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鄉下老家的殡葬習俗? 5天前,也就是4月29号,我弟弟在微信上給我留言:“伯母今天下午四點去世”這個我有心理準備,因為今年3月,我特地抽空開車回老家看望過伯母,躺在我堂兄堂嫂花1萬多元買的一個可以移動的鐵架護理床上,見到我,還認得出,用微弱的聲音說:“你回來啦”我當時已預感到會不久于人世,再說已87歲高齡,病了較長時間了我伯母一生坎坷,孩童時父親被國民黨抓壯丁,後失去了聯系,直到改革開放後才确認在台灣去世,母親很早改嫁,她3歲就到我們宋家,是我爺爺奶奶的養女,後和我大伯結婚,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我鄉下老家的殡葬習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5天前,也就是4月29号,我弟弟在微信上給我留言:“伯母今天下午四點去世”。這個我有心理準備,因為今年3月,我特地抽空開車回老家看望過伯母,躺在我堂兄堂嫂花1萬多元買的一個可以移動的鐵架護理床上,見到我,還認得出,用微弱的聲音說:“你回來啦!”我當時已預感到會不久于人世,再說已87歲高齡,病了較長時間了。我伯母一生坎坷,孩童時父親被國民黨抓壯丁,後失去了聯系,直到改革開放後才确認在台灣去世,母親很早改嫁,她3歲就到我們宋家,是我爺爺奶奶的養女,後和我大伯結婚。
我的伯母去年冬天病重到醫院治療稍好後,我在石家莊經商的堂弟把她帶到石家莊的家裡,但因為春節前河北新冠疫情嚴重,加之我伯母想回老家過春節,我堂弟在去年臘月二十八就把她送回來了。去年8月我母親去世,去世前的幾年,我深感到照顧護理失能老人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伯母回來那天我在微信上給堂弟留言:“孝心難得,孝子難當。”
現在在農村,養老是個非常棘手和嚴峻的問題。像我伯母和我母親活過80,較好地得到子女贍養照顧,守護送終的并不多,不少老年人或不想連累子女,或不可能指望子女,或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選擇了自行了斷。
從我懂事起,見過的農村老人去世太多了,對農村的喪葬習俗算是很了解。在我1978年上大學前,農村活過80歲的很少,尤其是男性,我爺爺1978年76歲去世時,當時我們塆裡隻有一位老爺爺的年齡比他大,不過那時活過80的老奶奶要多一些,上世紀我唯一親眼見到的活過90的是我家族的一位老奶奶,是我的曾祖輩,1979年去世時過了90周歲,其實這與她家境優渥有很大關系,她有一個兒子宋揚是歌曲《讀書郎》的詞曲作者,在那時享有高薪,另一個兒子也在馬口搞建築很富有。在我小時,很難理解把老人去世了叫“白喜事”,其實到現在我也難以理解。要說和“紅喜事”有相同之處的是,都會有兩三天大吃大喝,大操大辦。
在我工作以前,老人去世基本上都是實行土葬,哪家的棺材做得又厚又氣派是很有面子的。不少老人都希望生前就備好棺材,我爺爺就是這樣的。其實在1981年以前,漢川也有火葬場,農村也在推行火葬,但轉變觀念是有個過程的。記得後來公社強令推行,人們也逐漸接受了。
我十分看不慣農村的一種怪相,有的老人臨終前不僅沒有被很好地照顧,反而受到虐待,甚至是自尋短見,但喪事辦得卻十分風光,這有什麼意義呢?當然在農村贍養老人和辦喪事各種情況都有,有的厚養厚葬,有的薄養厚葬,在相對貧窮的農村當然有的薄養薄葬,但最少見的卻是厚養薄葬。
我伯母有4個子女,生前四世同堂,重孫大的有十幾歲了。按照農村習俗要停靈三天,正好遇上五一節假,親朋好友都來相聚,光酒席就準備了70多桌,以每桌700元計,就要花費5萬多元。還有靈柩和靈車租用費、火葬費、骨灰盒費、墓碑費都是很貴的,加起來也要1萬多,而且這些是不能講價的。一般還要搭靈台,請樂隊,最奇葩的是有專業哭靈的,其實就是變相要錢,講排場的還要請腰鼓隊。農村喪葬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請杠”,也叫“擡重”,就是請人将遺體擡上車,送到火葬場,再到墓地埋葬,我小時見到的一般是請8人,講排場的請16人,叫“16人擡”,那是很出風頭的。那時幹這事的就是盡義務,就送一雙草鞋(真是用草編織的)和一條白頭巾,就是以前的土白棉布。我爺爺曾對我說,1959年真的很慘,死的人也多,但青壯年都去府河改道工地了,有的塆子裡死了人連“擡重”的人也沒有,我爺爺那時身體好,曾到十裡開外的塆子裡“擡重”。大概在70年代末土白棉布改成商店裡買的毛巾,加一頂草帽。再後來草鞋就變成了塑料底布鞋,後來又變高檔了,變成那時很吸引眼球的力士鞋,現在一般是請10個人,真正擡的還是8人,另2人打雜。不過現在農村這事已經異化了,成了一個“美差”,人員相對很固定,都是塆子裡“有狠”的人,草帽、毛巾、球鞋或旅遊鞋是必需的,三天吃喝,每天一包好煙,出殡那天,如果去世老人有多個兒子和親侄子,在每家門前都要停靈一次,按不成文的規定,要遞上一條好煙(即擡重的每人一包),比如我是我伯母的親侄子,我雖然在外面工作,但我父母在老家還留有房産,在我老家門前也停靈一次,就送上了一條煙。
出殡的路線也是有講究的。五一那天,我老家塆子裡正好有一家女兒出嫁,那出殡的時間和路線兩家就要商量好,說是有一個習俗,盡量不重路,确實難以避免就要“紅壓白”,這裡就不解釋了。出殡的沿路,往鄉裡鄉親的門前經過,人家一般都會放一挂小鞭炮,當然我堂兄家就要給人家一包好煙,因為我們九章塆是分大小兩塆,有一條大路分隔,擡靈必經這條路,因路兩邊居家衆多,幾條煙一會就沒了,算下來也要一千多元。難怪有人說現在農村死人都死不起。
在我母親生病失能的幾年裡,我和弟弟妹妹達成共識,厚養薄葬。厚養自己想做到就能做到,但薄葬自己想那樣做,會遇到農村很多習俗和固有觀念的挑戰。但我家真的做到了,我和弟妹商量,不請客,不受禮,不大操大辦,家族和親戚在外地的打電話告知,但反複強調讓他們不要專程來我家,隻請了我的舅舅、姨媽和姨叔,他們也理解認同這種做法,雖然老表們也來過,但安排他們吃飯後就讓他們當天回家了。我和弟妹的親戚、朋友、同事一律沒有告知。我母親生病期間和彌留之際,得到了左鄰右舍、自己家族的不少幫助和安慰,出殡那天,幾位堂哥盡心幫忙,直接在我老家門前将遺體擡上車,沒驚動鄉裡,直接到火葬場,下葬後,我們在餐館包了幾桌請我們家族在老家的全體人員和我舅舅等吃飯以示感謝!辦完後我們和親朋好友都覺得這樣辦很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