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明最大差異?作者:木 示一年來,美國對發展迅猛的中國,使出渾身解數大打貿易戰,大力推行“霸淩主義”,試圖全面遏制中國的崛起國外一些政要及國内外少數知識分子認為,這是中美“文明沖突論”或“文明較量”的開始對此,我們不敢苟同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借用費孝通先生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用“文明對話論”駁斥了“文明沖突論”,深刻揭示了文明的本質及其發展的内在邏輯,為我們正确對待世界文明、中國文明、其它文明以及創造世界新文明指明了方向,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東西方文明最大差異?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作者:木 示
一年來,美國對發展迅猛的中國,使出渾身解數大打貿易戰,大力推行“霸淩主義”,試圖全面遏制中國的崛起。國外一些政要及國内外少數知識分子認為,這是中美“文明沖突論”或“文明較量”的開始。對此,我們不敢苟同。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借用費孝通先生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用“文明對話論”駁斥了“文明沖突論”,深刻揭示了文明的本質及其發展的内在邏輯,為我們正确對待世界文明、中國文明、其它文明以及創造世界新文明指明了方向。
一、多樣的文明,多彩的世界
文明是人類活動的結果,源于挑戰和應戰的相互作用。恩格斯指出:“文明時代是學會天然産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産生的時期。”人類往往是在學習、總結、傳承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推動文明發展。治理黃河的挑戰過程中誕生了華夏文明,征服巴爾幹半島暴虐無常的海域造就了希臘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流域的馴服,催生了燦爛輝煌的南亞文明……
世界觀與價值觀上的分野與相通決定了各種文明的相互區别、相互依存與相互補充。西方哲學強調二元對立、主客二分、矛盾鬥争,形成了崇尚科學、征服自然、個人主義、社會多元的西方文明,演化為武力征服的文明傳播方式。中國哲學強調和合中庸、自然天理、變化生生,形成了“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群體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的中華文明,推崇對話交流傳播文明……盡管中西文明在價值硬核上并不相同,但都是人類美和智慧的結晶。
指出,人類隻有膚色語言之别,文眀隻有姹紫嫣紅之别,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文明因相互區别而更具個性和不可替代,因相通而蘊含無限創新的可能。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是世界的,越具有生命力。每一種文明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屹立一方,自有其生存之道和獨特價值。盡管曆史上一些文明作為一種整體符号已經消亡,但不能抹殺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和價值。
多樣的文明荟萃,才構成豐富多彩、交相輝映的多彩世界文明。“每一種文明都紮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比如,“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胞物與”是中華文明的标示,“敬天愛人”是日本文明的标記,“和平共處、非暴力思想”是印度文明的追求,“在正義和虔誠中互相幫助”是伊斯蘭文明的信仰表達……“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每一種文明正是在交流中豐富、在借鑒中精彩、在融通中創新,也隻有在交相輝映中,才能譜寫出世界文明的壯麗詩篇。
二、文明沖突論:“旗号”抑或“陷阱”
文明的自我身份認同強化了文明的差異性,而差異性則蘊含着沖突的可能。遺憾的是,“文明沖突論”之父亨廷頓強化和凸顯了文明沖突的一面,對文明的和諧共生性則着墨不多。亨氏認為不同文明基于曆史、語言、文化、傳統、宗教等要素生成不同的文明,其中宗教又是決定文明特質的“硬核”,并對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文明進行人為“編碼”。亨氏理論貌似非常貼合曆史實際。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為生存而較量、斡旋、争鬥、搏殺……但仔細推敲起來卻存在顧此失彼、以偏概全之處,其中不乏冠以西方文明優越論“旗号”的強權邏輯,不乏冠以文化之名的政治話語陷阱。
文明沖突論之謬誤,要麼是把“利益認同”視之為“文化認同”,要麼是把差異性等同于沖突性,要麼是先入為主預設“文明範式”。中美貿易摩擦使得亨氏文明沖突論再一次成為全球讨論的熱點,同時也引起了各界的質疑。美國學者凱德爾表示,“我不認為中美之間有‘文明沖突和較量’,相反,我認為是美國對中國有誤解。說得更具體些,是美國對中國發展戰略的誤解”。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也認為“文明沖突論”是個巨大錯誤。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明沖突論”是西方學者和精英設置的政治話語陷阱,是一種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文化霸權心理,内在蘊含“西方中心論”的“文化代碼”,其潛台詞是認為西方文明優于其它文明。亨氏曾就毫不諱言地指出,“西方,特别是一貫富有使命感地美國,認為非西方國家地人民應當認同西方地民主、自由市場、權力有限地政府、人權、個人主義和法制地價值觀念,并将這些價值觀念納入他們地體制”。事實也是如此,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中心論,俯視其他文明,對其他文明表現出極端傲慢無禮。在尋求獨放異彩過程中,文明沖突論就變成了消滅其它異質文明的“旗号”。
西方有預謀地抛出“文明沖突論”、“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失敗論”等論調的背後,實則是西方文明“優越情結”的不安和躁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曆史性成就,短短幾十年内已從經濟較為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對此,西方某些國家仍自負地抱守“意識形态終結論”,冷戰思維、零和博弈、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意識依然陰魂不散,對中國發展懷有成見和戒心,錯誤地假設随着整體綜合實力的提升,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勢必會對其他合作夥伴的利益形成挑戰和威脅。這與莊子眼中的“得腐鼠之鸱”又有什麼分别呢?
三、文明觀既要反“右”也要防“左”
在對待不同文明尤其是中西文明這個問題上,我們既要防止“右”更要警惕“左”。防止文明“右”的傾向,就是要防止全盤照搬西方文明、屈從西方文明,實際上就是承認西方優越,認同西方中心論,走向文化投降主義的道路。如果一個民族完全沒有文明自信,這個民族将也難以獨立自主和立足于世界之林。
同時,我們還要警惕文明“左”的傾向。文明“左”傾主張以中華文明代替西方文明,主張固步自封、孤芳自賞,這實際上就是“西方中心論”和“文明優越論”在中國的變種,最終會走向文明民粹主義的道路。顯然,“如果各國重新回到一個個自我封閉的孤島,人類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來而喪失生機活力”。
文明作為人類思想行為的曆史積澱,具有自身的生長和發展規律。對于文明的發展,思想史上存在兩條截然不同的觀點。形而上學往往把文明機械地劃分為若幹階段,如湯因比認為文明發展要經曆起源、成長、衰落、解體四個階段,斯賓格勒提出“文明的季候”,文化經曆春、夏、秋三個季節的發展,失去生機活力之時便成為文明,亦即文化的冬季。辯證唯物主義則認為,文明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相互揚棄、美美與共的辯證關系,各種文明需在“交流互鑒中發展壯大”。
文明中的開放基因決定了能否不斷吐故納新與時俱進,從而使其綿延不絕。“世界文明曆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才能“不斷創造出跨越時代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隻此一家,别無分店’,而是要虛心學習,借鑒别國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不是封閉自負的産物,而是吐故納新的成果。中華文明一路走來,在交流吸納中,其内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會通佛釋之精神,吸收夷狄之長處,融合西方文明之精華……
文明對話既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解決世界難題的重要途徑。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猖獗,意欲阻擋世界文明的進程,依然是西方中心主義和文明優越論在作祟。世界和平依賴于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溝通聯系和相互理解。隻有“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沖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和汲取營養,才能消弭上述種種不文明的行徑,找到人類和平與發展的“金鑰匙。”
四、天下大同:開創世界新文明
天下大同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禮記》描繪的“大同世界”、《聖經》中的“伊甸園”、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莫爾刻畫的“烏托邦”、康帕内拉塑造的“太陽城”……無不是這種期盼的熱切表達。人們一直呼喚“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的文明交往,希望生活在“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愛幼,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大同世界。
人類這種烏托邦的向往,經由馬克思主義革命性改造,最終由空想變成了科學。馬克思主義以全人類的解放目标,“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毋庸置疑,我們同樣也能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找到創造新文明的方位,即,人類必須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基礎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人類必須在吸收借鑒當代世界其他文明的基礎上實現涅槃,從而升華為世界文明。
引領未來天下大同的文明一定是融合創新的文明。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視察山東孔府時進一步指出,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通,煥發新的生機活力。這恰是中華文明在内省自身,外觀世界的基本立場和态度。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應時勢、推陳出新。我們倡導的“一帶一路”也不僅是經濟合作,而是為經貿合作而開始,逐步延伸拓展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最終體現為一種文明的融通互鑒,而非排除異己、唯我獨尊而霸淩天下。曆史也反複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引領未來天下大同的文明一定是博采衆長的新文明。每種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璀璨的明珠,從印度文明到埃及文明,包括以美方為代表的西方文明,都是積澱數年,集廣大人民智慧逐漸形成的,影顯着人類應付各種挑戰和創造之美。因此,我們隻有尊各國重文明,包容文明,各美其美,才能讓每一種文明在“文明的百花園”中獨放異彩;我們隻有創新創造出這種新文明,天下大同才可能從理想變成為現實。盡管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方向不會變。
人類5000年文明史業已證明,能擔此大任的非倡導“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貴和尚中”、“剛健有為”的中華文明莫屬。新時代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博采衆長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中華文明,為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貢獻,就是這種使命和擔當的最好回應。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随着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将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文明日進,盛德日新。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盡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我們相信隻要秉持高超智慧和包容精神,堅持務實行動和不懈努力,一定能開創出“天下大同”的世界新文明。(木 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