  花期調控天數

由上表數據可見,将返回4~6 ℃庫天數與盛花期天數相比較,發現返回4~6 ℃庫天數超過7d之後,儲存的天數越長,榆葉梅的盛花期越短,甚至為0d ,可以判定升溫開始後返回4~6 ℃庫的天數小于等于7d ,對榆葉梅出庫後的盛花期沒有明顯影響。因此,根據榆葉梅布展的需要,可提前17~19d加7d ,也就是提前 24~26d 對榆葉梅進行花期調控,對榆葉梅的盛花期沒有明顯的不良影響。

表5榆葉梅升溫調控各階段用時天數、觀賞階段用時天數及花期延遲天數一覽表

注: 1 )自然花期的累計調控天數、升溫調控天數均指從觀測之日起至初謝的天數。 2 )花期延遲天數指從自然花期榆葉梅盛花期 4 月 10 日開始,到每株花期延遲技術調控後的榆葉梅盛花期日期為止的天數。

3.2  花期延遲天數

由上表數據可見,在本次花期延遲調控技術實踐中,9 号榆葉梅花期延遲的天數最長,為 176d 。如前所述,9 号榆葉梅在花期調控結束後,因生長期不足,植株無法完成當年生長;雖大部分葉芽可正常萌發,僅少數可生長為新枝,長度約5~10cm ,當年不能形成花芽。這與北方多年生木本植物花原基的分化過程隻有在較高溫度下才能進行 ,6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是榆葉梅的花芽分花期等研究觀點相一緻 ;這也與木本植物花芽分化孕育臨界期的觀點相一緻,該觀點将花芽從着生的枝條停止生長到花芽形态分化的這段時間稱為花芽分化孕育臨界期,隻有滿足臨界期的特殊條件,植物才能形成花芽 。因此,榆葉梅的花芽分化孕育臨界期應該在8月末至9月初,從不違背榆葉梅生長節律的角度出發,榆葉梅花期延遲調控最晚應在8月底前結束,花期延遲的天數不宜超過144d (從對照榆葉梅的盛花期 4 月 10 日開始至 1 号榆葉梅的初謝日 9 月 1 日為止的曆時天數)。

3.3  盛花期天數

由上表數據可得出,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調控後的盛花期為0~4d ,最長天數比自然條件下縮短1d 。觀賞期為4d的2株榆葉梅分别為8-9月的調控植株,說明在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實踐中,在-5~-3℃庫中儲存天數的長短對榆葉梅的盛花期沒有明顯不利影響。升溫調控開始後,重新返回4~6 ℃庫的天數對榆葉梅盛花期則有較為明顯的不利影響,時間越長盛花期越短。分析其原因,在于榆葉梅花蕾生長發育對光照、養分的需求較高,低溫儲存天數越長,養分消耗越多,将導緻其盛花期天數迅速縮短。

圖 6 花蕾膨大期噴施 KH 2 PO 4 和初花期噴施 KH 2 PO 4

3.4  其他技術細節

3.4.1  冷庫制冷方式的不足   由于冷庫的制冷方式為風冷,在長期儲存的過程中易造成枝條脫水、花芽3.2  花期延遲天數由上表數據可見,在本次花期延遲調控技術實踐中,9 号榆葉梅花期延遲的天數最長,為 176d 。如前所述,9 号榆葉梅在花期調控結束後,因生長期不足,植株無法完成當年生長;雖大部分葉芽可正常萌發,僅少數可生長為新枝,長度約5~10cm ,當年不能形成花芽。這與北方多年生木本植物花原基的分化過程隻有在較高溫度下才能進行 ,6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是榆葉梅的花芽分花期等研究觀點相一緻 ;這也與木本植物花芽分化孕育臨界期的觀點相一緻,該觀點将花芽從着生的枝條停止生長到花芽形态分化的這段時間稱為花芽分化孕育臨界期,隻有滿足臨界期的特殊條件,植物才能形成花芽 。因此,榆葉梅的花芽分化孕育臨界期應該在8月末至9月初,從不違背榆葉梅生長節律的角度出發,榆葉梅花期延遲調控最晚應在8月底前結束,花期延遲的天數不宜超過144d (從對照榆葉梅的盛花期 4 月 10 日開始至 1 号榆葉梅的初謝日 9 月 1 日為止的曆時天數)。

3.3  盛花期天數

由上表數據可得出,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調控後的盛花期為0~4d ,最長天數比自然條件下縮短1d 。觀賞期為4d的2株榆葉梅分别為8-9月的調控植株,說明在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實踐中,在-5~-3℃庫中儲存天數的長短對榆葉梅的盛花期沒有明顯不利影響。升溫調控開始後,重新返回4~6 ℃庫的天數對榆葉梅盛花期則有較為明顯的不利影響,時間越長盛花期越短。分析其原因,在于榆葉梅花蕾生長發育對光照、養分的需求較高,低溫儲存天數越長,養分消耗越多,将導緻其盛花期天數迅速縮短。

3.4  其他技術細節

3.4.1  冷庫制冷方式的不足   由于冷庫的制冷方式為風冷,在長期儲存的過程中易造成枝條脫水、花芽3.5  結論通過2019北京世園會榆葉梅展品花期延遲技術調控實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本次花期延遲技術調控過程中,盆栽榆葉梅從 2018 年 11 月 22 日進入 -5~-3℃ 庫到開幕式用榆葉梅 2019 年 9 月 18 日進入溫室中為止,在冷庫中低溫儲存的天數為 300d 。與大東流苗圃地栽榆葉梅的盛花期 4 月 10 日相比,本次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調控将榆葉梅盛花期推遲的最長天數為 176d ( 10 月 3 日);本次花期延遲技術調控下的榆葉梅盛花期(最佳觀賞期)為4d ,比地栽榆葉梅盛花期縮短 1d ;采用花期延遲技術調控的榆葉梅升溫調控天數最長為 19d ,在不影響出庫後盛花期天數的情況下,将其用無紡布包裹後返回 4~6 ℃ 庫中儲存的天數應小于等于 7d ,因此,榆葉梅花期延遲技術實踐的最長天數為 26d ;花期延遲技術調控過程中花蕾的抗逆性降低,全程對花枝的保濕降溫十分關鍵。(本文榆葉梅花期圖片詳見知網首發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