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
近日,“相互保”火了,短短3天時間就圈粉330多萬,但很多人未必真的了解“相互保”。
不少網友就好奇,“平時1毛錢,大病變成30萬?”那麼,“相互保”屬于什麼保險?跟網絡上的互助平台有啥區别?能替代重大疾病保險嗎?
“相互保”是啥?
近日,螞蟻保險聯合信美相互推出“相互保”:芝麻分650及以上的螞蟻會員(60歲以内)0元加入,每月支付一定金額,可享受覆蓋100種大病的10萬或30萬保障金。
“相互保”其實屬于一種相互保險,目前國内隻有三家相互保險社,信美相互是其中一家。
對于國内多數人來說,相互保險是一個新鮮事物。實際上相互保險在國際上已經有着成熟的實踐和廣泛的應用,并不隻是用來保障大病重病。
“例如在日本,相互保險占到了其保險行業80%的份額。”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告訴記者,“和股份制保險最大的區别在于投保人和受益人是同一個,規避了道德風險。”
例如,加入“相互保”就等于加入了一個互助組織,平時分攤費用,需要時得到保障。
買了保險的人确診患病後,隻需手機拍照上傳相關憑證,公示無異議就能一次性拿到保障金,額度為10萬或30萬。如果中途不想分攤了,可以随時退出,退出後也可以随時加入。
“相互保”産品負責人方勇介紹,一般保險産品會根據疾病發生率定價,用戶需要先支付固定保費。而用戶0元加入“相互保”,後續費用會根據每期賠付案例進行分攤。有則收無則免,門檻很低。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100人加入了“相互保”,有一個人生了大病,治療費超過了30萬元,分攤到每個人,大家當期就得各自掏出3000塊錢。如果沒人生病,那就不用掏錢。
截至19日下午,“相互保”參與人數已超過330萬。
每月要付的錢會無上限嗎?
雖說“相互保”0元參與的門檻很低,但是基于上面說的原理,有人就擔心,後續分攤要掏的錢會不會越來越多,沒有上限。
現實中,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非常低。
信美相互總精算師曾卓告訴記者,實際上大病重病發生概率并不高,根據其估算,第一年用戶分攤費用可能在100-200元之間。
截至19日下午,“相互保”用戶已經超過330萬人。有網友就關心,“相互保”是按每月實際理賠金額分攤,那等到1億人參保的時候再加入是不是可以花更少的錢?
對此,有保險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在統計學上,當樣本足夠多的時候,發病人數和總參保人數的比例會保持穩定,所以參保人數超過一定數量後,每個人分攤的金額并不會有大幅度的變動。”
“相互保”能代替傳統重疾險嗎?
還有網友表示:“相互保”分攤價格比重疾險低不少,是不是可以替代重疾險呢?
螞蟻金服保險事業群總裁尹銘明确答複稱,“相互保”并不能替代現有的重疾險。
第一,“相互保”保障額度還不夠高。39歲以下保障額度為30萬,40歲到59歲保障額度為10萬。現實中,重大疾病的患者和家庭所需要的醫療成本遠遠高于這一數額。
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發布的《2017年理賠報告》顯示,2017年其重大疾病人均賠付金額約20萬元。随着靶向治療等手段的使用,40-50萬元的花費也變得常見。
第二,“相互保”的保障期限不夠長。“相互保”會在60歲後自動退出,而《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06-2010)》數據顯示,重大疾病的發病率随年齡遞增而不斷升高。在最需要保障的時候,“相互保”并不能起到作用。
因此,“相互保”更多是作為重疾險的一種輔助,可以惠及更多缺乏商業健康保障的群體。
微博網友的評論。
和互助平台有什麼區别?
“互幫互助”是“相互保”的突出特征,網絡上此前已有類似性質的互助平台,如“水滴互助”、“誇克聯盟”,等等。
但兩者卻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很多網絡互助平台屬于互幫互助社群。“而‘相互保’是經過向銀保監會備案通過的保險産品。”曾卓表示,“相互保”的一次性全額剛性賠付,也與網絡互助“收到多少、給付多少”不同。
曾卓說,“相互保”除了遵循法律法規進行信息披露外,還引入了兩大措施:一是設立公示制度,接受全體成員監督;二是引入了區塊鍊技術,保障信息不可篡改。此外,被公示人的個人信息也會被嚴格保密。
換句話說,“相互保”是風險可控的保險産品,而“水滴互助”“誇克聯盟”不是保險,不受金融監管。(張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