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是抗金還是抗元的?文天祥,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抗元名臣,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文天祥是抗金還是抗元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文天祥,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抗元名臣。
在文天祥衆多眩目的頭銜之中,“抗元名臣”尤為人所矚目。
作為南宋的狀元丞相,他在元軍攻滅南宋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的困局之中,在大廈将傾、狂瀾既倒的危難之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起兵勤王,轉戰各地。兵敗被俘後,面對高官厚祿,又甯死不降,為大宋流盡了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不僅如此,狀元出身的文天祥,還留下了《正氣歌》等詩歌名篇。特别是他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過零丁洋》中的那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到了今天,正如文天祥在詩中所希望的那樣,他的丹心,甚至包括他的人,都成功地“照汗青”。文天祥,成為了史上最著名的舍生取義楷模。
鮮為人知的是,文天祥這樣一個史上最著名的舍生取義楷模,竟然有兩個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文璧、文璋,投降了殺死他自己的敵人元朝;而且,文天祥生前不僅知道此事,而且居然還對親弟弟降敵持首肯的态度!
文楷模這是腫麼啦?一心抗元的他,咋就首肯了親弟弟的降敵呢?
(圖)文天祥
“文家仨兄弟,一直兄弟情深”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公元1236年)五月初二日,文天祥誕生于吉州廬陵縣淳化鄉富田村。其後,他又有了三個弟弟和三個妹妹。三個弟弟分别叫文璧、文霆孫、文璋,其中文霆孫早卒。
青少年時代,文天祥、文璧、文璋仨兄弟一直在一起讀書,直到成人。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21歲的文天祥考中狀元。可也就是在這一年,文天祥的父親文儀病逝于臨安,他隻好回籍守制。守制結束之後,兩個弟弟也先後中舉。
身為狀元的文天祥,仕途起步并不平坦。直到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正月,他才接受秘書省正字的職務。同年五月,弟弟文璧也被任命為知新昌縣。為此文天祥專題贈詩《别弟赴新昌》:“天淵分理欲,内外一知行。立政須規範,修身是法程。”文天祥這是在教弟弟做官,也是在教弟弟做人。
當元軍于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渡江而來時,40歲的文天祥正在知贛州的任上。他奉诏在贛州起兵勤王,為此他奏請以弟弟文璧為助手,從此開始了“打仗親兄弟”的并肩作戰。
這年五月,文家祖母在贛州去世。在兄長不能回家的情況下,文璧甘當孝子,陪同母親,護柩回到老家。不久,朝廷任命文璧出知廣東惠州。考慮到元軍繼續南侵的風險,文璧把母親、妹妹、文天祥妻兒全部接到惠州。在元軍兵鋒到達廣東之後,兄弟仨一直活躍在抗元前線,文家人也是飽受戰亂的颠沛之苦。
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豐五嶺坡被俘。次年二月初六,宋元兩軍大戰于厓山海上,南宋就此滅亡。
從這一天起,一直在為宋朝并肩奮戰的文家兄弟,在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效忠的對象。
“文天祥為何首肯親弟弟降敵?”
在宋朝滅亡的時候,文家仨兄弟中,文天祥已經被俘,文璧、文璋兄弟則在惠州,面臨着生死抉擇。
其實隻有三條路:殉國、逃亡、降敵。問題是,宋朝君死國滅,國土陸沈,殉國已無對象;逃亡也難,拖家帶口一大家子,女眷也多,很難做到不被元軍抓捕。要保證文氏家族的整體安全,現實的選擇,隻有降敵。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秋,想明白了的文璧,和弟弟文璋一起,以惠州城降元。文璧、文璋兄弟倆降元之時,文天祥已被押解至元朝大都。
文璧、文璋降元之後,并不想當元朝的官,當年冬天他們就率領全體家屬離開廣東,回到了老家,打算就此閑居,以了此生。然而,元廷多次下诏征召文璧前往大都朝觐。
文璧無奈,隻好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來到大都。次年春天,他才被任命為臨江路總管兼府尹。
文璧來到大都時,文天祥還在大都獄中,并且已經知道了弟弟們降敵的消息。為此,他寫下《聞季萬至》:
去年别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
值得深思的是,文天祥此詩之中,并無明顯的指責之意。
文天祥、文璧兄弟倆,這次在大都同處一城,長達一年時間,中間雖未見面,但彼此卻曾寄物、通信。
此時此刻,對于兩個弟弟降敵,文天祥怎麼看?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元日,文天祥從獄中給文璧的兒子、自己的繼子《批付男升子》的信中,他有了一個明确的表态:
“吾以備位将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這兩句話,文天祥把自己首肯親弟弟降敵的原因說得很清楚了。
文天祥自己,深受宋朝國恩,又是宋朝狀元丞相這樣标杆式的抗元人物。若不為宋朝盡忠,則無以面對宋朝亡君,無以面對宋朝遺民,也無以面對自己的人生信條。
文璧、文璋則與文天祥不一樣。他們在宋朝的地位不同,影響不同。作為偏處一隅的地方官,在宋朝事實上已經滅亡的情況下,他們當然也可以選擇殉國。但亡宋既然已經複國無望,就算把文家全族的性命,都拼了,都殉了,又有何益?
面對現實,當然隻有投降,以保全文家全族的性命,把文家的血脈,傳承下去。
“兄盡忠,弟盡孝,有何不可?”
曆朝曆代,文人們對于文家兄弟一死一生、一殉一降的選擇,褒貶不一。
褒兄貶弟,是主流看法。元初就有人賦詩諷刺文璧:
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
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文天祥号文山,文璧号文溪,“溪山”指兄弟二人。詩中的“南枝”、“北枝”,也指兄弟二人,因為文天祥曾寫過“江上梅花都自好,莫分枝北與枝南”。至于一“暖”一“寒”,自然是說兄弟二人一死一生、一殉一降的結局了。
就連乾隆皇帝都站出來指責說:“子不知終弟受職,應難地下見其兄”。近代以來論及此事者,更是“叛徒”“漢奸”之聲不絕于耳。
但即使是在當時,就有肯定文璧的聲音。與文璧同時代的劉嶽申,在給文璧寫的墓志銘中說:“皇元混一區宇,得忠臣孝子于一門,公與丞相兄弟二人而已”。友人趙彬也說:“文山公死其難,比之比幹;文溪公全其宗,亦文氏之微子矣。……故文溪之舉,于事得宜,于道得忠,于心無愧。”
是的,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兄盡忠,弟盡孝,有何不可?
(圖)文天祥書法
事實上,文璧降元之後,于國于家,真的做到了無愧于心。
于國:他曆任臨江路總管、廣東宣慰使司事、宣慰使廣西分司邕管等職,為改變戰後重建的經濟困難局面,救助南宋遺民,盡心盡力:“念廣民兵後瘡殘,凡可以救民于水火與衣冠于塗炭者,盡心焉”。
于家:他設法買回文家祖屋,建立家廟,祭祀祖先;他為文天祥建祠紀念,千方百計找回了流落北方的文天祥妻子歐陽夫人,讓她終老家鄉;他多方收集、出版文天祥遺著;他代為經理棄官隐居的弟弟文璋的家事;他把母親的靈柩從廣東遷葬家鄉;他把流落大都的大妹文懿孫一家接回老家,同時終身供養夫亡家破的二妹文淑孫。“家無宿舂,囊無留帛,親疏遠迩,畢用其情。四方來者,各得其所,願欲而去。”
隻是他在做這一切時,還要背着“叛徒”“漢奸”的罵名。
死易生難。
文天祥的死,雖然當時痛苦,但是一了百了,相對容易,而且青史留名,成為楷模;文璧的生,則一生痛苦,既要身背罵名還要埋頭幹事,有着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
千百年之後,我理解了文璧,也更加理解了文天祥對于親弟弟降敵的首肯。
曆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章雪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