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原本是職場中的常見現象,這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都或多或少會經曆的事。例如在一個單位幹久了,想通過換一家單位來換一種生活方式,或者為提升自身發展空間而跳槽,這都是再正常不過之事。可近年來,我們常見到衆多頻繁跳槽之人,半年之内換三四份工作,已習以為常。尤其是一些剛畢業的90後、00後,常常像換衣服一樣,頻繁地換工作。他們頻繁跳槽的理由五花八門:有的因為待遇與自己期望不符而“跳”;有的因為跟某個同事或某個領導關系不合而“跳”;有的因為厭惡長期加班而“跳”。等等,諸如此類,各種“真原因”和“僞原因”。
雖然他們跳槽的原因、動機各不相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使自己的生存現狀更“順心”,更“如意”。如果僅僅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或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偶爾跳槽,倒是合理,并且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隻是因為一些“不如意”的雞毛蒜皮小事而頻繁跳槽,那就屬于病态跳槽了。這不但不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良性轉機,而且将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惡性循環的一系列的“副作用”。
需要重建“朋友圈”
當我們受聘進入一家單位工作時,不僅擁有了一份謀生的工作,而且自然而然地同時擁有了一群朝夕相處的同事。如果你幹的是對外業務性質的工作,那麼你擁有同事的同時,也将擁有一群被稱之為“衣食父母”的客戶。在這些人群中,雖然每個人的受教育層次,價值觀,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各不相同,但其中總有那麼一些人能和你“同頻”。或者說,必定有人跟你是同一類人,喜歡你,欣賞你,敬佩你。如果通過一定時間的交往,這些喜歡你,欣賞你,敬佩你的人,就可能成為你工作中、生活中互幫互助,資源共享的朋友。說白了,是可為你今後生活提供幫助的資源。也就是所謂的“人脈資源”。“人脈資源”的優劣多寡,能決定一個人在職業生涯中的興衰成敗。
而“人脈資源”需要依賴于工作平台“做東”,時間“做媒”,才能産生、發展和利用。沒有穩定、長期的一段時間培養感情,不可能将一群“熟悉的陌生人”發展成為朋友,繼而鞏固成“人脈資源”。當你跳槽之後,即使有那麼幾個跟你談得來的同事、客戶,均會因為失去了互利互惠的“交集點”,而彼此逐漸疏遠,繼而形同陌路。例如:當年我在做醫生的時候,在工作崗位上結識了很多關系不錯的同事、同行,以及身處各行各業的“病人”朋友。這些同事、同行、病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為我個人的生活上帶來了很多幫助。可自從我卸下“楊大夫”的頭銜,跳槽轉行後,就自然而然地與那些同事、同行、病友,漸行漸遠,繼而成為點頭之交。這對于我來說,失去了人生道路上很大的一筆“财富”和“資源”。這就是典型的,因為自己跳槽和轉行,所帶來的“副作用”。
職場“俄羅斯方塊”
在職場上,有四個因素将會影響一個人的執業能力。一是專業理論知識;二是從事該工作的熟練程度,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工作經驗”;三是你認識該工作的價值觀。四是你與該工作所建立的“職業感情”。這四個因素中,後三個因數都是需要在一種工作中,花較長從業時間,才能形成的。
例如一個在鐵路上從事巡道工作的巡道工人,從業三個月與從業三年,其工作能力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一個從業三個月的工人,不僅談不上工作經驗,而且無法認識到這種在鐵路上走來走去的工作有什麼重要意義。更談不上能與這種簡單重複的工作建立什麼“職業感情”。因此,很多從業者會因為巡道工作的簡單重複,枯燥無味而跳槽。當然,也有很多人因為認識到該份工作對保護人民生命财産安全的重要性,而兢兢業業在崗位上從業一生。其實,各行各業,均是如此。從業時間,決定着你的從業能力,這能力中包括:工作經驗,和職業價值觀,以及你與工作之間的“職業情感”。
一個人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樣,是需要長時間循序漸進,慢慢地建立感情的。隻有建立感情之後,才能由表及裡,逐漸了解你的工作,進而認識你的工作,并與自己的工作建立深厚的“職業感情”。如果工作沒幾個月就跳槽了,可能單位裡的人都還沒認全,又從何談起對工作的認識。當然就更談不上“職業感情”,和“工作能力”了。如果頻繁跳槽,其後果就是将使你在那個行當中,永遠保持着一個“菜鳥”的身份。到頭來空白了頭,其結果必然一事無成,窮得很穩定。
“騾”與“馬”的身價用人單位招進一個新人,隻是主觀上預測該員工能夠勝任目标崗位工作,但客觀上到底能不能勝任,這是需要通過實踐檢驗的。因此,在用人單位還不知道你到底是騾還是馬的時候,根本不可能給你開出“千裡馬”的工價。隻能給你出個“騾子”的價格,試用你幾個月,多則一年半載。讓你溜一溜,看你到底是“騾”還是“馬”。
因此,職場中有個說法叫“跳槽窮半年,改行窮三年”。其中之理,便在于此。
職場中人,如果你總在頻繁跳槽,那等于你總是被人冠以“騾子”的價格,給人溜着玩。經曆着一個單位“試用”,到另一個單位“試用”的命運。再則,作為經常跳槽之人,不可能今天從這個單位離職,明天就能在另一個單位上班,除非你是職場精英。顯然,頻繁跳槽的人都不屬這類,多半是職場“菜鳥”。想必跳過槽的人,均深有體會:重新擇業,需要經過一個長短無法預知的過渡期。運氣好的話,短期内可以重新找到新工作。運氣差的話,就可能要經曆漫長的失業過渡期了。這個過渡期内,是沒有任何收入的。到了一家新企業,又得接受“騾子”的工價,讓你溜幾個月,美其名曰“試用期”。不可否認,有個别職場高手能夠通過跳槽來提高薪資待遇,但這對大多數職場人來說是不現實的,特别是那些剛出社會,沒有工作經驗的“職場新人”。由此可見,頻繁跳槽不僅會影響到你的穩定收入,甚至還可能會嚴重威脅到你的生存問題。
理想和面包,哪個更重要?職場中,樂于跳槽之人,每一次跳槽都會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确切地說是說服自己的理由。這其中可能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但無論什麼原因和理由,如果跳槽的次數多了,那麼在同事、朋友、家人的眼裡都可能被歸結為一個原因,那就是“你沒有能力”。一般常人的慣性思維是:隻有沒有能力的人,才幹不好工作,才至于不得不頻繁跳槽。長期以往,将嚴重影響你在朋友、家人眼裡的形象。
另外,跳槽找工作,一般都是圍繞自己的專業技能進行。一種專業技能,往往代表着一個行業。一個行業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轉來轉去也就是一個小圈。它就像如來佛的掌心,你就是孫悟空你也很難跳出這個範圍。因此,個人職業聲譽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你今後的求職謀生,以及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跳槽,往往是職場中人用來實現“往高處走”的常用手法。跳槽跳得好與差,将直接影響到個人命運與前途。也就是說,如果“跳”得好,确實能實現“往高處走”,如果“跳”得差,就可能使你像水一樣,“往低處流”了。因此,職場中人在作出跳槽決定時,務必謹慎斟酌,利弊分析。有必要結合自己當前的經濟實力和專業技能水平,以及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和個人興趣,來進行理性分析,綜合評判。經過利弊評估後,方能謹慎作出跳槽決定。
“生存”與“發展”,是每個人生在世的兩大主題。“生存”顯然是任何生命的根本,隻有在“生存”獲得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才有資格和機會談“發展”。對于一個人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個主題都可以齊驅并駕。可在某些特殊時候,這兩個人生主題是錯位不可兼顧的。也就是說,往往是顧得了“生存”,談不了“發展”。例如那些拿着低廉收入的流水線工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像陀螺一樣,不停地旋轉。他們不停地“旋轉”,往往隻能滿足自己“生存”的訴求,根本談不上任何發展。
而對于大多數初入職場的新人來說,都是無法做到“生存”與“發展”兩者兼顧的。這個時候,你不得不思考“生存”與“發展”,哪個更重要?換言之,就是:“理想”和“面包”,哪個更重要?正如前言所述:“生存”固然比“發展”更重要。隻有先在職場中生存下來,才有機會談“發展”。隻有用“面包”填飽了肚子,才有力氣談“理想”。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場漫長的戰役。要想在這場戰役中活下來,并取得勝利,我們不僅要考慮“戰術”問題,而且更要考慮“戰略”問題。
初入職場之人,猶如初入戰場的“新兵蛋子”,大都隻顧當前活命,不顧自身在職場生涯中長遠的發展。這是典型的,隻考慮“戰術”,不考慮“戰略”的短視行為。正确的做法應該是:先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擇一技能而深入研究。再根據自己所長,擇一具有長遠發展前景的行業就業。至于選擇什麼樣的單位就業,這是事關“戰術”的問題。軍事戰場上的“戰術”種類繁多,常見的是“正面阻擊”和“迂回包抄”。而職場如戰場,其與軍事上的“戰術”非常類似。常見的也是“正面阻擊”和“迂回包抄”。如果你不愁吃飯問題,那麼你完全可以選擇“正面阻擊”,就是非理想單位不就業。就像一個理想主義者找對象似的,非“真愛”不結婚。但如果你的經濟條件不允許,就應該選擇“迂回包抄”的戰術,也就是曲線救自己:先将就找一個能接收自己的單位,生存下來。在自己的生存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再騎驢找馬,物色自己理想中的單位就業。這是關乎自己在職場中生存與發展的“戰術”問題。
大凡頻繁跳槽之人,多數都是在“戰略”上出了問題,例如學了一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繼而進入了一個沒有前景的,或者自己不喜歡的行業。這是個一錯再錯的連鎖反應。極少部分人是因為“戰術”上出了問題,例如進入了一個不喜歡的公司,或者因為跟領導、同事關系不好而跳槽。衆所周知,“戰略”決定未來;“戰術”決定現在。略有軍事常識之人都知道,要想成為一場戰役中的勝利者,務必“戰略”與“戰術”二者兼顧,而且務必先考慮“戰略”問題,再考慮“戰術”問題,否則必敗無疑。俗話說得好: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身為職場中的你,為避免像病急亂投醫似的頻繁跳槽,也為避免盲目擇業、就業,所帶來的“副作用”,務必先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好“戰略性規劃”,再“戰術性”地考慮如何擇業和就業。因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你懂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