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庸的深度解析

中庸的深度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11:54:40

中庸的深度解析?每日微課,關鍵概念、效應、定律和法則,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中庸的深度解析?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中庸的深度解析(中庸三是三不是)1

中庸的深度解析

每日微課,關鍵概念、效應、定律和法則

思維技能、學科通識,你的雲知識庫

【一】

中庸之道,全球共識

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時候,釋迦牟尼也提出了“中道”思想。佛教的精神,也是避免走向極端,主張破除對外物和内心的執着,以獲得合适的“中”。所以當時佛教又自稱為“中道教”。

西方哲學史上的最大宗師之一、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同樣主張中庸之道。他認為人類要獲得幸福,生活必須有節制,因為中庸之道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此外,中國的道家、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基督教的《聖經》、乃至印度的古典哲學也都無一例外地反對極端思維,都明示或者暗合“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

在切入正題之前,如果環境允許,您可以一邊聽這首Secret Garden的Nocturne,一邊看這篇微課程。在這種背景音樂下閱讀,或許别有一番滋味。

【二】

能中庸,三和諧

①有利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我們隻有清楚地意識到,人類既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自然的仆人,隻有按照中庸思想強調的适度原則,平等地與自然對話,理性地與自然握手,與自然共同發展,自然界才會越來越美好。

②有利于人與人的和諧

孔子多次提到朋友之間的交往要把握中庸的原則,否則就會“過猶不及”。

比如:

朋友之道,相互勸谏是應有之意,有了缺點,朋友應當無所顧慮的指出,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但是“友直”不可過度,否則就是自取其辱。

③有利于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諧

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用“中庸”的原則來做到自我修養,最終實現個體的身心和諧。中庸的思想内容裡包含了自省、克己、慎獨的方法論,這是被認為增進自我修養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

中庸不是什麼?

不少人認為,中庸帶有強烈的調和主義色彩,本質上是折衷主義,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其真義。易中天針對中庸,指出了以下三點:

①中庸不是老好人

老好人在孔子那裡叫“鄉原”。孔子在《論語•陽貨》中這樣評價:

鄉原,德之賊也。

“賊”,在古漢語裡面是人身傷害。那麼,孔子的意思就等于說,老好人對道德進行人身傷害,會要了道德的命。在孔子眼裡,老好人就好比稻田裡的稗草。它長得和稻子相似,但它不是稻子。田裡面稗草如果多了,稻子就長不好。所以,中庸不可能是老好人。

②中庸不是和稀泥

據《論語•顔淵》的記載:

有一次,魯國的執政者季康子,向孔子讨教“黑社會問題”,說我們這個地方盜賊猖獗,該怎麼辦?孔子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意思就是說,民間盜竊盛行,是因為官方貪得無厭。這個話,就說得很重、很直,哪有一點和稀泥的意思?所以,孔子這個人,是實事求是、直言不諱的,他不會主張和稀泥。

③中庸不是沒原則

在儒家這裡,中庸不但是講原則,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則,是最高的原則。

《論語•雍也》記載孔子的話說: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難道不是最高的原則嗎?可惜已經很久不見了。那又怎麼辦?當然是應該堅持這種原則,回到這種原則。

【四】

中庸是什麼?

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為儒家的立身處事準則,對中國人的影響異常久遠、深刻而廣泛。

對于“中庸”的意思有以下兩種解釋:

①“中”是“中正”,不偏不倚,“庸”是普通,平平常常。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是說人生行事,應該把握一個“度”,既不過分,也無不及,不好高骛遠,平常人平常心。

② “中”指“中和”,“庸”即“用”,“中庸”就是“中和之為用”,不偏激,不走極端,不浮躁冒進,以中為貴,以和為美,用之社會人生。

無論哪一種解釋,“中正”也罷,“中和”也罷,關鍵詞都是“中”,就是指适中,适度,就是恰如其分。例如,人都有七情六欲,禁欲則壓抑人性,導緻精神病,縱欲則戕伐人性,同樣有損身心健康。

其實中庸的原理很簡單。有這樣一個“搔癢”的謎語:

上邊上邊,下邊下邊,左邊左邊,右邊右邊,重些重些,輕些輕些。

它的潛台詞就是“正好”,這種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

那麼,我們如何達到真中庸呢?具體可采取以下3個步驟。

【步驟一】

隻認活理,不認死理

中庸的思想方法,就是不認死理,不走極端。

認死理有兩種:

第一種是認自己的死理。總認為自己想的、說的、知道的,都是對的。

第二種是認别人的死理。聽到一種說法,就一口咬定,然後一條道走到黑。

中庸之道則相反,主張“認活理”。

據《論語•先進》記載: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還在,怎麼能聞風而動?冉有也問孔子: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當然!聽到了,就去做。

同樣的問題,不同的答案,還截然相反,公西華實在想不通,因此鬥膽向先生請教。

孔子說,冉有這個人膽小怕事,老往後縮,所以要推他一把。子路的膽子一個頂倆,愛往前沖,所以要拽他一把。

這就是“中庸之道”了。

所以,中庸,一定是認“活理”,不認“死理”。中庸的“活”,是“見鬼說人話,見人說鬼話”,反着來。目的是要“以他平他”,是要“濟其不及,以洩其過”。終極目的,還是“正道”。

【步驟二】

以和為貴,保持平衡

立身為人,是唯唯喏喏還是硬硬朗朗?是意氣用事還是理智做事?是與人為善與人為敵?是處處與人争高低是非還是甘願吃虧讓人?是時時事事留有回話餘地,還是時時事事做到絕對周全?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把握好。

程子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意思是說立身做人最好的原則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保持相對完美而不求盡善盡美。秉承這一原則,心事求得和諧,維持平衡,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和尺度,站在中間的立場,中規中矩,中正中節。

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和重要特征。不僅儒家,如佛,道,墨諸家,也大都主張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和。“和”是寬容主義精神的表現,是理性的體現。

松下幸之助在其《關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說:

中庸之道的真谛,不為拘泥,不為偏激,尋求适度,适當;不是模棱兩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

【步驟三】

以誠待人,洞悉規律

《中庸》認為: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禍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這兩句話的意思分别是:

隻有堅持至誠原則,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發揮他人的善良天性……

極端真誠可以預知未來的事。禍福将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這兩句表達的相同意思就是,由于心靈達到了至誠的境界,不被私心雜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因此而能夠預知未來的吉兇禍福、興亡盛衰。

真誠既是對别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敷衍和欺騙别人,可能一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長此以往,你的信譽度會降到谷底,别人不再願意與你這樣的人打交道。隻有以誠待人,才能換來别人的真心回報。

作者:精讀君(微信/QQ公衆号:精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