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互聯網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區别

互聯網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區别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07 21:20:27

4.“互聯網 教育”是互聯網還是教育

作者說明:進一步讨論,可關注作者公衆号(愛行知,k12edu-tech)。

[簡序]互聯網對于教育的深入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也将是持續的:這是這個時代教育發展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然而,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我們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我們彼此之間應該如何融合?大家都帶有什麼樣的特質,都會帶來什麼貢獻?

4.1在線教育公司和線下機構在做什麼

經過對教育目标、中國教育體系和各種類型的學校的介紹,我們對教育本身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現在我們開始具體讨論市場力量和技術力量在怎麼影響教育:所以本小節我們讨論在線教育公司和線下機構在做什麼。

這方面大家讨論的比較多,如開始所說,我不就具體公司做介紹和點評了——而相信讀者也了解,我對中國教育行業内的市場力量還有更高期望,遠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是的,我還是期望大家不要僅盯着應試而強化,不要僅盯着商業而瘋狂。功利一點說,這樣蛋糕隻會越來越畸形,還會被蛀蟲壞掉:我認為基本的商業倫理是,物有所值,才有價值。

我提供一個新的方法,來觀察在線教育和線下機構,在做什麼。見下圖。

互聯網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區别(4.互聯網教育)1

這是一種觀察分析工具,我先介紹基本信息,再描述怎麼使用。

首先底面是基礎教育學校中的一切。學生和教學,從一年級到高三,經曆三場大考:小升初、中考、高考。具體每個年級學段都有一定特色。而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我們分為五個關鍵環節:備(備課研究)、講(講課教學)、練(練習作業)、測(考試測評)、培(教師專業培訓)。這五個環節是教育系統的最為關鍵的五個節點。而底面的出口,正常的有三大出口,也就是基礎教育學生的基本三大類需求或人生方向:高考上大學、出國留學、進職校準備工作;三大方向之外,可能還會有一些小衆訴求,包括興趣、素養和發展等。一個隐藏的出口是退學打工,我沒有列入。

在“互聯網+”時代,有四類不同角色進入基礎教育,我把他們劃分為教育者、培訓服務者、互聯網工作者、創新者。這是四類不同的人,具備不同的基因,擅長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價值和矛盾點,做事理念和方法途徑都有不同。創新者我使用的是虛線,因為在中國教育市場上,我見到的非常非常少。

這四類人進入基礎教育底面之時,我樹立了六個維度的标簽集合:

  1. 教育目标有應試成績、考級、素養能力、人格發展等;

  2. 大的模式有to B(企業機構)、to C(用戶)、to G(政府單位)等;

  3. 用戶群體有教師、學生、家長、教育主管部門等;

  4. 所使用的教育實施模式有網校、培訓學校、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留學、MOOC、SPOC、O2O與教師到家等;

  5. 所提供的教育領域有學科輔導培訓答疑、托管服務、競賽類、科學活動類、藝術類、體育類、興趣類、遊學類等;

  6. 所基于的基礎設施功能要素有教材出版、教輔出版、數字出版和内容庫(含教學内容、題庫等)、營銷平台、交易平台、信息化和工具、教育大數據、教育人工智能、自适應與個性化教育、教育遊戲等。

這六大維度不同的标簽,它們都可以詳細拆分,以代表不同的切入角度、價值提供和自身優勢等。

我們用這樣一個工具來分析在線教育公司和線下機構:

它是一個面向什麼樣的底面要素、具備什麼維度标簽集合的什麼角色。

這樣一個固定的表達模式,基本刻畫了一家在線教育公司或線下機構的核心特征。但如果想表達的準确、全面、合理,還是要做大量的準備和調研工作的。

我不想再舉例,針對國内市場,拿幾種美股上市公司來描述,拿幾種A股上市公司來描述,或者,拿幾種風頭正勁的創業公司來描述。PR稿件新聞、公司銷售人員話術以及公司内教研體系,大家都可以去對照。

我并不想顯性評價它們。

我隻提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把美國教育行業刻畫一遍,把中國教育行業刻畫一遍,研究一下美國所有機構[1]的标簽的交集,和大家重視的部分,對比研究一下中國所有機構的标簽的交集,和大家重視的部分——你會發現什麼有意思的結果呢?更不要問,這些标簽和模式都是誰首創的呢?!

所以我覺得,中國這個行業裡還是有很大進步空間的。還需要更多優秀的人進來。為了孩子為了幹淨的錢其實都可以的[2]。

4.2是互聯網還是教育——互聯網為教育帶來什麼

在互聯網人開始進入互聯網教育行業中,有非常多的創業公司中集中了兩類人,這個時候,有一個可能不那麼是問題的問題,成為了問題:是互聯網、還是教育?

是互聯網,還是教育,這個問題更多是産品思路的問題、團隊融合的問題,以及,按時髦的話,是基因雜交的問題:當然,沒有人期望是東風壓倒西風的問題,尤其我這種大互聯網背景的小白。

我們先說事。

在回答是互聯網還是教育之前,我們先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互聯網為教育帶來什麼?帶來互聯網思維?帶來快速疊代?帶來數據反饋優化産品?帶來炫麗的互聯網技術?帶來用戶增長規模(訴求)?

每一個人因其背景,回答這些問題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雖然我們說,互聯網思維有非常大的魅力,互聯網的速度和規模對資本是有緻命吸引力的,事實上互聯網的方法論和技術也對教育有極其大的幫助作用;但我們仍然需要保持謹慎。

泛泛的說,互聯網為教育帶來的最本質的影響是結構性的變化,原來以教室為中心、老師和學生進行一對多的互動的結構,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包括時間、空間、場景、角色職能等等多種維度),而且這種變化會為教育本身帶來深刻改變;而互聯網技術,我認為最大的影響是帶來學習科學的變化,深刻的改變了原來場景的學習模式和學習過程——也包括使得大規模實證教育得以深入實施這個的關鍵點,其次是對于内容、産品和服務的分發能力,互聯網技術具有極大的優勢;但所有這一切,教育本身(或者說教育的追求目标本身)沒有變,目标和結果,都需要落到我們把互聯網進入教育的所追求的意義上,就是讓孩子的學習發生作用,讓孩子成就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思維和方法論——及其核心,面向用戶需求快速反饋和快速響應——固然作用極大,但我認為,即使沒有互聯網行業積累的存在,想“做好”事情的人,也一樣會摸索出類似一套方法論。這裡不必要非要舉着一杆大旗。

所以,泛泛的說,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工具方法下的教育,是——教育。也可以簡化的說,互聯網教育大處是教育,微小處是互聯網;互聯網教育目标和終結處是教育,過程和路徑是互聯網改造過的;互聯網教育鼓勵互聯網任意改造自身,隻要它還是教育。

但如果到一個具體的産品形态,可能還是要看定位。這裡估計會有不斷的争議出現。比如,純工具類産品,我認為是以互聯網為主的,而内容類,是以教育為主的,而各種平台級産品,可能是并重的,但還可以具體看平台類型——對于教學類平台,并重中應該以教育為主,交易或營銷類平台,并重中應該以互聯網為主,等等。很多人也不一定贊同我的看法;有人認為和老闆背景有關系,有人認為和發展階段有關系,還有人會認為和勝者(剩者)是誰有關系。

這也是事情魅力所在,“互聯網+”需要做團隊融合。在這個層面而言,對于創始團隊,這是一個管理和文化的問題。

這就到了人的層面。

之前我寫過《知識人的管理(企業中層的管理)》[3]一本大總結,我更強調知識人的管理本位,是一種自組織管理,一種泛合夥人制度——但因為我創業經曆還不夠豐富,所以也不準備給大家建議。

隻是,如果你面對“是互聯網還是教育”這個問題時,涉及到公司管理和文化(頗為激化的)問題的時候,那麼我建議你——創始團隊到了“再創業”的時候、到了“鳳凰涅槃”的時候了!這一點都不誇張。回到初心,發揮你的創造性,祝你好運。

4.3他山之石與我們的出息

雖然不想和中國的教育行業的市場力量做細緻的對比評價,但還是忍不住——我們要介紹一下美國兩所新型學校,以做他山之石:好吧,他山之玉。

先大概說一下背景。

在西方教育史上,雖然同班分年級教學在中世紀已經萌芽[4],後經文藝複興洗禮,教育本身已有現代的形式,但還是很多樣化的,小規模群體的、精英主義的;到工業化大革命迫切需要社會提供大批量有知識的工人後,以及社會底層力量的不斷複蘇,教育作為一種普遍的權利和大規模公共基礎服務才被發展出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現代公立教育體系的來由。

作為一種大規模公共“商品”,公立學校可以滿足社會基本的要求;比如美國公立教育更加重視思維、習慣和公民素養的教育,以及基本的學科教育。但是,随着經濟社會的變革,其弊病同時也逐漸為大家所诟病[5]。

首當其沖的,是教師驅動的、分學科、分年級班級的這種标準化“生産”(教育)方式——在基礎教育階段,大多數教育模式實施,都是按照這種方式進行:但,這是合理的嗎?為什麼必須如此呢?人的成長不同、人的多元化、人的個性豐富,都遠遠不能是一套所謂的教育内容體系和進度可以滿足的,很多人說人的培養更像農業模式而不是工業模式,在工業早期我們為了效率和資源有效性,為了推廣教育到大衆可能必須這麼選擇,但是到今天,為什麼還必須堅守?

其次,教育測評雖然對教育發展意義重大,可使用方有很多不同力量,尤其是大規模标準化考試,如其使用不當,也對教育的發展有制約作用,西方其實也有人對此不斷挑戰,更遑論東亞這種考試文化強勢的地方——我們更有感受[6]。

當然,對于美國的教育自身,尤其是其孩子的學科能力(應該主要針對的是公立教育體系),美國人還是不斷有不同聲音和反思的——我個人也覺得,其學科教育的效率仍然是有問題的。

當然,主流的心理學、教育學,在走出哲學、神學影響,實證轉向後,其實也不斷的在通過實證方法而改進,提出和解決了很多深化的問題,這也是教育發展的一個直接動力。

綜合而言,美國今天的創新型學校并不是從天而降的,是一輪又一輪教育創新大潮中新的波浪[7]。而且,本文所介紹的例子——因為我們論題的方向,選擇的都是非教育人士發起,都選擇了互聯網技術、甚至其中一個就是互聯網工作者這樣的學校。

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首先提到的就是混合式教育,及被可汗先生重提的精熟學習。精熟學習是布盧姆提出的,就是教育目标分類學最早建立的那個布盧姆。他提出,在基礎教育階段,每一個孩子其實都能掌握好要學的知識,隻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嗎?如果不是固定年級的升級,固定教學進度,孩子其實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學好所有應該要學的内容,當然因為人的不同,而路徑不同,有的人快一點,有的人慢一點,有的人這個快有的人那個快。可惜的是——當時限于教育支撐體系的不成熟,如果以精熟學習為基礎展開教育,作為一種大規模公共服務會讓平均的教育質量降低——所以後來美國的現實發展其實否定了精熟學習這個理論。但可汗先生因為做可汗學院,重新發現,由着MOOC/SPOC及翻轉課堂的設計,精熟學習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自然的路徑。因為憑借khan academy的資源和系統機制,不再強制需要年級和統一進度,每個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性和選擇不斷去攻下(精熟)每一個知識内容。

其次要提到的,是個性化學習和主動學習。在像工業品一樣被對待時,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好奇心是被最大傷害了的——我相信每一個做過2~5歲孩子的父母都對孩子這一天性有足夠的認識。孩子天生就會學習,就感興趣——但進入基礎教育一年級之後,他們承受車床效用之後,就變得自信喪失、厭煩、迷茫……而個性化學習,以及,把學習的主動權利還給學生的機制,這是另外一個非常大的點,在這些教育創新中。

最後要提到的是全人發展。在現代社會,對一個人的需要是綜合的、全面的,不是一個磨具産品,而是一個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知識人,所以教育本身也不是單一的知識和技能教育,教育要把人的教育、學科的教育和社區發展統籌起來[8]。

這就是一個背景介紹。

第一個要提的學校,是khanlab school——這是一個國内沒有太多新聞報道的學校,是可汗先生創立,而且和khan academy不是一個機構的私立學校。下面這個頁面,“大緻課程設計”信息來自一個同事對可汗先生的交流,而整個頁面,有請可汗學院的某同學确認,部分信息來自她的介紹。

互聯網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區别(4.互聯網教育)2

可汗先生創建khan academy後,從視頻教學内容到基于CommonCore美國基礎教育國家标準的訓練和測評系統的研發,有一個非常完整的翻轉學習體系——但即使這樣,khan academy在美國公立教育系統中推廣的并不是很順利[9]。後來據說可汗先生自己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他考察一串,沒有發現一所學校符合他的想法——于是他自己創辦了khan lab school。

在khan lab school,學生是混齡的,自組織學習的,神奇的是雖然老師學生比例很好,但老師并不講課。這裡學生自己确定自己的學習目标,相互幫助,老師參與目标和學習協助,可與傳統老師的角色有非常大的差别。

他們一天大緻的課程是,上午學生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标自學;下午有兩個環節,首先是讨論課,答疑解答,互相幫助,而且,遇到問題後解決順序:第一優先級是自己和夥伴,其次是高年齡的哥哥姐姐,最後才是老師;另一個環節是創作課,用項目的方式驅動,項目組要做成果展示。你能想象嗎,作為這所學校的工作人員,應該如何驅動學習、幹預和引導學生行為?之前提到美國私立學校的圓桌教學法,而在這裡又是一個更加不同的形式。

當然,這開始或許是極端精英主義的,生源、費用、規模,都有很大異議。走向大規模實踐還有很長的路;但教育在發生變化,可汗先生本人想做出一種教育,證明。

另一個學校是AltSchool,創立人是Google 的負責人。這裡最大的特色是個性化教育的探索,所有學生沒有年級的概念,在各自不同的領域有不同進展——學校配置一個較大的工程師團隊,在後面研發個性化教育的工具平台。

不講他們真實世界應用、learningby doing的課程體系,以及社區聯系和兒童全人發展的思考實踐,在個性化教育和教育目标上,他們是有比較完整的實踐的。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詳細研究一下他們的Learning Cycle。AltSchool的網站上有較多已公開的資料,國内也有一些報道。

互聯網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區别(4.互聯網教育)3

這是真正有所不同的東西——教育在探索、在實踐、在優化的東西。我們的出息呢?成人社會如果已然都這樣,大家就不要再喊什麼“少年強則中國強”了,不要苛責那些孩子們。魯迅肩起黑暗的閘門,放他們遠去的呼聲其實不遠……但已經無聲了……

期望着,新的時代,新的技術,新的背景,新的人,能夠改變。

[1]對美國教育機構提供一些參考例子:khan academy,khan lab school,altschool,knewton,reasoning mind,Dreambox Learning,ALEKS,ZEAL Tutoring,WyzAnt,Match Education,等等,當然還有衆多測評公司和教育出版集團。而中國的不再羅列,大家自行選擇。

[2]和要好的同事探讨過另外一個問題,在美國有很多教育創新是在做小規模學校,或者NGO。它們都沒有選擇做一個商業公司的創業: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沒有多少創業人,可以頂得住資本對于規模化的壓力。而教育本身,有其自身的規律:遠遠不是互聯網産品規模化的那個樣子和規律。我不知道中國教育創業人士,有多少人思考或認可這一點。不知能否走出不同的路。也有另外一種聲音,先大規模接觸到用戶,順便做着小改變,大規模用戶就可以拿到更多錢,将來可以做大事情——這是可以嘗試的,但不是我首選的思考邏輯。有點類似于先趕走老蔣後面一定有自由。

[3]寫成于2012年,我女兒出生的前夕。未來我有機會,可能會根據後來的經驗,進行修訂分享。

[4]班級授課制、學年制、學日制這些大家習以為常的方式,最早由中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理論層面詳細闡述,為教育理論貢獻顯著;當然在他之前,實踐上已經有初步分班、分級教學,并固定時段進行學業考核的做法。

[5] Ken Robinson有一系列的演講,關于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反思,和可能的奇迹。相信有一部分同學也很喜歡看。這是其中的一種聲音。

[6]在某個學術年會上,我和一名同事曾經訪談咨詢一個澳大利亞的教育測評泰鬥。在讨論到教育測評這件事上,他對在中國加強教育測評的系統和體系并深入教學所有環節是有擔心的,就是因為中國的這種考試文化的盛行,一不小心,更強大的考試系統結果對教育可能是“災難性的”。

[7]在中國當然各種因素要差一些,但是雖然身上有死寂的、冰冷的海水,我還是能夠感受到海底一絲湧動的力量——力量在積蓄。

[8]之前在管中窺豹看中國公立學校時,曾提到一個高知教研組長媽媽,她每周申請一天自己的孩子不上學,就是因為她認為中國小學中對孩子的社會化影響極弱——甚至是阻礙,即使好學校也是如此,所以她會花一天時間自己帶孩子走進社會來補足。

[9]有一位教育界的老專家老先生,在他的一次報告中我聽到一句感觸很深的調皮話,非常好:If without the government, you can do nothing; but… with thegovernment you can do nothing goo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