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意思是某某事情“避免不了”,或曰,“此事沒辦法”“随ta去吧”。
“天要下雨”好理解,問題是“娘要嫁人”的“娘”該如何理解——母親、女兒或還是什麼?
不妨先看看古人怎麼說。
元末明初著名學者陶宗儀有《南村辍耕錄》。其卷十四《婦女曰娘》條雲——
“娘”字,俗書也,古無之,當作“孃”。按《說文》:“煩擾也,肥大也,從女,襄聲。女良切。”其義如此。
他說,“娘”是俗字,古代沒有,本字是“孃”。《說文》解“孃”為“煩擾”“肥大”,這是“孃”字本義。
的确,《說文》中,沒有“娘”字隻有“孃”字。唐代韻書《唐韻》,始收“娘”字。
陶宗儀接着說——
(娘)今乃通為婦女之稱。故子謂母曰娘;而世謂穩婆曰老娘;女巫曰師娘;都下及江南謂男觋(xí)亦曰師娘;娼婦曰花娘,鞑靼又謂草娘;苗人謂妻曰夫娘;南方謂婦人之無行者亦曰夫娘,謂婦人之卑賤者曰某娘,曰幾娘,鄙之曰婆娘。
他還不厭其煩地舉《隋書》《南史》《唐史》《教坊記》《樊川集》等等,做了詳細考證。根據其說,自東漢始,“孃”字已非僅《說文》所列字義,而已經有了後來“娘”字之義。
必須插一句,東漢《風俗通》以及北齊等,“娘”之含義,皆用“孃”字。此字原來讀“rang”。後來音變,才讀“niáng”。
簡言之,陶宗儀認為,在他那個時候,娘“乃通為婦女之稱”,即“婦女”的統稱。
清人王有光的《吳下諺聯》,應該說得就更清楚。其卷二《天要落雨娘要嫁人》條雲——
天,純陽無陰,要落雨則陽之求陰也;娘,孤陰無陽,要嫁人則陰之求陽也。如矢赴的,如漿點腐,其理如是,其勢如是。
照此說,“娘”,肯定是泛指婦女,而非“母親”或“女兒”。
“其理如是,其勢如是”,是以此“俗語”作為比喻,意為“道理如此”“規律如此”,因而“難以違背”。
如前所述,人們說到這句話,确實非有他意。
如果,“娘”僅限于特指“母親”或“女兒”,反而說不太通了。
其實,還可以沿着王有光的思路進一步深入探讨——這句“俗語”,絕非“泛泛而談”,而是其來有自,根源于中國古人久而有之的“陰陽交泰”哲學。
《周易》,是中國古代“陰陽交泰”哲學的詳實文字記錄。
《周易·系辭上》雲——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古人大概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認為,萬物生發始于“雷霆”“風雨”。
《周易·說卦》:“震為雷”,“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萬物出乎震”。
此為“天要下雨”所要表達的深刻意義所在。
所以,《周易·序卦》曰——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恒久”者,古人謂之“道”。
《周易·系辭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這是講,一陰一陽的“陰陽交泰”,是事物發展的“道”,即為規律。繼承這個“道”就是美善,成就這個“道”則是“性”——事物内在的固有本性。
《禮記·禮運》載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中告子所雲“食色,性也”所本為此,指人之本性。
由此可知,“天要下雨”是天地“陰陽交泰”之“天道”規律;“娘要嫁人”則是“順天應時”之“人道”必然。
引申開來,則為時勢不可違。
如此,便可得出結論——“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的“娘”, 既不是特指“母親”也不專指“女兒”,解為“婦女通稱”,主要是“青年婦女”更合理。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條“俗語”所蘊含的古人“陰陽交泰”之哲學思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