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結束後,李世民二十九歲就順利登上了大唐王朝的皇位,然而這個年齡的他,早已是一位成熟的軍事家,有清醒頭腦的政治家了。
李世民靠着政變上台,原來屬于東宮和齊王府的官員和僚屬,以及一些尚不能接受這一事實的官員,對此還心懷忌恨,反叛抵觸之意,在所難免。
李世民作為一位有頭腦的政治家,他又身邊有許多的有識之士,他們勸太宗此時以安定局勢為主,切忌殺人過多,而再次引起反叛。
于是,唐太宗對東宮的官員采取了寬大的政策,一方面是赦免了二人的衆多黨羽,另一方面還起用東宮集團的重要謀臣,魏征、王琏、韋挺等人就是這時候被唐太宗任用。
事實上,這些人之前都是李世民的對手,曾經為太子集團出謀劃策,來對付李世民,但是唐太宗不計前嫌,提拔重用了他們。這就使“玄武門之變”後的局勢快速穩定下來,進而出現了一個太平盛世!
其實,“貞觀”這兩個字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李世民在位的23年裡,唐王朝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均達到了曆史的高峰,史學家稱這此盛世為“貞觀之治”。
那麼這個貞觀之治到底是怎麼回事?
咱們就來做一個貞觀之治的簡介:
1唐太宗注重民生,朝廷招募的民工,一個人勞動可以養活五個人事實上,“貞觀之治”出現于唐太宗在位期間,其時社會風氣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是唐王朝出現的第一個天下大治的局面。
“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它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了鼎盛階段。
事實上,執政之初,李世民面臨着巨大的壓力。
他接受了一個爛攤子!
隋炀帝的橫征暴斂造成了人口數量下降、民間武裝力量林立等情況,給唐王朝發展生産帶來了很大阻礙。
李世民通過選賢任能,頒布各項利于百姓休養生息的政策,以農為本,與民休息,力求恢複經濟,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
在李世民的勵精圖治之下,終于使大唐帝國的民生問題得以基本解決了。
據說,貞觀年間的唐朝地方政府招募民工“一人一日絹三尺”,絹一尺當時價格約為五錢,即一日工資為十五錢,綜合當時的物價水平,也足以維持五口之家的生活。
這是貞觀之治時期全國的大緻情況,北方、南方也會有地區差别,南京地區屬江南富庶之地,居民生活水準應略好于其他地區。
《貞觀政要》則說“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财帛富饒,無饑寒之弊”。
2貞觀之治|最清明廉潔的天下治理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面對強大的隋朝瞬息之間土崩瓦解的嚴酷曆史,使他時刻不忘以亡隋為鑒,勵精圖治,以實現天下的長治久安。
正是由于李世民的勤政努力,加之有房玄齡、魏征等一班賢臣輔佐,他統治時期的政治,是中國曆史上最清明廉潔的治理。
因為年号為“貞觀” 所以史學家都把這一時期稱為“貞觀之治”,事實上貞觀之治”既不是神話,也絕非偶然。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的建議下,确定了“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
同時,唐太宗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
他重新制定均田制,盡可能使人人有其田,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推行減輕農民負擔的租庸調法,以提高農民的生産積極性。
與此同時,他還大力興修水利,改進農業生産條件,促進人口繁衍,增加勞動力。
唐太宗以隋亡為鑒,善用賢臣,廣開言路,讓那些有真才實學、耿直敢谏的人,盡心盡力為國做事。
“貞觀之治”的出現,是對明君賢臣的一種回饋,也是曆史的必然,任人唯賢的李世民即位不久,就召見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詢問他的為政之道。
唐太宗的術略和領導風格,對唐朝的鞏固關系甚大。
正如他自己所體會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并非思想家,風雲一世,也沒有什麼求學問道的功夫,唐初的思想空氣也是頗為自由寬松的,譬如儒、釋、道三教可以并行不悖。
但唐太宗貞觀之治具有即術見道的特色,即在權力運用中,體現傳統儒家的道德倫理觀念和“撫民以靜”的“緻治”理想。
從隋炀帝亡國殺身的教訓中,他得到了警示以及“君舟民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認識,因此不僅重視政治清明,實行廉潔作風。
3貞觀之治|湧現出了一批具有治國才能的傑出人才
事實上,還在唐太宗跟随其父謀劃晉陽兵變時,他就已經感到人才的重要,為了舉兵大事的成功,他結交了不少有見識、有能力的朋友。
後來,在完成國内統一戰争後,在秦王府中,他又廣交高人韻士,為他出謀劃策與太子争鋒,最終取得了成功。
唐太宗最為後世稱道的就是:任人唯賢,聽政從谏如,不嫌貧寒,不計宿仇舊怨,最終使貞觀年間,朝廷人才濟濟,天下英雄盡為所用。
他以唯才是舉的原則重建了權力中心,他手下的文武有隋朝的舊将封德彜,有瓦崗軍的秦瓊,而著名的谏臣魏徽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
唐太宗深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鼓勵臣下犯顔直谏。
唐太宗曾經對魏徵說: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竟進矣!
正是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使得貞觀年間湧現出了一批具有治國才能的傑出人才。
太宗靠這批人才盡心竭力的輔佐,使唐王朝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他對侍臣說:我希望憑借直言鲠議,緻天下太平。
太宗對于臣下的谏書,相當重視。
魏徵和太宗的關系就是進谏和納谏的典範。
在太宗的倡導下,進谏蔚然成風。
唐太宗曾說,國事繁多,需要委以百官商量,設立宰相的目的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減輕負擔,減少因一人獨斷帶來的決策失誤。
此後,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納谏,是貞觀之治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唐太宗常說君主是舟,人民是水,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為了改善财政狀況和人民生活,他實行了輕徭薄賦、與民生策。
與此同時,面對的是一個經過戰亂洗劫的局面,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吸取曆史教訓,與民休息,勸課農桑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提倡儉樸。
親疏并舉、德才兼備的人才政策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總之,唐太宗在貞觀年間,非常注重民生,主張清明廉潔,重用治國人才,大唐朝終于出現了一個太平盛世,也就是“貞觀之治”。
一起探讨貞觀之治的曆史,歡迎關注我!
作者|龔柳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