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為了不頻繁出門購物,或是因為降價促銷,常會儲備一些日常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李步莊:有備無患
我生在農村,從小就常常聽人們說:“家中存糧,心中不慌。”當我獨立生活以後,就有了儲備生活日用品的習慣。平時,家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哪樣都夠一兩個月用的,常用藥、備用藥也不缺。這樣的生活習慣,讓我感到有備無患,應對自如。
我的一個外甥女,隻身在美國休斯敦生活了20年。前些日子,她打來電話,訴說曾經遭遇了城市住宅區停電,超市裡的食品被搶購一空,家裡沒水、沒電,做不了飯……這讓我認識到,現在城市生活完全電氣化和現代化,但也存在一些弊病。
近些年,我家儲備的生活必需品有米面油鹽等,通常是米面各30公斤,食用油兩桶,鹽半公斤,雞蛋兩盤,牛奶兩箱。今年春天,我意識到需要儲備一些必要的應急物品,完善應急措施,于是又儲備了一些飲用水,還有打火機、蠟燭、手電筒、外用藥等。
适量儲備生活必需物品,能幫助我們積極應對特殊情況;但是,沒必要盲目儲存,更不必囤積。過量儲存,就可能導緻物品過期變質,造成浪費。
楊鳳鳴:家中有糧,遇事不慌
我家有儲備日常用品的習慣,既有經驗,也有教訓。以前在平房住時,我每年會在廂房儲備一大缸曬幹的麥子。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大地震,震後許多人家沒吃的,而我家卻有饅頭吃。以前冬季取暖都是燒煤,但是買煤很困難,買點好煤更難。記得那時候,買煤要起個大早,穿着棉大衣去排隊,工作人員在人們的大衣襖袖上寫号。等到早上8點,才知道當天賣什麼樣的煤,要是趕上難燒的沫煤,隻得回家,等第二天再來排隊。為此,我每年托人買一些大塊煤,到冬天燒爐子,屋裡才暖和。有一年冬天,我在院子裡挖了個地窖,儲備了400公斤白菜,但是由于通風不好,到過年時,白菜爛了不少。
根據以往的經曆,我總結出以下經驗:1.必須儲備的有米、面、油、鹽、調料,但要分批買,标上保質期。2.不能儲備太多,因為現在商店、超市較多,物資供應很充足。應根據家裡人口所需,适當儲存。3.經常檢查,用的時候,先用最早買的。4.盡量不儲存肉,更不能多儲存雞蛋,因為時間一長就不新鮮了。
孫華:滿足需求不過度
我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受環境的影響,往年每到秋冬之際,我們這裡家家戶戶都會晾曬、冷凍和儲存各種蔬菜及柴米油鹽。這樣既保障了過冬,吃起來也方便。如今,大家住進了樓房,随着經濟條件的改善和購物方式的多樣化,除了每天必須的生活日用品,不會儲存過多的東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居住環境“寸土寸金”,存放不了太多的東西,也不方便儲存容易變質的東西。所以,沒有必要儲存太多東西。
不過話又說回來,像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生活必需品,沒有它們,生活就會十分不便。那麼,應該儲存多少生活必需品呢?首先要看家庭需要和存儲空間;其次要看居住區的商業情況和交通環境;再就是看身體狀況是否允許。比如,有的老年人行動不方便,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就十分必要了。把握的原則,就是滿足需求而不過度。這樣,才能安安穩穩地過好每一天,即便遇到突發情況,也能從容應對。
薛玉榮:未雨綢缪
“豐年要當歉年過,有糧常想無糧時……”在我小時候,媽媽就用民歌教育我節約糧食,儲備物資。這首民歌,我一直記在心裡,也以此為指導并付諸行動。
現在,生活物資極為豐富,市場供給充足。我們手裡的錢也比過去多了,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家裡有冰箱、冰櫃,儲存食品更加方便了。可人們常說,要未雨綢缪。身為家庭主婦的我,會在日常生活中采購一定數量的生活用品儲存起來。即使沒有特殊情況,也可以滿足家人日常生活的需求。有時,趕上我忙于寫作無暇采購,家裡有儲備,心裡就不會着急。
當然,儲存的生活用品要适量,過猶不及。比如面、米、油,我習慣儲存1到3個月的,冬天多買點,夏天少買點,怕生蟲子。還有,就是根據東西的保質期時間長短來購買,如雜糧、幹貨、粉條等,比較耐儲存,不易變質,儲存半年的用量也可以;肉、蛋、奶容易變質,保存時間短,盡量少儲存。
儲存生活必需品,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需要,列出一個清單,做到心中有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