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個好友問了我一個頗有意思的話題:為何現在跑到寺裡出家的人,越來越多了?
确實,近兩年來這種消息确實聽了不少,其中不乏北大、清華的高材生。無論他們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筆者認為這都是他們個人的決定,我們外人很難去說他是對是錯。而細細分析這一現象,我們會發現:内心的平靜,是現代很多人的追求。
樹欲靜而風不止,真正的甯靜從來都與耳邊是否有聲音無關,而是一種來自人心底的狀态。淡定中,自有一股從容的力量,能讓我們在浮躁中不至迷失。
對咱們普通人來說,要抛卻一切入寺修行并不現實,但時不時品上幾首禅詩,以尋找内心的甯靜,卻并不難。本期,小美就跟大家分享兩首頗有哲理的禅詩,一首寫寒夜釣魚和一首寫冬日賞月,皆道盡從容和淡定的人生之美,真正的甯靜都在人心裡。
一:釣魚詩
《船子和尚偈》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随。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此詩作者為唐代高僧船子和尚,他僧名德誠,曾師從弘道俨禅師。學禅30年後,他尋了一葉扁舟,行船于松江和朱泾之間,以渡人過河為業,因此才得了船子和尚之名。因為他是得道高僧,慕名而來的人不少,他皆以渡船為例,教人行善。
這首詩偈就是他渡船時寫的。這天晚上,水岸甯靜,他難得清閑下來,便拿着魚竿獨釣于江上。當然,高僧釣魚自不為魚,亦不為漁,而是為靜心。
前兩句一下筆,就已經是滿滿的禅意了。長長的絲綸垂入水面,激起層層波紋。這些波紋由圓心向四周開蕩開,讓水面出現了一波才動萬波随的奇景。要能看到這樣的景色,需要有3靜:水面平靜,四周環境靜,詩人心裡靜。釣境和禅境,在這波光中完美融合,一股禅心也就藏在了字裡行間。
後兩句,禅意更深一層。水寒自是無魚,這是無相;但同時,詩人也不是一無所獲,他載回了滿船明月,這是有相。到底是“有”還是“無”,講究的就是一個“悟”字,這就是更高層次的禅心。
縱觀這首詩,看似完全寫景,又似句句在講禅。我等普通人不一定能悟透其中精深的禅意,但在這優美的意境中,内心就能得到片刻的安甯。此詩被收錄在《全唐詩》後,受到了不少名家的追捧,可惜仿作中鮮少有達到如此水準的。
二:冬日賞月
《立冬日野外行吟》
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
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
此詩的作者名叫釋文珦,出生于公元1210年。他早年出家,修行後終年雲遊四方,寫下了不少山水詩作。
冬日裡在野外賞景,會是怎樣一幅光景呢?詩人按時空順序,給我們好好地描寫了一番:邊吟詩邊行走,美景就在眼前。天水相接,秋冬之氣也交融。古人認為彩虹是有生命的“怪物”,能飲盡天下水,所以每次它出現時,雨水便消盡了,因此虹在民間常被稱為飲虹。雨過虹現,雁歸了,人也該乘月而歸了。
詩人看似是從白天寫到月色朦胧,但事實上着力點及最精彩的部分都在最後兩句。“松門許夜敲”中的一個“許”字,用得頗為地道。“許”,是詩人與寺内僧人之約,還是他和松門及月色之約?亦或許,隻是他自己内心對此行的一個期許完成了。真正的禅意,其實是因人心境不同而體會不同的。每個人讀起來,都會有不同的見解。
縱觀這首詩,通篇講的就是一種變化中的從容。季節變了,景色也就變了,這是環境變化中的自然;天黑了,雁就回了,人也回了,這是人與動物随環境自然變化。
一切,都是這麼從容。而詩人心裡的那個“靜”字,也就藏在了這樣的變化裡。從容出發,從容行走,從容而歸,此乃詩人的真意。人生,是否也該如此?
兩位高僧,兩首頗有哲理的禅詩,一個是月下獨釣,一個是月下獨行,都如詩如畫,道盡了人生的從容淡定之美。小美一直覺得,在紛繁世界裡前行的我們,時不時能讀一讀像這種高水準的禅詩,一定是能讓您感受到不一樣的美。靜,從來都源自你我心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