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工大實踐隊成員參與“三生鄖陽”直播。 通訊員文甯靜 供圖
長江日報8月5日訊 湖北工業大學師生在實地調研農産品的基礎上,推動建設區域公共品牌“三生鄖陽”,開發社區電商小程序、開展電商培訓、孵化鄉土網紅,帶動當地創收,助力鄖陽成功獲批國家級電商示範縣。
這一紮根鄉土、助力鄉村振興的項目,在日前舉行的第七屆中國“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湖北省複賽上引人關注,最終獲得省賽金獎。
大學生變身“選品經理”
“各位觀衆晚上好,歡迎觀看我們的直播。”7月21日晚7時21分,某短視頻平台上,“三生鄖陽”直播間的主播們正忙着解說手中包裝精良的農産品,趣味的解說與精彩的小節目串燒,逗樂了評論區裡的觀衆。
面對鏡頭的并非職業主播,而是來自湖北工業大學數商興農志願服務隊的大學生。這支志願服務隊由該校不同學院的3名研究生和13名本科生共同組成,其前身為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一支“三下鄉”實踐隊。
“鄖陽是生态寶地,可農産品的銷路卻不樂觀。”2018年夏天,湖北工業大學組建了一支“三下鄉”實踐隊,深入鄖陽調研。當時的實踐隊隊長、項目負責人姬澳介紹,鄖陽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為支持丹江口水庫建設,10餘萬人搬遷,原先分散在各地的移民組建了新社區,着重發展生态農業。
農産品不好賣,核心原因是缺少了特色品牌。為了讓百姓安居興業,當地政府想到了設立公共品牌、搭建電商平台的法子來發展經濟。湖北工業大學的這支實踐隊,便是前來協助當地政府工作的。團隊與鄖陽區電商辦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由政府牽頭提供基地,湖北工業大學師生參與運營和産品開發,共同打造“三生鄖陽”這一品牌。
湖工大實踐隊調研鄖陽當地農産品。 通訊員文甯靜 供圖
什麼樣的産品适合納入品牌下?不同的産品分别能做到多大規模?學生們幹起了産品規劃的活。頂着烈日,團隊跑遍了鄖陽區19個鄉鎮,記錄了20餘種農産品:爽滑的香菇、香甜的老米酒、芬芳的木瓜釀……這些零散兜售的農貨在農民眼裡不起眼,在學生們心中卻是件件值得開發的“爆款”。
經過讨論,團隊最終決定将香菇作為品牌主推産品,對不同農産品制定了區域定位和營銷計劃,提取當地的文化基因對産品進行了外包設計。30款産品上架,“土氣”的農作物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的“香菇脆”“煲仔飯”,很快幫助當地農民人均增收600元,間接帶動相關産業營業額增長200多萬元。
孵化700餘名鄉土網紅
2018年9月,鄖陽縣入選全國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同期入選的縣(區)共有7個,許多農産品商都瞄準了直播和短視頻的時機。
“東西想賣得好,引流和渠道當然必不可少。”實踐隊現任隊長席雪萍介紹,團隊與政府合作期間,協助當地在其原有“鄖陽電商 扶貧培訓”的基礎上共同開展了千餘場電商培訓,教授理論與技術課,參與培訓的達1.5萬人次。
除了講解一些基本的直播操作流程,學生們有時會幫企業或農戶拍攝一些宣傳視頻發布在社交媒體上,但一開始觀看量較低。詢問指導老師,才發現是自己的審美視角與視頻用戶有所不同。
“我們會偏向于拍攝秀麗的風景畫面,以為比較引人注目,但用戶不這麼想。”團隊多數成員是電子商務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為了尋找受衆偏好,他們發揮學業專長,借助後台的數據繪制用戶畫像,發現農産品視頻的受衆更青睐生活氣息足的畫面,便修改了原有的拍攝腳本。同時,團隊還進一步實施精準化投放,根據人群包進行投流,提升視頻的點擊量和觀看時長。
通過培訓,為當地孵化出729名鄉土直播網紅人才,助力鄖陽全面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
向周邊城市進行推廣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鄖陽農産品滞銷。團隊攜手湖工大經濟與管理學院志願服務隊駐十堰成員,參與到央視首場為湖北直播帶貨的連線中,承擔後勤服務、快遞打包等工作,将鄖陽特産花菇、紅薯粉條發往全國各地。曆時47天,共計銷售農産品價值6757.96萬元,解決17.9萬城市居民無法采購蔬菜的問題。
複工複産之即,團隊與電商辦合作開發出了一款區域性小程序——鄖陽供需發布中心,供本地區居民上傳供需信息,又結合運營環境以及社區電商興起的背景,與本地一家公司合作開發“鄖菜場”小程序,使居民能購買自家周邊富餘的新鮮農産品。
今年7月,團隊組成湖北工業大學數商興農志願服務隊兵分三路,以鄖陽電商經驗為龍頭,将其成功模式推廣到棗陽、麻城,三地同時推進。
“在持續調研中,我們發現許多企業都有人才需求。”席雪萍說,看到農産品待售而沒有主播,就和同學一起接過了主播崗位,學起了直播帶貨。三天9場直播,收益千餘元。
“我們希望未來加盟‘三生鄖陽’品牌的不僅僅是農産品,還能鍊接服務業和文創産品,集成規模效應。”席雪萍說,目前團隊還在持續借助寒暑假前往鄖陽參與運營和調研,希望能有更多年輕的力量可以助力鄉村振興。
(長江日報記者鄧小龍 通訊員陳淩 文甯靜)
【編輯:丁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