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劉邦的死

劉邦的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4:50:57

和英布兩軍對壘之際,劉邦被亂箭射傷。

劉邦的死(劉邦之死)1

英布叛亂,重病纏身的他原本不想親自出征,打算派兒子劉盈代他去。無奈妻子呂雉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求他,對他說:那些将軍都是久經沙場的虎狼之将,兒子帶兵未必能服衆,為了妻子兒女,江山社稷,隻好還是強撐着病體,躺在車裡親自出征的好。

他在沙場上征戰十四年,為的就是打下并保住江山社稷,那麼多錐心的痛苦和艱辛勞頓都挺過來了,哪裡在乎這一次呢?

劉邦的死(劉邦之死)2

于是,他再一次強撐着病體出征了。

雖然有一幫骁勇善戰、忠心耿耿的侍衛保護者,亂箭還是射進了他的車裡。沒辦法,戰場就是戰場,箭镞是不長眼睛的。

這一箭對原本就已經沉疴纏身的他來說,簡直就是雪上加霜。他更加脆弱了。

雖然新傷加舊病,弄得他痛苦不堪,他還是不得不忍痛帶傷躺在戰車上颠簸着,跟着大部隊行軍。

01

此時的劉邦,已不再年輕。在華夏大地上征戰了十五年的他已經是一位六十二歲的老翁了。

如果不起兵反秦、和項羽争天下,此時的他也許已經過上了含饴弄孫的生活。泗水亭長微薄的薪俸雖然不能讓他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但是贍養家小,偶然喝點兒小酒還是夠的。勞作之餘,他可以和一班老翁一起坐在冬日的暖陽下,胡吹海聊,看着孩子們嬉鬧玩耍。

而現在,南征北戰的生活摧毀了他的身體。

去年他病得實在厲害,不得不卧床休息。他不過休息了十多天,朝中就亂了套,很多事務無法處理,各種猜測滿天飛。

他的妹夫、勇闖鴻門宴的樊哙不顧禁令,闖入他的卧室。樊哙看到他枕着侍者躺在床上,淚流滿面地說:開始的時候,陛下和我們這些人在豐邑、沛縣起事的時候,及至平定天下,您的身體是多麼地強壯啊!現在天下平定了,您又是多麼地疲憊啊!您重病纏身,大臣們都震恐不已;您不和我們商量國事,天天隻和一個宦官在一起!您不知道趙高的教訓嗎!

劉邦的死(劉邦之死)3

聽到樊哙一番話,劉邦爽朗地大笑着一躍而起,又恢複了往日豁達大度、不修邊幅、精力旺盛的樣子。

他從病床上爬起來沒幾天,就傳來了一個壞消息,淮南王英布謀反了。他稱帝不到七年,大大小小的謀反和行刺已經發生了六七次了。

連汝陰侯滕公都不明白,這些大将一個個怎麼這麼愛謀反呢?都已經封王封侯,衣食無憂,過幾年安定的日子不好嗎,何必非要打打殺殺的?難道非要做上皇帝才甘心嗎?

他問楚國令尹薛公:英布為什麼要謀反?

薛公說:朝廷去年殺彭越,前幾年殺韓信,這三個人功勞相當,如同一體。韓信和彭越死後,英布肯定懷疑下一個就要殺他了,所以他當然要謀反自保。不過,以英布的見識和性格,他成不了什麼大氣候,不用憂慮。劉邦聽到薛公的分析,很高興,封給了他一千戶。

雖然英布的反叛不足為慮,劉邦還是舊病複發了。重病纏身的劉邦想讓太子代他出征。

聽到這個消息,太子的門客——商山四皓東園公、绮裡季、夏黃公和角裡先生對建成侯呂釋之說:太子帶兵,有了功勞不會增加什麼,如果沒有功勞,災禍就來了。你為什麼不讓呂後勸說皇帝親自出征呢?

呂後覺得商山四皓說得有道理,便哭求劉邦,為了妻兒勉為其難,最好躺在戰車上親自出征吧。

劉邦聽後罵罵咧咧地說:我早就知道這小子不行,老子還是親自去吧!

02

劉邦罵了一輩子人。

郦食其拜見他的時候,他罵郦食其。蕭何追韓信回來,他罵蕭何。韓信的使者告訴他韓信想在齊地做假王,他罵韓信的使者。英布投奔他的時候,他罵英布。出征匈奴回長安,路過趙國,他罵他的女婿趙王張敖。

然而,罵歸罵,該給人家什麼他都給,該做什麼他也都會做。

罵完郦食其,他封郦食其為廣野君。罵完蕭何,該信任蕭何他還信任蕭何,甚至蕭何讓他祭祀齋戒拜韓信為大将,他也照做。罵完韓信,他封韓信做了真王。當年英布被罵完後,怒氣沖沖地想離開,回營後卻發現自己的住處、吃喝用度的規格和劉邦是一樣的,馬上氣就消了。張敖雖然被罵,他也知道他之所以被封王,是劉邦的恩典。

劉邦的死(劉邦之死)4

雖然他天天都在恣意地罵人,但是作為一個志在天下的人,他卻不能恣意地行為。

進入關中後,貪财好色的他多想住在秦二世的皇宮裡,在溫柔富貴鄉裡度過餘生啊,可是他不能這樣做。他隻能聽從樊哙和張良的建議,還軍霸上。當韓信的使者告訴他韓信想在齊地做假王時,和項羽兩軍對峙坐困愁城的他多想直接把韓信的使者怼回去啊,可是他不能這樣做,隻能違心封韓信做真王。

在廣武,他和項羽單挑,口齒伶俐的他把項羽罵得怒發沖冠,一箭射中了他的胸口。項羽号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士,又是盛怒之下,那一箭一定讓他傷得不輕。

胸口中箭的他卻抱着腳大叫:匪徒射中了我的腳趾!匪徒射中了我的腳趾!

他之所以這樣喊,是因為他不想讓士兵們知道主帥已經身負重傷,久經沙場的他深深地知道軍心不穩會給戰争帶來怎樣災難性的後果。為了穩定軍心,不讓楚軍趁機進攻,他還按照張良的建議,強撐着受重傷的身體,沒事人一樣地勞軍。

胸部受重傷後還強忍着起來勞軍到底有多疼痛,隻有他本人知道。戰争不允許他考慮自己的痛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咬緊牙關忍耐。

這些年,他忍耐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也許隻有罵人才能将常人難以想象的克制和忍耐帶給他的痛苦發洩出去吧。

這次也一樣,為了大漢的江山,為了妻兒的安危,罵完兒子後,他還是強撐着病體出征了。

屋漏偏逢連陰雨,重病纏身的他又挨了一箭。

呂雉給他找來了最好的醫生,醫生說他的病還可以治,可他卻再也不想治了。

03

作為萬民之主的皇帝,他知道千千萬萬的人怕他、有求于他,卻不知道誰真的愛他。

他的結發妻子呂雉愛他嗎?

在他身患重病之際,呂雉給他找來最好的醫生,這算是愛他嗎?可能算,也可能不算。他不十分确定。

十幾年的軍旅生涯,好色随意的他早已把年長色衰的呂雉抛諸腦後。他在外邊締結了不少露水姻緣,私生子不在少數。如今,他常常帶在身邊的是楚地女子戚姬。

隻是因為呂雉是結發妻子,跟自己一起過過苦日子,他不好把她怎樣罷了。呂雉對天天在外邊拈花惹草的他愛得有多深?他實在不能确定。再說,他也沒有權利這樣要求她。

呂雉之所以想救他一命,更大的可能隻是想讓他鎮住那些如狼似虎、手握重兵、勞苦功高的開國元勳,保住他們母子的榮華富貴。

劉邦的死(劉邦之死)5

戚姬愛他嗎?

他也不确定。戚姬天天在他面前哭哭啼啼,讓他把呂雉的兒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如意做太子。她的那些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出自對他的愛,還是出自對皇位所帶來的巨大的權力和榮華富貴的愛,他也不知道。

他的大臣,那些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愛他嗎?

他更加不能确定。

想當初,他擇良日,齋戒,升壇場拜韓信為大将,韓信最後不是和陳豨一起謀反了嗎?彭越、英布也裂土封王,不也謀反了嗎?

還有趙王張敖,是自己的長女婿。這麼親上加親的關系,趙國國相貫高竟然想刺殺自己。貫高一口咬定這事兒與張敖沒關系。妻子呂雉也說女婿張敖不至于造反。可是她一介女流知道什麼啊?如果張敖做了皇帝,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他會稀罕自己的女兒啊。

張敖到底和貫高的事有沒有關系,隻有天知道!

蕭何和樊哙,是他豐邑的老鄉,一起同甘共苦出生入死十幾年,應該是忠心耿耿的。

然而,他讨伐英布回來,蕭何竟然對他說:長安土地面積小,上林苑很多廢棄的空地,可以讓老百姓開墾種植糧食。

這不是在收買人心嗎?

想當年,自己之所以能拿下關中,打敗項羽,靠的不就是體恤百姓,收買人心嗎?那麼蕭何現在為什麼要收買人心?

還有樊哙,不但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還是皇後呂雉的妹妹呂媭的丈夫,自己的連襟,聽人說他也在咒自己早死。

04

不過,對于這一切,他也沒有什麼好抱怨的。除了最高權力,他也并沒有真正愛過誰。

四十七歲的時候,在送民工服役的路上,他逃走了,從此開始浪迹天涯。将妻子和一雙兒女還有年邁的父母丢下不管。

被項羽封為漢王的第二年,他想起了留在老家的妻子兒女和父母,回沛縣找他們。項羽也在派人找他的家小。

回到家中,他發現妻子呂雉和父親已經沒有了。在路上,他碰到了兒子和女兒,将兩個孩子接上車一起逃跑。路上他發現楚軍追得很急,幾次将兩個兒女推到車下。多虧太仆滕公保護,兩個孩子才勉強脫險。

他做漢王的第四年,和項羽在廣武對峙。楚軍糧食儲備不足,項羽很着急,就把劉邦的父親放在案闆上,讓他退兵。

他說:我和你聽命于懷王的時候,曾經是拜把子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父親,如果有幸分我一杯羹。

這番話顯得他很無恥,但當時他也隻能這麼說。即使他屈服于項羽的要挾,退了兵,項羽也未必就會放過他父親,更大的可能是父子被項羽一鍋端。他不退兵,至少還能保住自己。

一個連妻子兒女和老父親都舍得出去的人,就更不會愛兄弟了。

韓信、彭越和英布固然背叛了他,但這三位大将背叛他也并非無緣無故。

他稱帝後,将韓信封為楚王。有人告訴他韓信要謀反,他連查證都不查證,就聽陳平的主意僞遊雲夢,抓捕韓信。

劉邦的死(劉邦之死)6

彼時的他其實很矛盾。一方面,謀反這樣的事,隻有遵循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甯枉勿縱的原則他才能絕對保證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他也知道随便一個什麼人一句話就認定一位開國功臣會謀反太過草率。所以他赦免了韓信。

雖然他赦免了韓信,将他封為淮陰侯,但兩個人之間的信任沒有了。他對韓信的态度越來越差。韓信的心理也越來越脆弱,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最後覺得隻有造反才能保全自己,最終韓信還是約上陳豨一起造反了。韓信的背叛,可以說是他一手造成的。

平定陳豨的反叛後,蕭何和呂後一起将韓信騙入長樂宮,在長樂宮斬殺了他。劉邦聽說呂後和蕭何斬殺了韓信後,且喜且憐。他喜的是心頭大患已經除去,而且自己手上沒沾血,憐的是韓信戎馬倥偬,為自己攻城略地,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彭越的造反,就更加冤枉。他讨伐陳豨的時候,讓彭越出兵。彭越僅僅聲稱自己病了,無法出征。他便勃然大怒,派人責怪彭越。在那個年代,皇帝派人責怪一位大臣是非常嚴重的事。彭越的下屬扈辄勸他謀反,彭越沒有聽扈辄的。彭越的太仆犯罪逃離了梁國,告訴劉邦說彭越要和扈辄一起謀反。劉邦還是根本沒有查證,便讓使者偷襲彭越,将他帶到長安。

彭越的事同樣令他很矛盾。他把彭越流放到了蜀地。流放的路上,彭越遇到了呂後,他求呂後在劉邦面前說情,将自己流放到老家昌邑。呂後表面上答應了彭越,将彭越帶到長安後,她卻讓人告彭越謀反,最後勸說劉邦夷滅了彭越三族,将彭越的頭懸挂在洛陽示衆。

非但如此,他還把彭越的屍體做成肉醬,傳給諸侯。英布正是看到用彭越的屍體做成的肉醬,感到又惡心又恐怖,才決定謀反的。

從他起事之初就跟着他,兢兢業業為他做事的蕭何,也因為被他懷疑有反心而關入監獄。如果不是王衛尉勸解,恐怕早就身首異處了。

在鴻門宴上救過他、又是他連襟的樊哙,也隻是因為有人說了一句沒來由的話,差點被他派去的陳平和周勃誅殺。

被他擊敗烏江自刎的項羽,也曾是他的結拜兄弟。

他愛老百姓嗎?

也不見得,雖然在廣武對峙的時候,他斥責項羽在襄陽屠城,坑殺二十萬秦降卒,殘忍野蠻。實際上,号稱寬大長者的他也曾在颍川屠城。他責怪項羽殘忍野蠻,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他之所以沒有像項羽那樣大開殺戒,恐怕不僅僅因為他仁而愛人,還因為他懂得那樣做會讓自己衆叛親離,一敗塗地而已。

劉邦的死(劉邦之死)7

十幾年的軍旅生涯,充斥着刀光劍影和爾虞我詐。他之所以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隻是因為他更加殘酷、更加狡猾、更加冷靜。什麼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都不曾動搖他取得最後勝利、奪取最高權力的目标。

05

他終于成了坐擁天下、萬民臣服、風光無限的皇帝。然而,在這無限的風光後面,是無邊的孤獨和疲憊。

他天天被衆多的姬妾、兒女、大臣簇擁着,他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信任誰。曾經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很多都成了他的刀下鬼。他到底做得對不對,這些人究竟是罪有應得還是含冤九泉,他顧不上考慮。他隻知道,隻有消滅一切可能的威脅,他才能活下來。

他的手上沾的血越來越多,有仇敵的血,還有那些在一次次戰争中死去的百姓的血,還有他兄弟的血。

面對這些層層堆疊起來的血,午夜夢回,内心的愧疚和惶恐隻有自己知道。

如今,他已經是一個六十二歲的老翁,整日病恹恹的,卻還要躺在戰車裡出征,還要繼續這殘酷的殺人和被殺的遊戲。

對于這樣的遊戲,他感到厭倦了。他實在是太累了,真的需要休息了。

06

走之前,該安排的事情還得安排好。

讨伐完英布後,他順便回了一趟老家沛縣。畢竟,做了皇帝,還是要提攜提攜父老鄉親。

他邀請到了所有的親朋故舊,在沛宮大擺酒宴。酒酣耳熱之際,他口占一首歌詩,: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邊唱邊舞,一股莫名的悲傷湧上心頭,他老淚縱橫。

他對鄉親們說:遠行的遊子總是思念着故鄉。我雖然定居關中,百年之後,我的魂魄仍然喜歡在沛縣遨遊。我是從沛縣起兵,誅殺殘暴叛逆之徒,才得的天下。沛縣就做我的湯沐邑吧,世世代代免除百姓的賦稅和徭役。然後他又免除了豐邑百姓的賦稅和徭役,雖然雍齒當初曾率領子弟固守豐邑,頑強地抵抗他,但豐邑畢竟是他的出生地,再說事情也已經過去了那麼多年。

他一直覺得太子性格過于仁弱,很難擔當起定國安邦的大任。他覺得戚姬的兒子如意倒是和自己性格有幾分相似,更适合做皇帝。于是,他想趁自己還在人世,把太子換掉。但張良、周勃、叔孫通等朝中重臣堅決反對換太子,他隻好作罷。

他知道皇後呂雉性格剛強,心狠手辣,妒忌心強。而且呂家人丁興旺,勢力龐大。

劉邦的死(劉邦之死)8

他去世後,呂雉肯定會對戚姬和如意母子下手。隻有想到一個辦法保護好戚姬和如意,他才能放心地離去。他按照趙堯的建議,讓如意去屬國,派耿直不阿的周昌擔任趙國國相。

安排好如意,他又了卻了一樁心事。

人生總算可以告一段落了。

剛強了一輩子的他并不想示弱。他像往日一樣高聲謾罵道:我一介布衣,能提三尺劍平定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人命天定,就算扁鵲來了又有什麼用?

罵了一頓後,他賞給了醫生五十斤黃金,打發他走了。

然後,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死亡的降臨。

六神無主的呂後問他:如果蕭何去世了,誰還可以做丞相。

他說:曹參可以。

呂後又問:曹參之後呢?

他說:王陵可以。但王陵那個人太耿直,陳平可以協助他。陳平很聰明,但他很難獨當大任,可以讓周勃做太尉協助他。

呂後問:在後面呢?

他說:再後面的,就不是你應該知道的了。

四月甲辰,戎馬半生的劉邦終于合上雙眼,撒手人寰,告别了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再也不用操心誰忠心誰背叛,怎樣打敗别人保存自己這些紅塵俗事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