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北大港濕地公園候鳥遷徙食物資源,有關部門昨天在濕地水循環碼頭投放魚苗,為今年秋冬南遷的候鳥補充給養。 本報記者 王濤 攝
北大港濕地:
加強巡護監測 适時安排投喂
■ 本報記者 王睿
随着候鳥遷徙進入高峰期,北大港濕地又到了最熱鬧的時節。
這幾天,紮營北大港的東方白鹳、天鵝、白琵鹭等鳥類,時而歇腳覓食、時而翩跹起舞;于陣陣鳥鳴中,遠遠望去,堿蓬草已是一片深紅,與金黃的蘆葦交相呼應,随風搖曳,如詩如歌……一幅融合了生命與自然之美的生态畫卷徐徐展開。
投喂 滿足鳥類補給需求
最新觀測數據顯示,北大港濕地鳥類已達32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鹳500餘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700餘隻、大天鵝1000餘隻、白琵鹭500餘隻,野鴨6萬餘隻、大雁8萬餘隻。
大批鳥類落腳,食物足量供給是基本條件。昨天上午,北大港濕地工作人員在南部水循環區域投喂了10441斤鲫魚苗和1000斤玉米粒,滿足鳥類補給需求。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野保科工作人員孫洪義表示,他們會加強巡護和監測,後期還将随時根據鳥類覓食情況,适時安排投喂。
保護 清退生産生活活動
“要真正給飛羽精靈築起溫馨家園,除了保障食物,環境保護上也要下功夫。”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法制監察科科長劉勇告訴記者,作為世界八大重要候鳥遷徙通道之一、中國第319号重點鳥區、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驿站,近年來,我市加大對北大港濕地的保護力度,在核心區實施全封閉管理,徹底清退生産生活活動。目前共退漁11.6萬畝、退耕1.3萬畝、退葦12.4萬畝、退企10家、退居24戶。
劉勇說,在推進北大港濕地生态修複的進程中,他們提倡自然恢複為主、人工幹預為輔。循着這一思路,北大港濕地通過試驗、分析,補種鹽地植物,用蘆葦、鹽地堿蓬等本土植物恢複濕地1680畝;同時治理外來有害生物互花米草,開展蘆葦複壯、清理水草,為鳥類提供良好的栖息和覓食環境。
修複 保持生物多樣性
水是濕地的靈魂,候鳥栖息地離不開水的滋養。北大港水庫管理中心水管理科科長沈家華介紹,他們探索建立北大港濕地長效補水機制,每年根據實際情況補水,保持生物多樣性。自2017年以來,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累計完成生态補水5.35億立方米,有水濕地面積由此前的140平方公裡增長到目前的240平方公裡,有水濕地保有率達69%。
如今,北大港濕地生态修複成效日益顯現,環境逐年改善,過境候鳥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是珍貴的“鳥天堂”。截至目前,北大港濕地共監測到279種鳥類,不乏白鶴、丹頂鶴、黑臉琵鹭、中華秋沙鴨、火烈鳥等珍稀鳥種。此外,僅今年春季候鳥遷徙季,北大港濕地就迎來80多種、40餘萬隻候鳥過境,較去年同期增加5萬多隻,同時還有超過20萬隻夏候鳥在此栖息繁衍。
七裡海濕地:環境優越食物充足 留住黑天鵝
■ 本報記者 何會文 通訊員 田雨宸
烏黑油亮的羽毛,寬寬的翅膀,長長的紅嘴,“S”形優雅的脖子。初冬,在七裡海濕地寬闊的水面上,一對漂亮的黑天鵝正悠然自得地遊蕩、嬉戲。
“我們是近期在巡護中偶然發現的這兩隻‘大鳥’,當時以為隻是遷徙途中休息的候鳥,也沒敢上前打擾。可是接連幾天看這兩隻‘大鳥’都在這附近,我們才慢慢靠近。”公安甯河分局七裡海濕地保護區警務站負責人甯克明說。
靠近觀察才發現,甯克明他們一直說的“大鳥”原來是兩隻黑天鵝。環境優越的七裡海濕地留住了黑天鵝繼續前行的腳步。
本來七裡海濕地的鳥類食物就很充足,但警務站的同志們看着兩隻可愛的黑天鵝,不禁生出了照顧之心。
“一開始不知道給黑天鵝吃什麼好,就準備了小魚小蝦,可是它們不吃。我們又去請教相關專家,這才知道,黑天鵝是雜食動物,以水草等水生物為食。”甯克明說。
就這樣,在專家的指導下,甯克明他們開始嘗試用打碎的玉米粒、白菜、菠菜等食物攪拌好作為黑天鵝的“加餐”,兩隻黑天鵝胃口大開,日漸強壯起來。
“我們觀察着兩隻黑天鵝每天早晨飛走,到了傍晚時都會飛回來,猜測它們可能是把這兒當家了,不想走了,于是就找了一處地勢較高的蘆葦蕩,用蘆葦毛和棉花為兩隻黑天鵝做了窩,讓它們能住得更舒服些。”甯克明笑着說。
不隻是這兩隻黑天鵝,近年來因為甯河區大力修複保護,七裡海濕地這片生态環境優越、鳥類食物充足、建鳥島淺灘、架栖息架的地方,逐漸成為了候鳥天堂。
這裡鳥類品種增加到258種。上萬隻野鴨,數千隻燕鷗、反嘴鹬、黑尾塍鹬在一起聚集、一起飛翔的場景已司空見慣。吃得飽、住得美,很多候鳥在七裡海濕地變成了“留鳥”。
大黃堡濕地:全封閉管理 7萬畝蘆葦蕩成鳥類天堂
■ 本報記者 陳忠權
金色蘆葦蕩随風飄蕩,候鳥上下鳴叫飛翔。初冬時節,武清區大黃堡濕地分外美麗,7萬畝蘆葦蕩成為了候鳥們覓食、掩藏、保暖的天堂。作為北方大型蘆葦型濕地,武清區積極發揮蘆葦蕩護鳥的作用,在搞好防火的同時,不人為收割蘆葦,全力保護在此停留的10萬隻候鳥。
據大黃堡濕地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雖然目前已進入冬季,但由于氣候适宜等多種原因,每天平均大約有10萬隻、30多種候鳥飛臨該濕地覓食、栖息,其中有東方白鹳、天鵝、灰鶴等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有關部門今年還向濕地補充生态水6500立方米,興建100多個鳥島,讓候鳥可以在淺灘水域覓食、栖息。為确保候鳥安全,在加強日常巡護、監測基礎上,還在濕地核心區興建了55公裡長的綠色圍網,實行全封閉管理,确保了候鳥得到更安全的保護。經過權威部門監測發現,由于武清區對濕地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生态環境大為改善,最近兩年,濕地新增鳥類15種,總數達214種。
為保護大黃堡濕地生态環境,武清區已規劃實施大黃堡鎮36.47公頃的鄉村生态保護修複工程,結合大黃堡濕地保護要求,将試點區内水系進行疏通,提高水系連通性,打造小微濕地生态景觀,形成原生态的泛大黃堡濕地生态功能區,更好地保護候鳥。按照規劃,大黃堡濕地核心區4個村将于2023年搬遷完成,緩沖區5個村将于2025年搬遷完成,核心區、緩沖區共52.5平方公裡濕地将形成“無人區”,将有更多候鳥在此栖息。
來源: 天津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