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重溫上下五千年感觸

重溫上下五千年感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3:23:47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今年迎來高光時刻,開始從學界進入公衆視野。這項工程迄今20年間,聚焦距今5500年至3500年的兩千年,将全國這一時段重要遺址囊括在内,以考古學與自然科學深度結合的模式,試圖解答一個問題: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那兩千年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階段。彼時農業和生産力迅速發展,物質财富急劇增長,社會分化加劇,随之出現國家與王權。依照恩格斯的說法,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時間段内,長江流域的良渚古城、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等遺址已經出現了相當發達的文化,甚至可以稱之為國家。探源工程的初步結論認為,距今5000多年,中華大地邁進文明社會。

另一個問題随之而來。如果說中華文明形成于5000年前,如此高度的文明并非橫空出世,更久遠的根脈又在何時何地?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系列發現中,已經出現了文明的曙光。根據當前的考古成果,八千年前後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有些學者稱之為中華文明的起源。随着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化, “上下五千年”不僅由傳說變為考古學實證,“上下八千年”曆史大脈絡也逐漸變得清晰。

重溫上下五千年感觸(從上下五千年到)1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出土的獸面紋骨匕。圖/社科院考古所二裡頭考古隊

文明起源的迷思

2002年春天啟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20個學科、400多位學者,對中華文明起源階段進行詳細研究。這項工程以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和河南二裡頭四個都邑性遺址,以及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的中心性遺址為重點,得出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大脈絡。探源研究中,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難以繞開:到底什麼是文明?

長久以來,全球考古界以三個要素作為判定文明的标準:冶金術、文字、城市。上世紀80年代,“文明三要素”随着風行一時的英國考古經典著作《最早的文明》影響至中國。而這三要素是西方從兩河流域和埃及考古中提煉出來的,那是全球現代考古學的發轫之地。中國史前社會發展模式與兩河流域和埃及不盡相同,同樣的要素在不同社會有着不同的涵義,因此“文明三要素”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國。

重溫上下五千年感觸(從上下五千年到)2

浙江良渚遺址群文家山墓葬中布滿玉器。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冶金術在東西方的不同意義。在西方,青銅冶煉技術發明後被大範圍用作生産工具和兵器,推動了農業發展和戰争升級;而青銅冶煉技術自西亞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發達的制陶工藝相結合,被廣泛用于禮器制造,鑄成了花樣繁多的青銅器。即便在高度發達的中國青銅時代,銅器并未對農業發展作出明顯的貢獻。

所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确定中國的文明起源标準。這一标準必然建立在中國考古發現基礎上。其中,浙江餘杭良渚古城、遼甯建平牛河梁遺址等發現,提供了重要線索。尤其是良渚古城,在30年的時間裡,考古人陸續發掘出高等級墓葬、祭壇、宮殿、水稻、城牆、大型水利工程等,一個距今五千年前後的發達聚落完整浮出水面。

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2018年,探源工程專家組将文明标準定為四條:生産力方面,農業和手工業有相當程度發展;社會明顯分化;出現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出現王權。後來,國内學者又陸續提出一些看法,但國家、城市、王權、階級分化這幾個要素重合率頗高。

當然,不同的觀點依然存在。

重溫上下五千年感觸(從上下五千年到)3

2010年,河南二裡頭遺址考古人員為墓葬繪圖。圖/社科院考古所二裡頭考古隊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韓建業說,多數考古學家眼中的“文明”,基本是西語中Civilization一類詞的翻譯,一般以恩格斯“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論斷為據,多數情況下,将文明起源和國家起源當做大同小異的同一件事來研究。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馮時則從中國傳統來認識“文明”,《易傳》《尚書》中的“文明”一詞,本意是經過内心德行修養表現出的“文德”,是将人從動物世界分離出來的精神追求。因此,文明社會的狀态,應該是“人類以修養文德而彰明,而社會則得有制度的建設和禮儀的完善而彰明”。

概括來說,關于文明的認識,一種觀點重視社會發展程度,而另一種觀點重視文化成就。

韓建業贊同将兩者結合起來,他将“中華文明”定義為中華民族所擁有的“高度發達、長期延續的物質、精神和制度創造的綜合實體”。這一觀點強調,應該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區分開來,文明形成以國家社會的出現為标志,而之前還有很長的起源過程。

有趣的是,不論按照探源工程提出的文明标準,還是中國傳統文獻的文明概念,兩種觀點的部分學者在八千年文明起源這個坐标點上達成了一緻。

重溫上下五千年感觸(從上下五千年到)4

在遼甯牛河梁遺址發掘現場拼對陶片。圖/牛河梁遺址發掘與研究課題組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如此總結他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的認識:中華文明距今萬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5000多年進入文明社會,4300年中原崛起,4000年王朝建立,3000年王權鞏固,2200年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區分文明“起源”和“形成”兩個概念,是文明探源研究的一項創舉。他希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下一步深化,就是繼續上溯至八千年,進一步探究文明起源階段。

韓建業認為,距今八千年前,中國大部地區出現了秩序井然的社會和一定程度的社會分化,産生了較為先進複雜的思想觀念和知識系統,包括宇宙觀、倫理觀、曆史觀,以及天文、數學、符号、音樂知識等。這些思想觀念和知識系統傳承至今,構成中華文明的核心内涵。更進一步說,當時中國大部地區文化已經初步交融聯結為一個雛形的“早期中國文化圈”,有了文化上“早期中國”的萌芽。因此,八千年前已經邁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第一步。

八千年大脈絡

文明的起源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從自然環境來看,八千年前是宜于繁衍生息的時期。距今八千到六千年是氣候大暖期,當時黃河流域的氣候類似今天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的氣候類似今天的華南。

得益于溫暖濕潤的氣候,農業發展迅速,稻作農業從長江流域向北傳播到淮河流域,粟作農業在黃河中下遊及燕山南北得到普及。這一時期遺址裡的石鏟和骨鏟,表明農業已從刀耕火種發展為耜耕農業。農業發展使得人們定居下來,人口增長,村落增加,手工業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八千年前一道亮眼的曙光,無疑是中原地區的賈湖遺址。

重溫上下五千年感觸(從上下五千年到)5

山西師村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圖/國家文物局

上世紀80年代,賈湖遺址出土了一系列驚為天人的文物,比如刻劃着符号的龜甲,有的字形與甲骨文幾乎相同。賈湖遺址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原來八九千年前的生活并非原始與落後兩個詞便可概括,時人已經擁有堪稱豐富的精神生活,甚至有了精妙的樂器。

賈湖并非唯一的高地。差不多同一時期,其他地區的族群也在向文明進發。比如浙江浦江縣的上山遺址,距今一萬年,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馴化稻。除了水稻之外,上山文化的其他現象也頗值得關注,比如占蔔、制陶技術等,浙江義烏橋頭的上山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距今9000~8500年的卦象符号。長江中遊洞庭湖西南,距今7800~7000年的高廟遺址出現了大型祭祀場和精美的白陶祭器,早熟的宗教祭祀和空間觀念逐步形成……

到距今六千年前後,文明化進程開始加速。黃河流域的粟黍向長江流域傳播,水稻則向北傳到漢水流域和黃河中下遊。此時人口、聚落顯著增多,形成中心性聚落,如河南靈寶鑄鼎原遺址群,出現了數個規模達百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

2019年至2021年,在山西夏縣師村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龐大的中心性聚落。聚落修建了環繞的壕溝,寬約4米、深約3.5米,是後世護城河的雛形。軍事防衛已成必須,意味着聚落之間出現了戰争,這也是社會複雜化、聚落中心化的表現。考古工作者還從泥土裡挖出了六千年前的石雕和陶雕,形狀像桃核,其實是對蠶蛹的模仿。這些蠶蛹雕塑是中國目前最早的蠶蛹形象,加上出土的桑科花粉,考古工作者推斷,此地先民已經開始養蠶缫絲了——這是絲綢起源的重要線索。師村遺址作為一隻可供解剖的麻雀,反映出了六千年前後一座“大城市”的樣貌。

到了距今5500~5000年,各地區相繼正式進入文明階段。此時社會複雜程度與六千年前又不可同日而語了。

重溫上下五千年感觸(從上下五千年到)6

山西陶寺遺址(局部)。圖/國家文物局

最近發現的一處此類遺址,是中原地區的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距今約5300年。在2013年至2020年的持續發掘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面積達117萬平方米的都邑性聚落遺址,遺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寬大的環壕圍繞,形成嚴密的防禦體系。一些考古學者認為,這個中原文明核心區——河洛地區出現的遺址,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材料。此前30多年,長江中下遊良渚古城和西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讓中原地區在這一時間段相形見绌,産生所謂“中原地區文明窪地”的疑惑。雙槐樹遺址被認為是打破“中原窪地論”的一個證據。

老牌“明星”遺址良渚古城和牛河梁遺址的發掘至今仍在持續。近期國家文物局發布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進展中,牛河梁遺址又公布了新的成果。在考古學上,牛河梁遺址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論的證據之一,颠覆了中原文化大一統的傳統觀念。由此證明,中華文明并非從始至終都是中原主導,5000多年前各地區分别邁入了文明時代。在文化交流與融合進程中,中原文明逐步形成并擴大領先優勢,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主導,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多元一體”至今仍是核心框架。

越久遠的曆史越飄渺,土壤裡留存的證據也越發稀疏殘缺。還原先民從八千年前走到五千年前的艱辛曆程,不僅可以滿足我們對過去無窮的好奇心,也可以更準确地回答: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

不論八千年文明起源是否能得到普遍認同,回望八千年前發生了什麼,無疑是有意義的。它在更長遠的尺度上,讓我們觀察人類社會的進化,也在感性層面上啟發我們,雖然我們的生活與遠古先民已經迥然不同,但也有些東西亘古不變。

記者:倪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