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歲的挪威人羅伯特.羅根有一張寫滿中國字的名片,上面寫着他的網名“走長城”。走長城是這個“老外”9歲時的夢想,三十多年以後,他終于走在了實現夢想的路上。
2009年4月15日,羅伯特從甘肅省的嘉裕關出發,開始了行程近萬裡的徒步行走長城的活動。他的計劃是,利用一年的時間,以平均日行20公裡的速度,完成從嘉裕關到遼東省丹東市虎山城的穿越。計劃行程約4700公裡。
2010年“十一”國慶節期間,羅伯特抵達了秦皇島市,他将從這裡出發,前往遼甯。此時,距終點還有1500公裡。
長城,我的夢
羅伯特與長城專家董耀會合影
長城,我的路
從2009年4月到2010年10月,一年多的時間裡,羅伯特從嘉裕關出發,經過了甘肅、甯夏、陝西、山西、内蒙、河北等省市地區,平均以每天30多公裡的速度前進。有時天氣不好隻能走17公裡左右;有時趕上風雪暴雨的惡劣天氣,則會寸步難行,隻能在原地等待。
陪伴他的,除了一台用來上網和紀錄的電腦外,還有睡袋、帳篷、指南針、地圖、登山杖等一系列遠行的用品,以及一些簡單的食物和水,更多的則是和長城一樣遼闊、綿延的寂寞。
多數時間,他都是在行走中完成這次尋夢之旅,有時會乘坐火車、公車等交通工具,更多的是采用拼車的方式。網絡的發達,給他的行走也提供了便利。他在網上建立了以“走長城”為名的博客,更多的人通過網絡知道了他的事迹。
在行走途中遇到過很多困難——狂風、暴雨、高溫、寒冷,以及各種蚊蟲的襲擾;在古北口長城,他曾被野狗攻擊;在甯夏的固原一帶,也曾被蛇和蠍子襲擊;在河北的遵化,他在下山時摔傷了腳;但這些困難,并不能抵消長城給他帶來的美感。從北歐的一隅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度,長城的壯美,讓他的眼睛和心靈擁有了從所未有的享受。
至今,羅伯特仍然難忘他最初來到嘉裕關時的感受:從沒有見過沙漠的他,第一次在茫茫的大漠深處,搭起了帳篷,夜幕降臨,滿天星光籠罩在無邊的沙漠之上,人是那麼的渺小,那種雄偉與博大,真讓人有落淚的沖動。
與長城的美景相比,那些陌生中國人的幫助,也讓他心存感激。在中國最偏僻的地區,羅伯特饑寒交迫的時候,一位72歲的老人在深夜向他敞開了門扉,老人不僅為羅伯特端上了熱水熱飯,還熱情地留他在家住了一宿;在交通罕至之處,也有很多自駕愛好者幫助羅伯特走出困境;還有人把他的英文博客翻譯成中文,讓他的事迹在網絡上廣為人知,也讓他得到了更多的來自于網絡上的幫助。
長城在腳下,路也在腳下,步入中年之後,羅伯特的人生道路因長城而寬廣無垠。
長城,我的愛
1998年,就在羅伯特來到中國為看見長城而歡呼時,他的一位叔叔因為骨癌去世了。當他決定重走長城時,叔叔的身影又不斷地心頭浮現。于是,他為自己走長城的計劃定下了另一個目标:通過走長城的形式籌集贊助,将贊助款項捐往挪威的一個癌病研究機構,用于癌病研究。如今,這項工作伴随着他的行走,也開展起來了。他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和他一樣,加入到對癌病患者的關懷中來。他甚至還有着一個想法:将來要将自己的經曆寫成一本書,獻給因癌病而去世的親人和所有患難中的病人。
長城的雄偉不但點燃了羅伯特心中博愛的火花,也讓他對中國産生深深的熱愛之情。在博文裡,他寫道:“我愛上了這個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濃厚的曆史文化的中國”。在行走的長城的過程中,從對親人的愛到對一個國家的愛,愛最終成為了支撐這一行動的原動力。
壯美的長城、熱情的中國人,以及沿途中國大地發生的變化讓這個挪威人在感動與震驚的同時,更擁有了最感性的認知。他說:“很多挪威人不了解中國,隻知道中國有一些大城市,但他們并不了解中國農村的生活,中國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有一天我回去之後,要告訴他們,真實的中國是什麼樣的?中國的國力正在不斷增強,中國人的生活蒸蒸日上,這裡不但有最優美的風景,同樣有質樸、親切的人群。”
當記者與羅伯特會合時,他剛剛從山海關趕回來。舊地重遊,羅伯特用“心潮澎湃”來形容内心的感受。明天,他将前往撫甯縣,從響山翻越過去,去往遼甯。對接下來的行程,他如此表訴道:“長城,就像是我的老朋友,明天,我将離開城市,與這個朋友再次相遇,我們注定會相互着陪伴一生。”(原載秦皇島晚報今周 劉劍 李薔)
記者手記:
長城,就像是我的老朋友,明天,我将離開城市,與這個朋友再次相遇,我們注定會相互着陪伴一生——羅伯特的對長城的癡迷令人感動,他執着的精神更令然欽佩。憑着并不十分過硬的英語,與羅伯特實現了順暢的交流,把這些英文翻轉成優美的文字,劉作家功不可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