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為什麼要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關于為什麼要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03:26:48

關于為什麼要節約糧食的重要性?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眼下正值秋收,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我國糧食産量連續七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實現了糧食生産的18連豐,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為什麼要節約糧食的重要性?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為什麼要節約糧食的重要性(為何仍要節約糧食)1

關于為什麼要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眼下正值秋收,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我國糧食産量連續七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實現了糧食生産的18連豐。

有句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但是慌不慌,增産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也很重要。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一份《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強化了對節糧減損的剛性制度約束。這份《糧食節約行動方案》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标,怎麼實現?在糧食連年豐收的大背景下,我們為什麼還要強調“節糧減損”?節糧減損,我們每一個人又可以做什麼?

到2025年 要實現哪些目标?

首先方案提出一個總的目标,到2025年,糧食全産業鍊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節糧減損制度體系、标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基本建立;常态長效治理機制基本健全。

在具體措施上,方案提出三個方面創新性措施,可以概括為:全鍊條、行動力和科技創新。

強化節糧減損創新 構建全鍊條減損體系

突出全鍊條。從生産源頭管控、儲運環節減損、加工利用水平提升到遏制餐飲浪費等方面作出系統安排,構建“産儲運加消”全鍊條減損體系。

突出行動力。《方案》明确節糧減損的目标,提出一系列更加紮實的硬舉措和新任務,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的方式促進節糧減損工作落實落細落地。

突出科技創新。《方案》從生産技術支撐、儲運減損關鍵技術提質升級、糧食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水平提升等方面部署了更加具體、更加細化的舉措。

糧食連豐 為何要強調“節糧減損”

我國糧食生産已經18連豐,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也已連續多年超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标準線。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糧食節約行動方案》?

首先一個現實是,我國的糧食損失和浪費情況還比較嚴重。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2020年的統計,我國每年僅在糧食存儲、運輸和加工等環節造成的損失就在700億斤以上,接近糧食大省吉林全年糧食産量。在食物利用環節,浪費現象也很嚴重,中科院公布的一項從2013年至201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餐飲食物浪費量每年在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當然這個數字在近幾年應該在縮小,因為我們反浪費的力度在不斷加大。

這些損耗、浪費是怎麼造成的?除了糧食損耗問題,我們的糧食安全還面臨哪些挑戰?戳視頻,看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帶來的解讀↓

節糧減損 如何再造“無形良田”?

糧食需求在剛性增長,但是資源環境卻在日益趨緊,糧食增面積、提産量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節糧減損就相當于再造“無形良田”。近年來,各地也都在探索用科技手段減少糧食生産全鍊條的損耗。今年9月,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山東濟南召開,在那,耕、播、管、收幾大環節的數十種先進設備,都展示了我國在科技節糧減損上的積極行動。

總台央視記者 鄭寶煜:我現在的位置是中儲糧濟南直屬庫,糧食倉儲保持在合理的低溫環境當中,小的糧囤倉容是3噸,它就解決了過去散戶儲糧難的問題。

山東金鐘科技集團總工程師 吳明哲:移動式環保糧食清理中心,主要作用是快速卸車、環保除塵、高效清理、對整個糧食在出入倉之間的工作效率有大提升,它的工作效率,現在是每小時可以處理120噸的糧食,整個環保的要求是達到每立方分米的空間内,它的揚塵不大于8毫克。

在田間管理過程中,依托智慧化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就能了解田間蟲情,及時采取措施。使用全自動化的無人駕駛機械,可以實現精量播種和精準收獲。采取這種方式,糧食減損率可達到5%左右。

山東省濟南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站長 喬慶勇:這個展示的是全無人的耕種管,以及高度自動化的生産環節,通過北鬥導航定位,可以精準定位到厘米級,實現全程無人操控的精準操作,通過這種精細操作,來實現進一步減損。

多地加強反浪費 反食品浪費正式入法

節糧減損,剛才看到在糧食生産環節已經在行動,現代化收獲機械、科學儲糧設施、高效加工設備等節糧技術都在逐步應用,那麼在消費環節,怎麼減損?我們知道近年來,各地各部門都在不斷加大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力度,今年,反對食品浪費也被正式寫入法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