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說過,666年(乾封元年)的正月初一,在經過了長達兩年的精心準備之後,唐高宗李治率領武則天以及滿朝文武到泰山舉行了盛大的封禅活動。這次封禅不但接續了漢光武帝劉秀之後中斷了六百多年的國家祭祀大典,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夙願,彰顯了國家實力。更重要的是,作為皇後的武則天成為祭祀活動的第二号人物,帶領六官内外命婦,主持了祭地活動,這既是封禅活動的一個創舉,又進一步提高了武則天的政治地位。
如果說666年的那次封禅活動,在朝廷内外還有一些争議的話,那麼,武則天在經過了六年的臨朝稱制,逐步争取到了實際上的控制權力和完全的決策權力之後,她690年9月9日登上皇帝位置,已經完全掌控了朝政。
這時候,她再做出封禅的決定也就順理成章了。事實上,武則天剛剛當上皇帝,就開始籌備封禅活動。她的目的既要向天下傳遞自己實現了天地的意志(君權神授),又要給天下看看武周盛世的氣勢。在她當皇帝的四個月後,也就是691(天授二年)正月,以地官尚書武思文為首的二千八百人提交了一份封禅中嶽的請求書,從而拉開了武則天封禅活動的序曲。
這次封禅活動經過了長達六年的籌備,到了696年(萬歲通天元年) 臘月,已經七十三歲高齡的武則天帶領各路大臣,到嵩山舉行了封禅大典。在這年的新年到來之前,武則天回到了都城洛陽。
而武則天當上皇帝後的這次封禅活動為什麼不去泰山而是就近選在了嵩山?
首先,嵩山是一座名氣很大的山嶽,是軒轅黃帝經常遊曆的地方,秦始皇以後的不少皇帝也來過這裡,據說到了嵩山可以“與神會”。既然自己受天地之神委托來治理天下,嵩山自然不能怠慢。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中嶽,嵩高也”。《括地志》也曾經記載:“嵩山,亦名曰太室,亦名曰外方也。在洛州陽城縣西北二十三裡。”在這個問題上,司馬遷說得很是具體,“昔三代(夏、商、東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他将嵩山列為崤山以東五大名山之首。他給出這五大名山的順序是:嵩山、恒山、泰山、會稽、湘山。在司馬遷的筆下,人文始祖黃帝常遊嵩山,“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對于嵩山的曆史地位,曆朝有過論述。到了唐代,把祭祀五嶽作為國家禮儀,曾經規定,“其五嶽(東嶽泰山、南嶽徐山、中嶽嵩高、西嶽華山、北嶽常山)、四鎮,歲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
武則天對嵩山的情有獨鐘,也是她提出并在嵩山封禅的重要原因。武則天曾經陪同高宗李治考察過嵩山一帶。這裡留下了她的足迹,留下了她内心的忐忑、焦慮、思考和期待。我們看看她當年寫下的《從駕幸少林寺》詩:
陪銮遊禁苑,侍賞出蘭闱。
雲偃攢峰蓋,霞低插浪旂。
日宮疏澗戶,月殿啟岩扉。
金輪轉金地,香閣曳香衣。
铎吟輕吹發,幡搖薄霧霏。
昔遇焚芝火,山紅連野飛。
花台無半影,蓮塔有全輝。
實賴能仁力,攸資善世威。
慈緣興福緒,于此罄歸依。
風枝不可靜,泣血竟何追。
作為皇後,可以說武則天在高宗李治時代獲得了曆史上任何一位皇後所沒有過的地位,這一切都是李治對她信任的結果,都是她不斷進取的結果。在東都洛陽,武則天能獲得長安城裡所沒有的輕松愉悅,她和李治之間的帝後關系更為默契和諧,更像一對神貌融合的伴侶。
我們說,武則天不僅僅是一個遇到陽光就燦爛的人物,她更是一個遇到雨露就就結果的人物。
唐代禮儀雖然有了,但是作為國家最高規格的封禅活動,曆代封禅卻沒有在嵩山舉行過。武則天敢為人先,她給高宗李治提出了在嵩山封禅的設想。
676(儀鳳二年)二月,武則天勸高宗李治封禅中嶽嵩山。這個想法提出後,李治立即下令當年冬天在嵩山舉行封禅活動。這個決定做出沒有幾天(三月),吐蕃在邊塞侵犯惹事,李治停止了封禅這件事。時間過去了三年,到了679年(調露元年),李治又下達命令“今冬封中嶽”,沒多久,又因為突厥違背命令瞎折騰,不得不停止了嵩山封禅這件事。
在666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泰山封禅之後,武則天一直建議再搞一次嵩山封禅活動。前面有過兩次罷封,到了682年(永淳元年),李治下定決心搞一次更大規模的封禅活動,這次,他決定“通封五嶽”。好家夥,這樣盛大的活動,當然離不開武則天的強力支持。
高宗提出這個設想後馬上行動,在嵩山之南設置崇陽縣,當年七月,建造奉天宮。在683年正月,高宗帶領武則天駕幸奉天宮後,下令十一月在嵩山封禅。并安排李行偉、賈大隐、韋叔夏、裴守貞、輔抱素等人制定詳細地實施方案,并要求設立封祀壇、登封壇、禅祭壇,并親自确定了具體日程(十二日登封,十三日禅祭,十四日朝覲等)和皇帝登封時的辇輿、衣服等。
然而,讓高宗李治始料不及的是,他的身體出現了大問題,眼看着離封禅日期越來越近,他卻走到了人生的最後。十二月,李治沒有完成他确定的封禅大典,離開了人世。
從高宗李治決定在嵩山封禅這件事情上,我們完全可以看到,他非常信任武則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