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蓄水保障糧食生産安全

蓄水保障糧食生産安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6 05:04:50

蓄水保障糧食生産安全?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守護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是銅仁責任,更是銅仁擔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蓄水保障糧食生産安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蓄水保障糧食生産安全(為了大地的豐收)1

蓄水保障糧食生産安全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

守護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是銅仁責任,更是銅仁擔當。

地處武陵山腹地、正在奮力譜寫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新篇章的銅仁市,“十三五”期末,糧食總産量112.44萬噸,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7.06萬噸。

五年來,糧食作物面積穩定增長,年均保持395萬畝水平。

時值金秋,稻谷飄香。

金燦燦的稻田,黃澄澄的稻穗挂滿枝頭,沉甸甸的谷穗随風搖擺,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秋收畫卷正在“梵天淨土·桃源銅仁”徐徐展開。

梵山寫青史,錦水流千秋。

從梵淨山麓到錦江之濱,從武陵桃源到百裡烏江,勤勞淳樸的銅仁人,用犁耙為刀,用鐮鋤作筆,用風霜當墨,大力提升糧食産能,全面築牢大國糧倉,在廣袤的黔東大地抒寫糧食安全的時代華章。

守護“責任田”,打赢“抗旱戰”

糧食不安,天下難安。

說起糧食安全,銅仁人多了一份真摯的情感,也多了一份行動的力量。

毗鄰銅仁的湖南省懷化市,是雜交水稻發源地。上世紀60年代初,“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武陵山腹地灑下一粒種子,改變了整個世界。

粟者,王者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治國之道也。

進入新時代,循着的足迹,從東北“糧倉”到黃土高原,從魚米之鄉到黔山貴水,對于糧食安全問題,一直牽挂在心,念茲在茲。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諄諄告誡,化為“糧食生産年年要抓緊”的紮實行動。

銅仁始終牢記關于将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端牢中國飯碗”的要求,凝心聚力,齊心協力,前所未有的重視糧食安全工作。

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時而動。

搶抓新國發2号文件重大機遇,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發揮特色優勢強農業,全力推進全市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堅持糧食生産黨政同責,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綠色防控等高産高效集成技術,“稻 ”綠色産品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

瞄準“綠色增長”,發展綠色産業,農業高質量發展“成色鮮明”。

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牢牢穩住農業“基本盤”。

一條條理念,一項項舉措,镌刻在黔東大地上的是銅仁對糧食安全責無旁貸的使命與擔當。

盛夏的黔東大地,沃野千裡,處處充滿生機。

碧江區滑石鄉的廣袤田野上,綠油油的水稻組成了一塊塊綠色的“地毯”。灌漿後的谷穗顆粒飽滿,迎風搖擺,一派生機盎然。

7月9日,市委書記李作勳輕車簡從,來到層巒疊嶂大山深處的滑石鄉,調研糧食安全、督導省委涉糧問題專項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工作。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糧食安全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研中,市委書記李作勳強調,要堅決扛起糧食安全重大政治責任,紮實做好糧食生産、加工、儲備等各項工作,守好責任田,全力确保全市糧食穩産增産高産。

白水村田壩片區,是李作勳領辦的糧油高産示範田。該地帶土為黃壤,氣候獨特,因盛産的“白水貢米”米色潔白呈淡綠色,晶瑩剔透,香氣四溢,明代上貢朝廷,名噪一時。

李作勳十分關心示範田水稻生長情況,望着長勢喜人的成片稻田,他十分高興,并不時俯身,拾掇一串串稻穗,詳細詢問土壤墒情、氣候條件、品種選擇、平均畝産等情況。叮囑要細化田間管理,注重抗旱保收,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糧食安全一頭關乎國運,一頭連着民生。

南方的八月,驕陽似火。

前段時間以來,銅仁持續晴熱高溫天氣,水稻生長正處于灌漿期,用水需求量大,正是抗旱保糧的“關鍵期”。

抗旱,是考驗黨員幹部的“試金石”。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防汛抗旱工作,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和專題會議聽取防汛抗旱工作彙報,研究具體措施辦法,切實解決有關問題。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一線,靠前指揮抗旱工作。

8月26日,豔陽高照。“秋老虎”在黔東大地頻頻發威,旱情态勢趨緊,正值江口縣壩盤鎮挂扣村80畝中晚稻生長關鍵期。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沒有一種力量,比從走進人民群衆中為民解困更充沛強大;沒有一種資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貴持久。

得知80畝水稻因缺水受灌漿影響,當日,市委書記李作勳來到這裡,現場指揮抗旱保豐收工作。他沿着鄉間小道,仔細查看水稻長勢,土壤墒情,現場調度水源、走訪群衆,強調要科學統籌調配人力物力财力,全力确保人畜飲水和糧食安全工作。

糧食穩産豐産,需要“政策實”“人努力”“天幫忙”。當天公不作美時,惟有更加主動作為,方能迎來豐收。

“米袋子”工程,書記要負責,市長也要負責,實行黨政同責。

8月11日,江口德旺鄉茶寨村貢米水稻種植基地人頭攢動,機器轟鳴。水稻基地上空,2架無人機來回穿梭,正在對600畝優質稻田進行管護。

“一來可以抗旱,二來可以防治病蟲!”當天,市委副書記、市長皮貴懷來到該縣調研農業産業化、糧食安全和抗旱工作。

望着無人機噴灑均勻的水霧,他十分高興地說,要切實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把抗旱減災各項措施落細落實,确保秋糧豐産豐收。

村民宋橋生,今年在此承包了168畝水稻基地,望着噴灑的霧珠,心裡樂開了花。

倉廪實,天下安。

“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扛。”銅仁堅決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不把糧食當作一般商品,光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光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主産區、主銷區、産銷平衡區都有責任抗大旱、保面積、保産量。

“言必行,行必果。”銅仁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8月17日,驕陽似火,酷暑難耐。全市抗旱工作專題會召開。強調各級各部門在思想上務必保持高度重視,深刻認識抗旱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迅速行動起來,堅決打赢抗大旱保民生保豐收硬仗。

8月19日,時隔一天,市委召開專題會議,進一步研究部署抗大旱穩就業促增收抓清欠工作。市委書記李作勳對抗旱工作高位部署,擲地有聲。

東南西北中,黨領導一切。

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将落實抗大旱、穩就業、促增收、抓清欠作為當前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凝聚起一股集中優質資源抗大旱的強大力量。

“一把手”的安排部署,就是無聲的命令。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啟動抗旱救災應急預案,鄉鎮幹部紛紛深入各村各組、田間地頭了解旱情,帶領群衆開展生産自救。

得益于及時噴水作業,該縣新寨鎮團山村380餘畝水稻在熱浪中揚花抽穗,稻浪翻滾,長勢良好。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态之基。”受幹旱天氣影響,松桃長坪鄉幹沙坪村,水稻種植面積共980畝,受旱情影響960畝。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

急群衆之所急,解群衆之所困,抗旱保收刻不容緩,時不我待,一場抗旱保收的大幕在長坪赫然拉開。

長坪鄉立即啟動抗旱Ⅳ級應急響應,組織村幹部和群衆500餘人,利用稻田旁邊的水庫進行抽水灌溉,及時保障農田的用水需求。

每一滴汗水都有揮灑的意義,每一次救援都是英雄的豐碑,保險企業是社會經濟的“減震器”和“穩定器”。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人保财險銅仁分公司“黨員突擊隊”穿梭在各地田間地頭,仔細查看農作物受災情況,并承諾優先開啟旱災農險理賠綠色通道,加速推進理賠工作。

旱情面前,各地黨員、幹部挺身而出,黨員“突擊隊”“先鋒隊”正奮戰在黔東大地抗旱工作第一線,湧現出了一批黨員、幹部組織群衆,勇戰“旱魔”的感人事迹。

糧穩家穩,家穩國安。

端穩“飯碗”,守牢底線,“武陵糧倉”銅仁早已牢牢把保障糧食安全重擔扛在肩上。

有數據顯示,自8月15日全市啟動抗旱Ⅳ級應急響應以來,市财政共調度資金400萬元、各區縣縣級财政共安排救災資金593萬元用于抗旱保糧工作。

數據無聲,業績實錘。

全市已累計投入救災救援力量9.9萬餘人次,抗旱救災工作有序推進,受災地區群衆生産生活秩序平穩。

聞“旱”而動,聽“令”而行。

銅仁廣大幹部群衆用智慧和汗水,砥砺和擔當,在抗旱救災面前築牢一道糧食安全的“綠色屏障”和“安全屏障”。

整治“撂荒地” 守住“米袋子”

糧食安全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地之不存,糧将焉附?沒有了耕地,“藏糧于技”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穩住糧食安全這個“壓艙石”,說到底是要穩住耕地特别是穩住糧食播種面積,并不斷提高耕地質量。

近年來,伴随着城鎮化快速發展,全國大部分農村陸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長此以往,輕則觸及耕地保護紅線,重則危及國家糧食安全。

農業人口衆多的銅仁市,這種現象也不例外。

食為政首,地為糧本。

“萬物土中生,寸土如寸金。”為全力推進耕地撂荒治理工作,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補足糧食安全“短闆”,銅仁通過全面摸清底數、分類施策減少存量、嚴格管控遏制增量等舉措,堅決消除土地撂荒現象。

松桃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湖南和重慶三省(市)交界處,距離貴陽市560公裡,戶籍人口73.3萬,是一個農業大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耕地撂荒現象在全市具有普遍代表性。

“荒地反租倒包,閑田全程托管。”該縣在緩解撂荒上做了一些有益嘗試,探索土地“保姆式”服務模式,切實盤活撂荒資源,促進糧食穩産增收,鄉村振興添動力活力。

6月22日,夏至剛過,當日拂曉,位于松桃大路鎮大路村羊虎田組連片的稻田阡陌交錯,蛙鳴潺潺。微風輕拂,秧苗左右搖擺,翻滾着陣陣綠浪。

一大早,該村支部書記楊磊手持湖南懷化“正泰”牌農機,在連片稻田旁邊的空地上來回穿梭,忙耕不辍,哒哒哒的馬達聲響徹山谷。

這片空地,是一塊撂荒已久的耕地。

面積約40畝的連片稻田,是一片荒蕪了十餘年的閑田。一年前野草叢生,荊棘遍布。

“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針對長期舉家外出、無勞動力等原因造成的成片撂荒耕地。去年來,該鎮積極探索撂荒地治理模式,建立“保姆式”服務機制,推進閑置土地瞬變“糧倉”。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具體說,村民撂荒土地由村委會統一流轉,村委會又通過“反租倒包”“菜單式”等模式,将土地流轉到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全程托管。

基于這種模式,農戶可選擇支付托管費用來獲取土地産出糧食,放棄支付托管費用的,産出糧食歸經營組織所有。

寸寸良田寸寸金,淳樸的松桃人對此感觸很深。

沿坪村戶主任建軍,在外務工十來年,家中的8畝良田也随之荒蕪。去年他将8畝田土“反租倒包”給村委會。每畝支付托管費510元共4080元,一年下來,土地發揮效益,産糧近萬斤。除了糧補,收入1萬餘元。

“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堅決守好松桃‘米袋子’。目前,全鎮整治撂荒土地250餘畝,涉及80餘家農戶,今年預計流轉土地500畝。農戶收入增加了,鄉村振興也就有了希望。”大路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烺談到撂荒地整治,滿懷信心。

“撂荒治理,讓轄區一些偏遠的‘眠地’被喚醒成為‘糧田’”。

夕陽西下,金色陽光灑滿羊虎田組的山山嶺嶺。村民有說有笑,荷鋤晚歸。昔日撂荒地披着霞光,綠意盎然,昭示着今秋的豐收。

深秋時節,山河錦繡,大地期待着又一季的豐收。

時間轉眼來到秋收九月,大路村羊虎田組連片的稻谷熟了,沉甸甸的稻穗彎下了腰,微風吹過,稻香陣陣。

放眼望去,滿眼金色稻田繪成深秋最動人的風景,稻浪翻滾,機器轟鳴,一場秋收農機大會戰正在上演。

伴随着收割機的馬達聲,金燦燦谷粒從出料口蜂擁而出,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昔日“撂荒地”,今日“北大倉”。

中秋過後,天氣一天比一天涼。

位于思南縣興隆鄉木根坡村後山,透着幾分濕潤氣息。

一大早,村民安世柏等村民來到彭家灣組水稻産業基地,他們揮舞着鐮刀,搶抓有利天氣收割谷粒飽滿的稻谷。

很難想象,眼前這片50畝水稻基地,兩年前曾經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撂荒地”。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兔子不拉屎,旱澇不打糧。”曾是流傳在當地的一首關于撂荒地的民謠。

土地撂荒,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攔路虎”,也是農村産業發展的“老大難”。

長期以來,因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土地肥力變差等多種原因,導緻木根坡村不少耕地逐漸變成荒地,其中最典型的是彭家灣組這塊撂荒地。

如何盤活現有的撂荒資源,守住群衆“糧袋子”,裝滿群衆“小糧倉”,成了新一屆村“兩委”班子要啃的“硬骨頭”。

為切實解決撂荒地問題,木根坡村“兩委”通過實地調查與勘測、召開撂荒土地治理讨論會和小組群衆會議等方式,決定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作為經營主體,與村民簽訂撂荒地整治合同。

合同明确,由村集體合作社無償管理三年,統一整治、統一盤活、統一管理和統一利用,從而激活土地資源,喚醒了“沉睡”的土地。

“今年全村300多畝撂荒地經過複墾變了樣,曾經的撂荒地上又見到了村民忙碌的身影。水稻收割後,我們還在地裡種小麥、油菜等作物。”望着金燦燦的稻田,該村黨支部書記楊培正喜上眉梢。

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這是詩人筆下的鄉村,冒着煙火氣、氤氲泥土香。而在銅仁,這幅美麗田園畫卷已然展現在世人眼前。

巍巍梵淨山屹立萬載,滾滾烏江千裡奔騰。

“築牢武陵糧倉,構建糧食安全。”截至目前,全市共整治撂荒地200餘萬畝,增産糧食180萬斤,黔東兒女切實将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築牢“壓艙石” 打好“豐收仗”

夏糧豐全年穩,糧食穩則天下安。

中秋一過,銅仁進入夏糧收割時節。

武陵源深處,錦江河岸邊,金色的稻浪如潮翻滾,收割機一字排開,田野裡散發着稻粒的香味,到處是忙碌的身影。

“今年的米比去年的還好,去年我家種植20畝水稻,就賣了2萬多元。”在田間地頭,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塘壩鎮金竹村村民嚴正明捧起一把新收的谷粒,臉上挂滿了笑容。

塘壩鎮地勢相對平坦,種稻曆史悠久,土質肥沃,水熱條件好,所産稻米蛋白質和油分含量較高,香味濃郁,是遠近聞名的糧食大鎮。

眼下,12塊水稻高産示範田,面積3000餘畝水稻陸續“開鐮”。脫貧攻堅期間,糧食助力村民年均增收2000元。

“金竹貢米”是塘壩鄉金竹一帶的特産,因米粒均勻,粘糯适中,香味濃郁,有“隔日剩飯返生”的特點,明代以來作為貢品上獻皇帝及宮廷。

近年來,沿河加大金竹大米的種植,今年新增稻田3萬餘畝,顆顆稻谷殷實飽滿,層層梯田風光旖旎,“金竹貢米”聲名遠播,“金竹梯田”風光聞名省内外。

秋風吹拂,稻浪翻滾。

做優做強“一粒米”,穩穩扛起“糧袋子”。

“415、416、417、418、419。419顆,今年水稻顆粒飽滿,谷穗比去年還結得多,達到了預期目的。”在思南縣塘頭壩區萬畝水稻高産示範基地,種糧大戶田儒濤細細數着一叢稻谷挂的顆粒數,算起了今年的“豐收賬”。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從梵淨山麓到錦江之濱,從武陵桃源到百裡烏江,稻谷已熟、秋收正濃,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秋收畫卷依次鋪開。

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糧食産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積于不涸之倉者,務五谷也。”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恒課題。

思南縣塘頭鎮結合壩區土壤、氣候等種植水稻的先天條件,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發展”思路,建設4500畝現代高效糧油輪作示範基地,年均帶動村民增收2000元,實現壩區産業規模化、标準化、集約化和綠色化發展。

“稻黃谷香,豐收在望”。得益于市委主要領導對抗旱工作的調度和關切,江口縣壩盤鎮挂扣村80畝中晚稻水稻基地及時補水,長勢良好,沉甸甸的谷穗随風起伏,濃郁的谷香陣陣撲鼻,谷穗碩大,顆粒飽滿,又是一個豐收年。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

新時代“糧袋子”“菜籃子”的豐盈,需要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和保障。

趁着晴好天氣,農民們在田裡搶收水稻。伴随着收割機的馬達聲,谷粒從出料口蜂擁而出。除了現代化的機械收割,傳統人工作業方式也出現在稻田裡,糧農挑上“金扁擔”,一派豐收的勞作場景。

烏江兩岸,稻谷飄香;梵淨山麓,生機勃發。

“雞犬相聞,阡陌交通。”走進玉屏侗族自治縣新店鎮新店村,上百畝的成片稻谷已經泛黃,飽滿的谷粒将水稻壓彎了腰,微風一吹,稻穗随風飄搖,遍地稻香。

築牢“壓艙石”,守好“米袋子”。

端牢中國飯碗,确保糧食安全。

深秋的銅仁,440萬黔東兒女全力确保糧食豐收和安全生産,描繪着“梵天淨土.桃源銅仁”五彩斑斓的“幸福底色”。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征程萬裡風正勁,重擔千鈞再奮蹄。

在銅仁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顆顆飽滿的稻谷顆粒歸倉,一串串鄉村振興的詩篇正在書寫。

在廣袤的黔東大地上,一群群新農人正用現代化農業方式,築牢“壓艙石”,守好“責任田”,奏響全市糧食安全生産的奮進樂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