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 】
1.逆入平出
趙孟頫 說:“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而宜。”我贊成這個觀點。那麼用筆的基本方法是什麼呢?郭沫若用八個字來概括:“逆入平出,遲送澀進。”也就是說,起筆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收筆時有一個回收的動作。像打拳一樣,要想使拳頭有力量,首先要把拳收回然後再打出去;打出去,再收回來。行筆時,不要一掃而過,要注意筆和紙之間的摩擦。所謂“入木三分”、“以錐畫沙”就是這個道理。
2.方圓兼備
一般情況下,方筆給人的感覺是有力、險峻,圓筆給人的感覺是流動、柔和。毛筆是軟的,寫出圓筆相對容易,但要适當強調方筆作品才有骨力,特别要注意筆鋒在提按中的折轉。
3.提按
提按是運筆過程中的主要形式,也是表現書法節奏和虛實的主要方法,要注意觀察提按變化,并掌握好提按的程度。
【字法 】
1.繁體字
書法講究變化。與寫簡體字相比,繁體字中從最少筆畫的字到最多筆畫的字,變化的空間很大。加之繁體字比簡化字相對含蓄,更有藝術性,因而從審美上講,行書還是寫繁體字為好。
2.筆順
筆順就是一個字從起筆到收筆的順序。為了尋求變化,同一個字可以有不同的寫法,也可以用不同的筆順書寫,這一點我們在臨習時要加以注意。
3.内緊外松,上緊下松
結字的基本方法。中間部分相對緊湊,外部适當放松。字的上半部分相對緊湊,下半部分适當放松,這樣寫出來的字比較有神采。
4.多種結構形式的把握
以偏旁部首為基本構件,字有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包圍、半包圍等結構形式之分。寫上下結構的字,要注意上緊下松;寫左右結構的字,注意不要兩邊一樣寬,以一邊為主;寫上中下結構的字,要注意把各部分壓扁,不宜把字寫得太長;寫左中右結構的字要把各部分寫窄,不宜把字寫得太寬;寫包圍結構的字,注意不要寫得太大;寫半包圍結構的字,注意帽子要适當……
5.映帶
行書的映帶是區别于楷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映帶主要通過筆畫與筆畫之間連續運筆、略微提筆和似提非提來完成。行書因為有映帶而顯得靈活,但也會因為映帶過多而落入俗格。
6.攲側
攲側是行書結字常用的方法。攲側是為了産生運動感而有意使筆畫間、部首間、字與字之間有傾斜感的一種方法。在結字時攲側有多種态勢,根據字的結構形式變化而不同。主要應掌握在攲側中尋求平衡。
【章法】
章法就是一件書法作品的布局。布局要注意把握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一個字是章法的一個部分,字與字之間的關系是章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關鍵要注意呼應、顧盼、流動。
1.謀篇
書法創作和寫作一樣,首先要謀篇。準備書寫的内容确定之後,要計劃好幅式、寫幾行、每行大約多少字、如何落款、如何钤印等,做到胸有成竹,大件作品或較為生疏的内容也可以先寫一個草稿。
2.布白
所謂布白實際上就是安排作品的空間,換句話說就是正确地把握疏密關系。古人有“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之說,是指結字的疏密。章法是和書寫風格相一緻的。追求雄偉風格的一般布白密集,追求典雅風格的一般布白蕭散,追求剛柔兼濟風格的布白适中。總之要密而不亂,疏而不散。一般來講,行書的布白以行距大于字距為好。字的大小安排是布白的一個方面,字的大小要有變化,但是變化要自然,大小要适度。
3.題款
題款分窮款和長款。窮款題的字較少,最少的隻落年号和書者姓名,适合于書寫正文後餘白較少的章法;長款題的字較多,多到幾十個字、上百字甚至更多。除年号和書者姓名外,還可以寫天氣、心情、感賦、齋号等,适合于書寫正文後餘白較多的章法。
窮款多為單行款,長款多為雙行款或多行款。字通常比内文字小一半,還可以更小。
如果正文書寫完之後,最後一行隻有一兩個字,可以将部分款中的内容寫得和正文一樣大,将布白安排好。
【墨法 】
1.加水
寫行書要注意墨裡的水分含量。現在常用的“中華墨汁”和“一得閣”墨汁都要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水,天氣幹燥時還要不斷往裡加水,這樣寫起來才流暢。
2.幹濕
蘸一次墨連續寫十幾個字,自然就産生飛白,既幹又虛。然後再蘸一次墨書寫,自然就産生了幹濕變化,産生了節奏感。但不要蘸墨太勤,否則節奏感差,氣息就不順暢了。
【器法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支得心應手的毛筆,可以寫出很多稱心如意的作品。因此要充分重視選擇毛筆的重要性。選毛筆主要是選筆鋒的長短和軟硬,筆毫是羊毫、狼毫或是兼毫。什麼樣的筆适合自己使用,可以多選幾種試一下。
【生機 】
行書寫得好,神采躍然紙上,每個字都如同有生命,運動着、呼應着。書法作品的生命力體現在力度感、運動感、節奏感、虛實、顧盼等多個方面。隻要潛心臨帖,勤于創作,博覽群書,就一定能寫出一手好行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