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戰鼓曆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已具雛形,至明代已盛行于漢族民間的民俗活動。石家莊正定縣是曆史上的“常山”所在地,故稱其為“常山戰鼓”。那麼,石家莊文化中的常山戰鼓是怎麼來的呢?接着往下看吧。
常山戰鼓發源地河北省正定縣原名真定,系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民間藝術之鄉。自晉至清末以來一直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古代冀中冀南一帶的經濟文化中心。
戰鼓是正定民間表演藝術的優秀代表,源遠流長,久負盛名,起始于戰國,興盛于明代,因正定在曆史上為常山郡(三國名将趙子龍故裡),故而得“常山戰鼓”之名。
常山戰鼓與山西威風鑼鼓、蘭州太平鼓、開封盤鼓并稱“中國四大名鼓”。
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鑼等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一種民間清鑼鼓。其曲牌大都由多個能單獨演奏的鑼鼓段子聯結而成,是一種聯套曲體結構,它主要用于廣場表演,受到好評。
常山戰鼓伴随多種民俗活動而形成并發展,多用于婚壽嫁娶以及節日典禮,是農村民間文化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山戰鼓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表演曲牌及套路基本為當地所特有。傳承嚴格,有家傳和以師帶徒兩種方式。常山戰鼓傳承人左建華、張書社等。他們為了将常山戰鼓發揚光大,廣教學徒,他們教出的隊員遍布全國各地,部隊、學校、廠礦、農村,學徒已達一萬多名。
更可喜的是,河北省民辦教育明星學校弘文中學組成常山戰鼓隊,把鼓譜列入音樂課,敲鼓成為體育課内容。
2007年,根據《“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命名辦法》的有關規定,文化部組織專家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申報的1209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進行了評議,提出了958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推薦名單。正定常山戰鼓被列入推薦名單之中。并且于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刀光劍影已暗淡,鼓角铮鳴也遠去。戰鼓聲中,沙場重現。當年隻在村落之中口口相授,密不外傳的傳統藝術,已經走出了鄉村,走向了省會,走向了全國,還必将作為一個文化品牌走向全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