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培樂
在濟南興隆街道鄭家窩坡村有一口井,名曰東井。别看它并不起眼,曾經可是附近幾個村的唯一水源,現在仍然是鄭家窩坡村唯一飲用水源。村裡的老人說,當年缺水的時候,排隊一天一夜才能取到難得的甘甜水源。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村裡有一口老井
興隆街道有三個帶“窩坡”的村,鄭家窩坡是其中之一。75歲的鄭繼升是土生土長的鄭家窩坡村人。他告訴記者,村子之所以叫窩坡,是因為當年祖先到達村裡時,連房子也蓋不起,就在地上挖一個坑,上邊弄個遮擋,“住在窩坡裡,當年我們村裡都是黃土,看不到石頭。”聽到村裡老人這樣說,讓記者頗為驚奇,因為現在的南部山區基本都是石灰岩為主的山體,黃土那絕對是稀缺品。
村裡的祖先選擇此地紮根,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找到了水源,“聽老人說之前都是去青銅山旁邊的泉子挑水,後來幾個村的人聯合打了這口井。”已經86歲的劉志林告訴記者。對于這口井,村裡所有人都能說上幾句,“水可好了,村裡有人長秃發病,喝了井裡的水都好了”,“井水和趵突泉相通”。在村民的内心裡,這口給村裡帶來生命之源的古井充滿着神奇。
這口老井村民稱為“東井”,因為它在村子的東邊。記者看到目前井口進行了整修,旁邊也豎起了水源保護區的宣傳牌。在井旁橫卧着早已不用的辘轳架,還留有深而光滑的凹陷,仿佛還在訴說着舊日的繁忙。原來的石頭井口,打眼就可見悠久的曆史痕迹。“井有20多米深,越往下越寬,夏季雨水多的時候,水都能從井口流出水來,還泛着白沫,在村裡都能聽見嘩嘩的聲音。”看着井底水面泛出的光,鄭家窩坡村支部書記劉文蓮介紹說。
有近200年的曆史
那麼這口井有多少年的曆史了呢?說起來,村裡85歲的劉立後也搖頭,“兩三百年了吧,具體也鬧不清楚。”
在這口井的旁邊,記者看到了一塊石碑。據村民介紹,此前這塊石碑就鋪在井旁邊的地上了。石碑的中間也有鑿痕,一些字迹因為年代久遠無法看清,但是從殘留的文字看應該是一塊功德碑,上邊記述了鄭家窩坡村的首領和周邊村的首領打井的事情,落款的時間“大清道光八年四月”。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這樣推算下來這口井也快200年了。
據村裡人介紹,這口井的位置原來就有泉眼,用水桶可以提水。後來,周邊幾個村子為了解決吃水困難,集資籌糧打井,經過三四年的時間,用鋼釺、錘頭從堅硬的岩石上鑿出了這口井。“聽老人們講,當時人們點着麻油燈照明,分黑白班晝夜不停開鑿,當鑿到深處時,因積水施工困難,下井幹活的人每鑿下一升碎石換回一升小米的報酬,泉井就這樣開鑿成功。”
說起這口井的重要性,村裡人都感念有這口井周邊的人才能在此生活下去。鄭繼升說,這口井不管天多旱,都沒有幹過,一直都有水。但是天旱的時候,大家就隻能排隊等水,“每天前來等水的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一個木頭辘轳不分晝夜地轉動着,有時排一天一夜的隊才取到水。”他說,那個年代牲口很金貴,隻要牲口過來了,大家都會先讓牲口喝水,然後人再取水,“曾經為了取水打仗,打得頭破血流的都有,不止我們村取水,周邊的村裡也要來取水。”
現在,随着條件的改善,再也不用去挨号挑水了,可是這口井依然是村裡唯一的水源。“現在用水泵将水抽到一個大蓄水池裡,在蓄水池外邊埋上水管,直接通到各家各戶。”劉文蓮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