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篇》第三十三章記載了孔子一句很奇怪的話,其原文是:子曰:“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初見到這句話确實有點莫名其妙,啥意思。人講一講仁義道德也就罷,連馬也要講道德?還讓不讓馬活了。問題是你和它道德,給它講《論語》,它能聽得懂嗎?
先看看字面上的意思,“骥”一般情況下所指的還不僅僅是普通馬,而是專指那些能日行千裡夜行八百的千裡馬。問題是就算它是萬裡馬,它也得聽不懂仁義道德才行啊!先不說這個問題,孔子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看很簡單,孔子說:“千裡馬值得稱贊的并不是他的腳力,而是它的德行。”
人可以稱之為有德之人,而馬的德行是什麼?朱熹注釋“德,謂調良也”,錢穆先生注釋為“然所以稱骥,非以其力能行遠,乃以其德性調良,與人意相和協”,意思就是對于馬來說,所謂的德行就是訓練有素,能與人心意相通,能出色的完成人類傳達給它的命令。從這個方面也可以解釋的通,如此說來隻要通人性的動物都可以以“德”來評價,這範圍可就廣了。但是如果它服從主人做的是壞事呢?殺人放火,坑蒙拐騙呢?隻要通人性,服從命令即是“德”嗎?
也有學者認為孔子這句話,應該還有以馬喻人的内涵,朱熹引用了尹焞的注釋“骥雖有力,其稱在德。人有才而無德,則亦奚足尚哉?”千裡馬雖然有腳力,但之所以能稱之為千裡馬是由于其訓良,能為人所用才能稱之為“有德”。一個人有才而無德,又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也就是說人有德才是值得稱道的。
我并不太認可這種觀點,人的德行體現在個人的修養上,“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才是德的體現。為什麼到了馬這兒就必須為人所用呢?千裡馬之所以稱之為千裡馬,第一是因為它有日行千裡的能力;第二是由于它能去完成,,而且還願意去完成這種艱巨任務,或者說已經完成了日行千的任務。這可以說是對主人任務的遵從,但主觀意識應該更重要,甚至應該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氣概的體現。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有德而無才”呢?又應該怎樣呢?難道不應該稱贊嗎?難道孔子作為至聖先師,教授弟子也有挑學生的習慣不成,有才的教,無才的不收?應該不是,孔子教導弟子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因人而異,讓每個弟子都能盡其所長才是教化的正道。而且孔子也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有教無類”之類的話,也是在表達這種意思。不過估計要真是一傻子,孔子應該也是不會收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