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一月二十八彭氏祭祖?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周學軍報道:在九江市彭澤縣,居民有自己獨特的習俗過中國傳統的節日,這些習俗沿襲了幾代人,有的習俗體現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農曆十一月二十八彭氏祭祖?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周學軍報道:在九江市彭澤縣,居民有自己獨特的習俗過中國傳統的節日,這些習俗沿襲了幾代人,有的習俗體現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
立春,在彭澤縣一直有“新春大似年”之說。這天家家戶戶會在立春時刻準時燃放鞭炮,意為“接春”。有的人家則用紅紙寫“迎春接福”四字貼于中堂或門首,表示祈福。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很早起床,鳴放鞭炮,叫“開門爆”,也叫“出天方”。意思為開門大吉,萬事如意。大清早,小孩子穿上新衣,到長輩家拜年。成人相見拱手道賀、互祝吉利。近幾年,對遠方的長輩、親朋打電話,發短信拜年祝福。有客到來,就敬之以糖果、茶蛋,叫“捧元寶”。
拜新靈,農曆正月初三,全縣大部分地區,對頭年逝去的人,叩靈祭奠,攜帶香紙爆竹前往,俗稱“拜座”。
元宵,元宵節彭澤人也叫“燈節”。這一夜,城鄉青年聚在一起玩燈,燈有布龍燈、闆龍燈、草把龍燈、獅子燈、蚌殼燈、船燈等等。往往鼓樂喧天,歌舞達旦。居民多在這天夜間,用糯米粉裹芝麻糖做成圓團狀食品,名叫“元宵“,全家聚食,以為吉利。民諺雲:“吃了元宵粑,人人種莊稼”。意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已過完,各行各業都開始忙碌起來。
土地會,彭澤民間傳說農曆二月初二這天蟄龍開始蘇醒,稱為“龍擡頭”,又傳說這天為土地神的生辰,城鄉群衆,分别在居地舉行祭祀,名曰“土地會”,男人參加,須沐浴更衣,置辦祭品。有的地方還請道士設香案、做法事,以求一方平安,儀式完畢後,參加者齊聚會餐。20世紀70年代後,這一風俗已消歇。
花朝,農曆二月十五,民間傳說這一天為百花生日,稱為“花朝”。農村居民多在這一天做蒸米粑或糕粑,名叫“花朝粑”。少女們喜歡以彩帛、鮮花飾于鬓發之間,以期博得花神的喜愛賜之幸福。傳統習慣于這一天男婚女嫁,大吉大利,不犯忌諱,不怕神煞。
三月三農曆三月三日,民間認為這一天是災星邪鬼降臨的日子。農村婦女,習慣在野外采摘野生小蒜和粉做粑,名叫“打鬼粑”。并在當晚焚燒紙錢,供粑祭祀。認為這一天吃“打鬼粑”可以驅邪逐鬼,消災免難。
清明節,人們習慣在清明節或節前幾天進行掃墓活動,在祖先墳前焚香燒紙,鳴放鞭炮,擺放祭品,并在墳上挂紙花、壓紙錢,同時鏟除墓地周圍雜草,在墳上培土堵洞。現在機關、學校多在這一天祭掃烈士陵園,以寄托哀思。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節。這一天,家家門上挂着艾蒿菖蒲,說是“艾虎除妖,蒲劍斬鬼”。傳說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民間用蘆葉、箬葉裹糯米粽子,投江祭奠。現在雖然不再把粽子投江,但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一直沿續至今。多年來,每年端午節,江湖水面上常有龍舟競渡,但近年在彭澤縣境内已很少見到。
嘗新,立秋前的第一個卯日彭澤人叫“卯成日”。縣域内農民多在這一天擀面做粑,摘取新稻,祭祀天地祖先,名曰“嘗新”。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各家均設祭敬祖,折疊“冥包”内裝紙錢、“元寶”,入夜焚燒,并赈濟孤魂。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與春節、端陽并稱三節日。城鄉居民均有吃月餅、糍粑的習慣。中秋夜晚,有賞月遺風,家家戶戶舉行家宴,甚為豐盛。兒童則搜集破磚碎瓦,叠成寶塔,内點蠟燭,通體光明,名曰“拜月塔”。這一天,大多數在外的遊子回鄉,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又名重九節。過去的讀書人,一般常在這一天結伴登高,摘菊花,插茱萸,佩藥囊,避免災難。有的還吟詩作賦,以為風雅。邑内農民大多在這一天以綠豆和米浸泡磨漿煎成薄片,叫做豆粑,或做蒸米粑,小吃一頓以示過節。民間有謠諺說:“過了重陽無時節,不是風來就是雪”。意為重陽過後,轉眼就是寒冬,應及早準備冬衣冬糧。
冬至日,每年的冬至日前後,鄉民均到祖墳前焚燒紙錢祭祀。
臘八,臘月農事稍閑,農家婚嫁,多安排這個月,初八稱為“臘八”,一般都認為這一天是黃道吉日,宜婚嫁。民間都喜歡在這一天用瓜果豆米煮粥,名為“臘八粥”。傳說吃了這粥,驅寒保暖,祛病延年。
除日,臘月三十日(月小為二十九)又叫過大年,取除舊布新之意。居民家家戶戶,灑掃庭院,擦門擦窗,張貼春聯年畫,到了傍晚,擺上三葷三素,焚燒香紙祭祖。也有人攜帶酒菜上祖墳拜祭,名曰“送歲”,長輩要給家中孩童發“壓歲錢”。吃過年夜飯,家人均圍坐在堂前,看春節聯歡晚會的電視節目,叫“守歲”,每家每戶各個房間均燈火達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