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東
岡子,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
茶葉專著——《茶經》聞名于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
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于寫詩,但其詩作
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
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并擅長品茗。唐.上元初年(公元760年),
陸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著作《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茶 經
唐·陸羽撰
●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
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栀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
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并]榈,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
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
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
,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雲:[木
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
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
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
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采掇,性凝滞,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
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
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
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參為累,則茶
累盡矣。
●二之具
[上竹下赢]:一曰籃,一曰籠,一曰[上竹下呂]。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鬥、二鬥、三
鬥者,茶人負以采茶也。[原注:[上竹下赢],音盈,《漢書》所謂“黃金滿[上竹下赢],
不如一經。”顔師古雲:“[上竹下赢],竹器也,容四升耳。”]
竈:無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
釜涸,注于甑中,[原注:甑,不帶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亞者制之,[原注:亞字當作桠,
木桠枝也。]散所蒸芽筍并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為佳。
規:一曰模,一曰[木卷]。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衤詹]: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衤詹]置承上,又以規置 [衤詹]上,以造
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赢子,一曰[上艹下旁][上艹下良],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
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
[上啟攵下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于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
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東
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
十斤為中穿,四五十斤為小穿。穿,舊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
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
中置一器,貯糖煨火,令火[火日皿][火日皿]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原注:育
者,以其藏養為名。]
●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
抽,淩露采焉。茶之芽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
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
茶之幹矣。
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原注:京錐文也。][上封下牛]牛臆者,廉[衤詹]然;[原注:[上封下牛],音朋,野牛也。]浮雲出山者,輪[囗禾]然;輕飙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幹堅實,艱于蒸搗,故其形[上竹下麗][上竹下徙]然;有如霜荷者,莖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經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鑒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決。 |
●四之器
風爐(灰承)[上竹下呂] 炭撾火[上竹下夾][钅複]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
囊瓢竹[上竹下夾] 鹾簋揭碗熟盂畚劄滌方滓方巾具列都籃
風爐[灰承]
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緻其污墁。凡三
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雲:“坎上巽下離于中”;一足雲:“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
雲:“聖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飙漏燼之所。上并古文
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
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滞(土旁)[土臬],于其内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
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
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
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
灰承,作三足鐵[木半]擡之。
[上竹下呂]: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上竹下呂]形織之。
六出圓眼。其底蓋若莉箧口①,铄之 。
炭撾: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上豐中。執細頭,系一小[钅展],以飾撾也。若今
之河隴軍人木吾也。或作[木追],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上竹下夾]: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薹句[钅巢]之屬。
以鐵或熟銅制之。
[钅複](音輔,或作釜,或作[鬲甫]):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
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内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滌;沙澀于外,吸其
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
沸中,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
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于侈麗。稚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
恒,而卒歸于鐵也。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钅複]也。
夾:以小青竹為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
津潤于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緻。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洩其香也。
碾:以桔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之。内圓而外方。内圓,備于運行也;外方,
制其傾危也。内容堕而外無餘木。堕,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
堕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未,以鳥羽制之。
羅、合:羅末,以合貯之,以則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
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才,口徑四寸。
則:以海貝、蝸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凡
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故雲則也。
水方:以稠(木旁)木(原注,音胄,木名也。〕槐、楸、梓等合之,其裡井外縫漆之。
受一鬥。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濕無有苔穢、腥澀之意;以熟銅、苔
穢;鐵,腥澀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
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縫之,細翠钿以綴之,又作油綠囊以貯之。圓徑五寸,
柄一寸五分。
瓢:一曰犧、杓,剖瓠為之,或刊木為之。晉舍人杜毓《舛(艹頭)賦》雲:“酌之以瓠”。
瓠,瓢也,口闊,胚薄,柄短。永嘉中,餘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雲:“吾,
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犧之餘,乞相遺也。”犧,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為之。
竹[上竹下夾]: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鹾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缶。貯鹽花也。其揭,竹制,長四寸一
分,闊九分。揭,策也。
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砂。受二升。
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丘州上,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
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
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琉《[艹舛]賦》
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瓯”。瓯,越州也,瓯越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
升以下。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
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或用[上竹下呂]。其紙[巾巴]以剡紙夾縫令方,
亦十之也。
劄:緝[木并]榈皮,以茱萸莫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
滌方:以貯洗滌之餘。水方,受八升。
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處五升。
巾:以拖(纟旁)布為之。長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潔諸器。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黃黑可扃而漆者。長
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
都籃:以悉設諸器而名之,以竹蔑,内作三角方眼,外以雙蔑闊者經之,以單蔑纖
者縛之,遞壓雙經,作方眼,使玲成。高一尺五寸,底闊一尺,高二寸,長二尺四
寸,闊二尺。
●五之煮
凡炙茶,慎勿于風燼間炙,[火票]焰如鑽,使涼炎不均。特以逼火,屢其翻正,
候炮出培[土婁]狀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幹者,
以氣熟止;日幹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罷熱搗,葉爛而芽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
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穰骨也。炙之,則其節若
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原注:
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原注:謂桑、槐、桐、枥之類也。]其炭曾經燔炙為膻
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原注:膏木,謂柏、松、桧也。敗器,謂朽廢器
也。]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原注:《[上艹下舛]賦》所謂“水則岷方
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
令人有頸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蓄毒于其間,
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原注:啜,嘗
也,市稅反,又市悅反。]無乃[鹵舀][鹵監]而鐘其一味乎,[原注:[鹵舀],古暫反。
[鹵監],吐濫反。無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
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凡酌至諸碗,令沫饽均。[原注:字書并《本草》:“沫、饽,均茗沫也。”饽蒲
笏反。]沫饽,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輕細者曰花,花,如棗花漂
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
者,若綠錢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
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上艹下舛]賦》所謂“煥如積雪,烨若春[莆方攵]",有之。
第一煮沸水,棄其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隽永,[原注:徐縣、全縣二反。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長也。史長曰隽永,《漢書》蒯通著《隽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原注:碗數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随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缃也,其馨[上必下土右欠] 也,[原注:香至美曰[上必下土右欠]。[上必下土右欠] ,音備。]其味甘,[木賈] 也;不甘而苦,[上艹下舛] 也;啜苦咽甘,茶也。 |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口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
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吳有
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
兩都并荊俞[原注:俞,當作渝。巴渝也]間,以為比屋之飲。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貯于瓶缶之中,
以湯沃焉,謂之[病字頭下奄]茶。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
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于戲!天育有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
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譯者注:此處有脫文]茶有九難:
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
飛湍壅潦,非水也。非炙也。碧粉缥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
非飲也。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座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
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補所阙人。
●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農氏。
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
漢:仙人丹丘之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楊執戟雄。
吳:歸命侯,韋太傅弘嗣。
晉:惠帝,劉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傅司隸鹹,江洗
馬統,孫參軍楚,左記室太沖,陸吳興納,納兄子會稽内史[亻叔],謝冠軍安石,
郭弘農璞,桓揚州溫,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釋法瑤,沛國夏侯恺,餘姚虞洪,
北地傅巽,丹陽弘君舉,樂安任育長,宣城秦精,敦煌單道開,剡縣陳務妻,廣
陵老姥,河内山謙之。
後魏:琅邪王肅。
宋:宋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鮑昭妹令晖,八公山沙門譚濟。
齊:世祖武帝。
梁:劉廷尉,陶先生弘景。
皇朝:徐英公[責力]。
《神農食經》:“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周公《爾雅》:“[木賈],苦荼”。
《廣雅》雲:“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
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上艹下毛]之。其飲醒酒,
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司馬 相如《凡将篇》:“鳥喙,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檗,蒌苓,X草,
芍藥,X桂,漏蘆,蜚廉,萑菌,[上艹下舛]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
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飨宴,坐席無不悉以七勝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
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上艹下舛]以代酒。”
《晉中興書》: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将軍謝安嘗欲詣納,[原注:《晉書》以
納為吏部尚書。]納兄子[亻叔]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馔。安既至,
所設唯茶果而已。[亻叔]遂陳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亻叔]四十,雲:‘汝既
不能光益叔,奈何穢吾素業?’”
《晉書》:“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奠[木半]茶果而已。”
《搜神記》:“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見鬼神,見恺來收馬,并病其妻。
著平上帻、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
劉琨“與兄子南兖州史演書”雲:“前得安州幹姜一斤,桂一斤,黃岑一斤,皆所須
也。吾體中潰[原注:潰,當作愦。]悶,常仰真茶,汝可緻之。”
傅鹹《司隸教》曰:“聞南方有蜀妪作茶粥賣,為廉事打破其器具,後又賣餅于
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妪何哉?”
《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
‘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瓯
犧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纨素,口齒自清曆。有姊字
蕙芳,眉目燦如畫。馳骛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适。心為
荼[上艹下舛]劇,吹噓對鼎[钅曆]。”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雲:“借問揚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
拟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鈎。鼎食随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桔,臨
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吳馔逾蟹[蟲胥]。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
樂,茲土聊可娛。”
傅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栗,恒陽黃梨,巫山朱桔,南中荼子,
西極石蜜。”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
李、楊梅、五味、橄榄、懸鈎、葵羹各一杯。”
孫楚《歌》:“茱萸出芳樹颠,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姜
桂茶[上艹下舛]出巴蜀,椒桔木蘭出高。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華佗《食論》:“苦荼久食益意思。”
●八之出
山南:以峽州上,[原注:峽州生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山谷。]襄州、荊州次,
[原注:襄州生南漳縣山谷,荊州生江陵縣山谷。]衡州下,[原注:生衡山、茶陵二
縣山谷。]金州、梁州又下 [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
二縣山谷。]
淮南:以光州上,[原注:生光山縣黃頭港者,與峽州同。]義陽郡、舒州次,
[原注:生義陽縣鐘山者,與襄州同。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與荊州同。]壽州下,
[原注:生盛唐縣霍山者,與衡州同。]蕲州、黃州又下。[原注:蕲州生黃梅縣山谷,
黃州生麻城縣山谷,并與金州、梁州同也。]
浙西:以湖州上,[原注:湖州生長城縣顧渚山谷,與峽州、光州同;若生山
桑、儒師二寺、白茅山懸腳嶺,與襄州、荊州、義陽郡同;生鳳亭山伏翼閣、飛
雲曲水二寺、啄木嶺,與壽州同。生安吉、武康二縣山谷,與金州、梁州同。]常
州次,[原注:常州義興縣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與荊州、義陽君同;生圈嶺善權
寺、石亭山,與舒州同。]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原注:宣州生宣城縣雅山,
與蕲州同;太平縣生上睦、臨睦,與黃州同;杭州臨安、于潛二縣生天目山,與舒
州同。錢塘生天竺、靈隐二寺;睦州生桐廬縣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與衡州同。]
潤州、蘇州又下。[原注:潤州江甯縣生傲山,蘇州長洲生洞庭山,與金州、蕲州、
梁州同。]
劍南:以彭州上,[原注:生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堋口,與襄州同。]綿州、
蜀州次,[原注:綿州龍安縣生松嶺關,與荊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縣西山者,
并佳;有過松嶺者,不堪采。蜀州青城縣生八丈人山,與綿州同。青城縣有散茶、
末茶。]邛州次,雅州、泸州下,[原注: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與金州
同也。]眉州、漢州又下。[原注:眉州丹棱縣生鐵山者,漢州綿竹縣生竹山者,與
潤州同。]
浙東:以越州上,[原注:餘姚縣生瀑布泉嶺曰仙茗,大者殊異,小者與襄州
同。]明州、婺州次,[原注:明州[貿阝]縣生榆莢村,婺州東陽縣東白山,與荊州
同。]台州下,[原注:台州始豐縣生赤城者,與歙州同。]
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
江西:生鄂州、袁州、吉州。
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原注:福州生閩方山山陰。]
其思、播、費、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
其味極佳。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于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複以火幹
之,則[上啟夂下木]、撲、焙、貫、棚、穿、育等七事皆廢。
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钅曆]之屬,則風爐、灰
承、炭撾、火[上竹下夾]、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
若五人以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上艹下三個田字]跻岩,引[纟亘]入
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盒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上竹下夾] 、
劄、熟盂、鹾簋悉以一[上竹下呂]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
四器阙一,則茶廢矣。
●十之圖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
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于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