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學期語文課文詩經兩首? (一)課文原句:同上(初中三年級上冊第25課),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初二下學期語文課文詩經兩首?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一)課文原句:同上(初中三年級上冊第25課)
(二)文化因素:出自唐李商隐《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三)文化内涵:引詩的内涵是:
首先說說《無題》。這《無題》一名據說是李商隐最早創造的一個題目,後來許多人學習使用。現在選的這一首,是李商隐近百首《無題》詩中最有名的一首。由于這《無題》本身就把詩的主題思想隐而不現。所以這種題目容易引起不同的理解:
比如這首詩就有一些讀者認為是詩人陳述自己“滿腹經綸”而不遇,以引起當權者關照之作。不過大多數讀者還是認為是愛情詩,是寫戀人别離後惆怅傷感之情的。
在詩的開始,詩人即以兩個“難”字提領全篇。自己與戀人之間,或聚或離,均冠之以“難”。意在表明,這兩個人之相愛太不容易了,沒有刻骨銘心的感受是說不出這樣的話的。接着詩人又以别離時百花凋零的凄清情景做陪襯,令人聯想到既戀春又惜别,怎能不使詩人黯然神傷!
兩人的相愛是如此之不易!那麼詩人又是如何對待的呢?“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幹”。詩人用“絲”代“思”表明心迹,以“到死”“成灰”起誓,對戀人的愛情絕對是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由于這兩句詩比喻淺顯,恰切生動。所以成為了當時和後世傳頌的佳句:有的詩評家甚至于說:“若非李商隐‘畢世人接不出’(若不是讓李商隐寫,與李同時代的其他人是誰也寫不出來的)”(《馮注玉溪生詩》卷二)。
比如這兩句詩,通過比喻,運用“絲”與“絲”的諧音,“蠟淚”與“别淚”的聯想,表達了情人之間至死不渝的思念和綿綿不絕的别恨,說明了堅貞的愛情是到死方休的!
再比如這兩句詩借春蠶的到死絲方吐盡,蠟燭燒成灰燼蠟淚才流幹來比喻情思的纏綿,愛心的堅貞,也是很難得的!。
說明:為了幫助中學生家長順利地為自己的孩子答疑,幫助中學新入職的教師查找資料,幫助高年級學生順利自讀,本《随筆》将對這些含傳統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講解。敬請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