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白居易勸君莫惜金縷衣

白居易勸君莫惜金縷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4 13:40:21

白居易勸君莫惜金縷衣?作者:楚蘅“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一篇《長恨歌》,書盡了玄宗與貴妃的愛情悲劇與萬古長恨,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白居易勸君莫惜金縷衣?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白居易勸君莫惜金縷衣(白居易使我千載後)1

白居易勸君莫惜金縷衣

作者:楚蘅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一篇《長恨歌》,書盡了玄宗與貴妃的愛情悲劇與萬古長恨。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錢塘湖的春光在詩人的妙筆下流露進歲月穿越千年,莺啼燕鳴猶在耳畔萦繞不絕。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實的筆觸令世人對下層勞動人民的艱苦悲涼感同身受。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白居易,去感受這位“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的奇文妙筆與高風亮節。

公元772年,生于亂世的白居易童年時光過得并不安穩,但他聰慧過人,刻苦讀書,甚至年少白發。

白居易十六歲這年,從江南初到京城,攜詩作去拜訪一位名叫顧況的大名士老前輩。顧況聽聞白居易的姓名,笑着打趣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但當他翻開詩卷:

賦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讀到颔聯時,顧況大加贊賞:“道得箇語,居即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動長安。

能令詩壇的老前輩折服稱道,可見白居易少年便已學富五車,有着極高的文學造詣與藝術天分。

808年,白居易任左拾遺,在此期間,白居易為報皇帝的知遇之恩,恪盡言官之責,頻繁上書言事,雖然多獲采納,但由于言事過于直接,甚至當面指明皇帝的錯誤,遭到君主不滿。

在此期間,白居易還創作了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代表作品有著名的《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并且與元稹,張籍,李紳等大文豪掀起了一場“新樂府運動”,主張恢複古代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實事的傳統,令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作用。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響亮口号,在唐朝的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公元815年,一場宮廷密謀将白居易卷入了政治漩渦。這一年,宰相武元衡在宮中遇刺身亡,而朝廷中無人出來主持公道,白居易主動上表請求嚴厲緝拿真兇,卻被小人抓住把柄,被認為是越職言事。随後,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白居易卻被誣告著有“賞花”與“新井”詩作,有違禮教,是為不孝。終于,皇帝的一紙诏書,将白居易貶為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然而,在這種境遇下,一個渡口惜别的夜晚,一場驚世絕倫的遇見,造就了一篇震古爍今的佳作,那便是《琵琶行》。在這篇名作中,不僅有對優美音樂的生動描寫,更有一場凄美強烈的靈魂共鳴。

在曆史的長河中,文人墨客的筆下曾有着許多撩撥人心弦的遇見。“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是牛郎與織女朝暮企盼的遇見;“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辛棄疾與美人喜出望外的遇見;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便是白居易與琵琶女情感共鳴的遇見。

浔陽江頭,秋意寂寥。江月茫茫,楓葉瑟瑟。一陣如仙樂般令人耳聰目明的琵琶聲吸引了這位貶谪遷客的注意。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琵琶女有着一段悲慘的過往,親人接連離去,往日的風光歲月流逝,盛世不再,冷落唏噓。如今在深夜夢回年少時光鮮亮麗的生活,醒來卻是一片凄涼,不由得淚啼闌幹,無語凝噎。

白居易聽聞琵琶女的際遇,不禁想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自己苦讀詩書,滿腹經綸,一心渴望着以自己的才學建功立業,兼濟天下,然而卻被朝中的奸佞所害,被自己一心想輔佐報恩的君王所舍棄,落得個如此狼狽不堪的結局。如今再回首之前在長安城的一切,不就如一場鏡花水月的美夢嗎?夢醒之時,繁華褪去,隻剩下江州司馬被淚水浸透的青衫。

陌路知己,江湖知交。這場傳奇的遇見,感動着多少陌路相逢的天涯客。

在這場美麗的遇見背後,還有着另一個感人的故事,那便是來自白居易最好的朋友,曾與他并肩倡導“新樂府運動”的元稹。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唐】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元稹寫作此詩時,也是被貶谪到異鄉,且身染頑疾,心境不暢。而今忽聞摯友也蒙冤遭貶,内心更是震驚愁苦,憂從中來。一切的景物都變得暗淡了,正如詩人此刻的内心。

垂死病中驚坐起”這句,讀來更是令人黯然神傷。一個極度病重,虛弱無力的人作出如此的反應,這是何等的感同身受,榮辱與共啊。仿佛有一根無形的線,将“元白”二人的命運緊密相連。就連白居易後來給元稹的回信中也寫道:“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恻恻耳。”(《與元微之書》)

元稹去世九年後,白居易為摯友寫了一首感情真摯,感人肺腑的悼亡詩。

夢微之

【唐】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在夢中,樂天與微之再度重逢。他們攜手同遊,還像年少時那般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亦或是痛斥宦海黑暗,人世沉浮。

微之死後,樂天也沒有安生,在漳浦多次生病,長安城的草生草長也已經曆了八個春秋。歲月的車輪無情地碾過,帶走了些什麼,又留下了什麼?

摯友的身體深埋黃土之下,泥土侵蝕,生命輪回,而樂天也隻是頂着滿頭銀雪暫居人間。“泉下”與“人間”,這道任何人都無法逾越的生死鴻溝,生生拆離了我與摯友。

摯友的小兒子(阿衛)和女婿(韓郎)都先後逝去,不知摯友在那頭可否知悉呢?長壽的樂天看着後輩一個接一個地離去,而自己仍存活于人間,心中不禁感到無盡的悲涼。

人生能得一知己,相濡以沫如此,足矣。

在遭貶為江州司馬前後,是白居易人生态度截然不同的兩個時期。晚年時期,白居易大都是在洛陽度過的。這位渴望着“達則兼濟天下”的詩人經曆了一生的風霜,被官場的黑暗與現實的無情磨去早期的鬥争銳氣,選擇用閑适、平淡的生活反映并踐行着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然而,寄寓山林,寄情山水,真的是他内心所願嗎?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種迫于現實的無奈選擇。

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陽去世,享年75歲。一枚文壇巨星就此光芒黯淡,卻為後世留下了衆多傳誦千古不朽篇章。即便是千古帝王也不禁為這位文學大匠的逝世而歎惋哀悼,每每想起都感傷不已。

吊白居易

【唐】李忱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為一位詩人創作悼亡詩,在古代是十分罕見的。但唐宣宗能放下身段,揮筆為白居易寫下這首悼亡詩,可見他對白居易的敬仰,對其詩作的贊賞與喜愛。

我們站在今人的視角與時代的高度,再去回顧白居易的衆多詩作,便能發現白居易堪稱是“人民的詩人”。他的衆多詩作中,有不少是反映下層老百姓民生疾苦的作品,他還創造性地繼承了《詩經》的比興與美刺的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内容與社會作用。充分發揮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

是非不由己,禍患安可防。使我千載後,涕泗滿衣裳。”(出自白居易《雜感》)白居易的一生牽扯了太多的是非糾葛、勾心鬥角,他也以自身警示後人要謹言慎行,立身修德。千年之後,人們知曉白居易的事迹,是否會感動得泣淚滿襟呢?我想,這個問題,早已有了答案。

作者:楚蘅,一名平平無奇的古詩詞愛好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