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似乎過熱……但是我認為,這隻是因為我們正在過一個幹燥酷熱的地區……姑且把答案視為“無”吧……一直到它真正的問題顯現出來,我們才知道是更好還是更糟……
是與否……彼與此……一與零,在這種基本的二元劃分基礎上,我們建立了整個人類知識。電腦内存是個很好的例子,其中所有的信息都是以二進制的形式保存的,它裡面隻有一和零。
通常我們無法看到,除了是與否以外還有第三種可能性,因為這不合乎思考習慣。這第三種可能性能拓展我們的視野,引領我們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我找不到一個特定的形容詞,所以想借用“無”這個字。
“無”不是表示一無所有,“無”隻是說沒有等級,不是“一”,也不是“零”,不是“是”,也不是“否”。它表示在回答一個問題的時候,超越了是與否的等級,因而它所強調的就是不去問問題。
如果答案不适合這個問題,就是“無”的現象。意思就是,無論回答是或否,都是不正确的,因為答案超越了是或否的問題。
在人類每天用科學所探究的自然界中,“無”的存在是非常明顯的。但正如其他事情一樣,我們的頭腦被訓練用傳統的方式觀察世界,所以對它視而不見。比如說,我們一再被灌輸,電腦電路中隻有兩種狀态:一種電平表示一,一種電平表示零。這真是可笑。
任何一位電腦工程師都知道有另外一種運算方式,當把電源關掉的時候,你的一和零在哪裡呢?這時,電路系統會呈現“無”的狀态。它既非一也非零,而是一種用一和零無法解釋的狀态。在許多場合,用電壓表可以讀到“接地波動”信号。工程師從中讀出的根本不是電腦電路的信号,而是電表自身的波動。斷電後的狀态來自一個比一和零一統天下的信息空間更廣闊的信息空間。這時,問是一還是零已沒有意義。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狀态,也是無法用一和零解釋的。
習慣于二元思想的人會認為,自然界中“無”的狀态是一種特定場景下的“花招”,或者認為其不重要。但是在所有科學研究中都會遇到這種現象。而自然不會耍花招,自然的答案也從不會不重要。所以把自然給出的“無”的答案掩蓋起來,是不誠實的行為,也是一種巨大的錯誤。能夠認識和重新評估這種答案,才能夠幫助理論更接近實驗的結果。科學家對實驗室中的這種情況非常熟悉,當他的實驗被設計用來得到一個一或零的回答時,結果卻是“無”。這種時候他們會認為實驗設計不良,責備自己是個傻瓜。而最好的情況是把這個評委會給出“無”的“無用”實驗視為前車之鑒,避免以後再犯同樣的設計錯誤。
把給出“無”的實驗視為“無用”是不公允的。“無”是一個重要的回答。它告訴科學家,他的提問容不下大自然的回答,他必須擴大其提問所預設的答案空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答!通過這個答案,他對大自然的了解會大大進步,這是實驗最基本的目的。我們可以斷言,“無”對于科學的推動,比“是”或“否”有力得多。“是”與“否”隻是肯定或者否定某一種假設,而“無”告訴你,答案超越了你的假設,所以它能夠刺激科學前進。其實這并沒有任何深奧之處,隻是我們的文化塑造了我們的判斷,使我們對這種實驗結果的評價不高而已。
在維修摩托車時,你提出的許多問題,往往都會得到“無”的答案,因而你可能會喪失信心。其實大可不必。如果你的實驗結果沒有回答你的問題,那麼它意味着兩種可能:要麼你的實驗過程有問題,要麼你對問題的理解需要擴展到更大層面。所以,你需要檢查你的實驗并且重新審視你的問題。
絕不要對“無”的答案棄之不顧,它和“是”與“否”的答案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它能夠讓你成長!
(摘自《禅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書)張國辰 王培沛 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