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有的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有的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9 21:19:12

有的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當你遇到困難求助于人,卻得到回應:“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句話如同一記悶拳打在胸口,又痛又憋想說點什麼,卻被這既看似有道理而竟然還有點對仗的“定理”震住,不知所以下面我們對這一情況進行剖析,力求找到問題所在,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有的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有的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從心理學角度看)1

有的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當你遇到困難求助于人,卻得到回應:“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句話如同一記悶拳打在胸口,又痛又憋。想說點什麼,卻被這既看似有道理而竟然還有點對仗的“定理”震住,不知所以。下面我們對這一情況進行剖析,力求找到問題所在。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凱利在1967年創立的三維歸因理論:人們對行為歸因總是涉及三方面因素:所處的關系或情境因素(外因)/行動者自身因素(内因)/客觀刺激物因素(外因)

一, 關系因素和情境因素。

關系因素:

親緣關系—至親手足or普通親戚?根據漢密爾頓法則,同等情況下,親緣關系越近,合作與利他行為越強烈。

朋友關系—親密好友or普通朋友?社會交換理論告訴我們,人總是盡量使自己的社會交往給自己提供最大報酬。(當然,報酬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為了得到報酬,我們也要付出成本。所以,幫助産生于成本低于報酬時。如果他反常地,在需要付出很高成本卻隻能得到很少的報酬時幫助你,可能他期望你會在未來回報他。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拒絕提供幫助,對方可能假定:你是不會幫他的;或假定:你沒有能力幫他/回報他。你認為“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句話言下之意可能是“原來在他看來,我倆情分不深”,但更殘酷的現實可能是:他認為你根本無價值可言。

那麼,有沒有什麼簡單快捷的辦法來判斷此時“他眼中我的價值“呢?不妨做個假設:同樣情況下,如果換成是頂頭上司求助,他也會這樣回答嗎?

情境因素(求助者因素):

求助者的态度。如果求助者抱着“你幫我理所應當”/“不幫我就不仗義”的道德綁架式态度,勢必激發對方的逆反心理而事倍功半。如果求助者低聲下氣,則或觸動對方憐憫之心,或被對方看不起反遭拒。無論親密關系如何,誠懇而不卑不亢的态度必不可少。

求助者已經做出的努力。所謂“救困不救窮”,為了解決困難,自己要首先努力尋求解決之道。等待解救倒不如先自救。

總結:關系有親疏,求助需有節

二, 行動者自身因素

1, 人類天生具有親社會性。根據助人行為的進化理論:互助的群體存活得更好。也就是說,條件允許的話,其實人人都想個樂于助人的好人呀。

2, 人格特質。被幫者是否一貫道德綁架,好逸惡勞?幫助者是否一貫見死不救,明哲保身?或者更多情況下是樂善好施的?比如,社會贊許需求高的人通常喜歡幫助别人,如果你能多說幾句感激的話,他就會更有幫忙的動力--因為社會贊許也是前文提到的非物質類報酬的一種哦。

三, 客觀刺激物

1,風險/成本。提供幫助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否超過被幫者自身能力範圍,是否影響其正常生活。“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裡的“大難”指的就是超過承受範圍的困難。聽過“一個半朋友的故事”的朋友想必都明白,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在自己承受範圍内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已是你人生中寶貴的半個朋友。在你生死攸關時能肝膽相照、甚至超越人倫,不惜割舍自己親生骨肉搭救你的“一個朋友“又是否隻存在于小說中呢?

2, 旁觀者效應。你有其他更合适的人可以求助嗎?你為什麼不求助于關系更親密的某某,或更有能力的某某,或離你更近的某某呢?當他意識到隻有他能幫你時,就有很大可能不會袖手旁觀哦。

3, 事情的求助指數:如果不幫忙會對求助者的生活造成重大困擾,(諸如失去生命一類的),被求助者光是心裡想想“不理他”,都會産生認知失調—“我不是一個見死不救的人啊”。為了解決這種失調,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就大了。

歸因告一段落,我們再來從句子本身入手分析。

整句話的語氣指向:拒絕和辯解。從句子的結構看,兩個關鍵字“是”,體現出這句話的簡單粗暴絕對化。名詞解釋:情分:人與人相處的感情。情分為個體主觀體驗,無法衡量且差異可能很大。我視你為知己,你可能隻當我是酒肉朋友。“幫你是情分”的言下之意便是:情分夠深才會幫你,但我體驗到的我倆之間的情分并不深。這半句還有個潛台詞:幫隻發生在有情分可衡量的人之間。随便舉個反例:素不相識的人們在地震中互幫互助,共度難關,情分在這裡扮演什麼角色?輕松戳破這句話中隐藏的錯誤邏輯。

幫:相助,支持,輔助。幫助就是替别人解決實際困難。舉幾個例子,職員幫老闆出謀劃策/加班趕工,但不能幫老闆背負公司債務;公民扶起摔倒的老人,但不能将老人養老送終。可見,幫不等于替代。幫,有界限和範圍。

本分:本身分内的義務。可理解為職責範圍内的事。但問題來了,職員在做好本職工作以外,愛崗敬業/發展創新也是被提倡的行為,可這不屬于本分的範疇;公民在安分守己之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樣越過了“本分”的界限。可見現實生活中,人們樂意做的事大大超過了“本分”,由此可得出:“本分”遠不是人們行事理由的充分條件。“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是一個僞命題!看到這裡,我們都明白了,幫與不幫,不是簡單地由情分和本分兩個因素決定,下面總結一下 ,真正影響人們幫助行為的因素有:

幫/不幫=成本核算(包括了“情分”,外因) 法律強制行為(本分,外因) 回報預期(外因) 風險預估(外因) 社會評價顧忌(内因) 個人人格特質(非理性人,内因)

此結論同樣可以用來回答“如何判斷一件事中,是求助者道德綁架,還是被求助者不講情分”。

最後解決一個大家都關注的問題:

為什麼他不直接承認“不好意思,幫不了你/無能為力/不想幫你”,而要用這種開脫嫌疑的說法呢?

原因1:自我防禦:以曲解現實而使自我免受危害。直接承認不僅有損顔面,還須面對質疑和可能的指責,這句話無疑是他自我辯解時最好的說法。

原因2:你對他進行了道德綁架,他以此話來回擊你.

願這句話滾出人類語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