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為褒揚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将編号為28188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中國航天60餘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勳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
那麼
作為一名合格的“追星一族”
你知道
小行星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天體?
它們的編号和命名又遵循什麼樣的規則呢?
先來認識一下小行星
“小行星”和“行星”,名字隻有一字之差,但兩者有着本質的不同。行星的質量大,能夠憑引力讓自己的外形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簡單來說就是形狀幾乎是完美的球體,同時還能獨占一條軌道。而小行星則有着不規則的外形,每一顆小行星,都與許多小夥伴一起共享一條軌道。
在天文學上,使用“小行星”這個名字來指代的,是分布在内太陽系(以木星軌道為界)、圍繞太陽運行的太陽系小天體。
絕大多數的小行星分布在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上。在小行星帶内側,有離地球很近的近地小行星;在小行星帶外側,有位于木星軌道上、占據木星“鞍前”和“馬後”位置的特洛伊小行星。這些小天體是太陽系早期演化的孑遺,其中的許多,比地球上的絕大多數岩石都要古老。
小行星在内太陽系的分布,圖源NASA
小行星是真的“小”
小行星的最大特點,是“小”。整個小行星帶所有小天體的總質量,隻有月球質量的3%,而且這3%裡還有将近一半被小行星帶裡最大的“四巨頭”,也就是谷神星、竈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所分享,其他的上百萬顆小行星加起來才與這四巨頭相當。考慮到小行星帶的寬度将近1.5個天文單位,也就是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要寬,這樣小的質量分布在這樣廣闊的空間裡,讓小行星帶實際上空蕩蕩的,小行星彼此之間的距離,遠遠大于它們自身的大小。
下面這張圖,就是竈神星、谷神星和月球的大小比較:
而竈神星與其他小行星相比較的時候,畫風是這樣的:
圖源NASA/JPL-Caltech/JAXA/ESA
小行星命名的由來
小行星帶裡最大的一顆,順理成章也是最先被發現的一顆,是占據了整個小行星帶30%質量的谷神星。它是在19世紀的第一天,也就是1801年的1月1日,由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的。按照發現順序,它成為了1号小行星,雖然現在已經被劃入矮行星的行列,但仍然保留了這個編号。
小行星的名字是由發現者命名,皮亞齊用羅馬神話裡的豐收女神,為它起名“谷神星”(Ceres)。接下來幾年2号智神星、3号婚神星、4号竈神星相繼被發現,然後相隔了幾十年,直到1845年才又發現了5号義神星。在15号司法星被發現之後,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些小天體在太陽系裡組成了一道環帶。從此,更多的小行星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
在前幾十顆小行星發現的時候,人們還耐心按照神話給每一顆小行星設計代表符号,比如谷神星是豐收女神的鐮刀,智神星是雅典娜的長矛,虹神星是一道彩虹加一顆星星,花神星就畫朵玫瑰花。
但是随着更多的小行星發現,終于有人意識到:這樣不行。
照這樣下去,得發明一整套象形文字才夠使啊!
所以現在,隻有20多顆小行星有自己的符号,而且也已經沒人再用了。
其實,不光是符号不夠用,就連神話裡的角色很快也不夠用了。
第一個被用在小行星上的凡人名字是45号Eugenia,以拿破侖三世的皇後命名。早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小行星的名字一定要是個女性化的名字。德國博物學家亞曆山大·馮·洪堡是第一個被用來命名小行星的男性,但54号小行星依然被寫成了女性化的“54 亞曆珊德拉”。這個“潛規則”直到好幾百号小行星之後才被打破。
如何命名一顆小行星
如今,當一顆小行星被發現後,首先會根據上報時間獲得一個臨時編号,由年份數字、代表月份的字母和在所在的時間段中的排序組成。比如吳偉仁星,它獲得的臨時編号是2010 GK126,代表它是在2010年的4月上半月上報的第3150顆小行星。然後,當這顆小行星的軌道得到确定,确認它不是一次誤報,就會得到一個永久編号,比如吳偉仁星的永久編号是281880。這時,發現者可以向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提交命名材料,審核通過之後在《小行星通報》中頒布。
發現者給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起名需要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命名不能太長,不能超過16個英文字符;
提出的命名最好是一個單詞;
命名不能帶有攻擊性;
不能和已有的小行星名字或衛星名字太接近;
涉及政治和軍事的事件或者人物,必須在事件過去100年後或者人物去世100年後,才能用于小行星的命名;
此外,不能涉及明顯的商業性命名。
太空中閃耀的中國航天群星
随着望遠鏡巡天技術的不斷發展,每個月都有大量小行星被發現,給小行星命名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發現的速度。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網站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共發現了99萬多顆小行星,而其中隻有大約3%獲得了正式命名,絕大多數的小行星,還在等候着它們的發現者行使命名的權利。
小行星的名字包羅萬象,有科學家、機構、曆史事件、文學家、音樂家、舞蹈家、曆史名人、神話園林和名山峻嶺、動物植物、樹木花卉等等。在吳偉仁院士之前,我們還有很多航天大佬的名字被命名小行星,包括錢學森星、孫家棟星、栾恩傑星、歐陽自遠星、葉培建星、南仁東星等等,他們的名字都被永久寫入了浩渺的星空。
今天,每一個關注中國航天、熱愛中國航天的小夥伴,再次化身“追星一族”,感受到了追“星”的快樂。我們追的不是娛樂圈的明星,而是中國的航天人、太空中的“吳偉仁”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