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馮和你盤點一下,我們曾經誤解的那些中國古話,一起長見識:原來,“相由心生”、“閉門造車”、“愚不可及”這些古話原本的意思,和我們所理解的,完全不一樣。
被誤解的古話一
相由心生
我們大家經常說一個詞,叫做“相由心生”,意思是說啊:一個人的心地變壞了,面貌也會跟着變難看,相反,一個人的心地變好了,面貌也會跟着變好看。
然而有趣的是,“相由心生”這句古話,也被誤解了,它從一開始,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
原來,“相由心生”是出自于佛經,它的原本意思是:你的世界,是由你的心造化而成的,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世界。
其中,比較典型的一則佛經出處,是《無常經》,有雲:
“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
翻譯成現代中文,是這個意思:
“世事都是虛幻的,沒有所謂真相,也沒有客觀的實相,你所看到的世事的樣子,歸根結底,都是源自于你的心,你看到的東西,都是虛空,你所接觸的事情,其實也沒有那回事,一切物體和事情,都是泡影,根本都是你的心出了問題造成的,如果你有一顆俗人之心,那麼你所到之處,都是地獄,充滿煎熬,你隻有把這個世界看化了,看穿了,看破了,你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
由此我們可見,“相由心生”的初始意思,并不是指“人的五官面貌由心造成”而是指“你看到的世界,是由你的心造成”,這裡的“相”不是指的“外貌”,而是指“世界的樣子”。
佛教的這個道理展開來說,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說說:
例一:異性抛棄你,如果你心智成熟,你就會反省自己哪裡沒有做好,可是如果你心智不成熟,你不但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而且你還會去論證對方的錯,那麼真相到底是誰錯呢?答案是:取決于你的心。這就是佛教說的“相由心生”:你看到什麼世界,是由你的“心”決定的,你有什麼樣的心,你就能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例二:一個酷愛寫作的高中生,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聽到兩個聲音,第一個聲音說:報中文系,堅持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第二個聲音說:報法律系,做律師能賺很多錢。如果你聽從第一個聲音,那麼,你的下半生就是報社總編、作家、學者,如果你遵從第二個聲音,那麼你的下半生,就是一個律師。那麼你到底是堅持自己的志願,還是為了賺錢而改變志願呢?取決于你的心。所以,未來你的世界變成什麼樣,歸根結底,也是你的“心”造化而成的。
這就是佛教說“相由心生”的意思。
然而,“相由心生”這個詞,也是在曆史的長河裡被中國人用歪了,後來演變成“你的相貌由你的心造成”,意思完全歪了。
注意:“相由心生”的古籍出處,還有佛經《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以一更樂非相由心生”、元末明初蘇伯衡著作《蘇平仲文集》:“心外無相,相由心生”等多處,意思都是一樣,“相”都不是指“外貌”,而是指“世界的樣子”。恕不贅述。
被誤解的古話二
閉門造車
再說第三個被我們誤解的中文成語:“閉門造車”。
我們用“閉門造車”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自我封閉、信息閉塞、不和外界打交道、不和外界交流,不理會市場需求,完全在和外界隔絕的狀态下,蠻幹,瞎忙。
然而,這其實也是對“閉門造車”這個成語的扭曲和訛傳。
“閉門造車”這個詞在中文的古籍裡面,原來根本就不是那個意思。
關于“閉門造車”到底是什麼意思,南宋著名大學者朱熹,在他的《中庸·或問》裡面,有很清楚的解釋,他說:
“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
朱熹是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說:
“古人有一句話,叫‘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啥意思呢?古人是說啊,隻要你按照同一個尺寸,同一個規格,就算關起門來造車,造出來的車,上路之後,也能符合路上的車轍,也能走。也就是說啊,我們做一個事,隻要遵循大家通用的法則,事沒有不成的。”
朱熹的解釋,如果展開來說,還可以這麼理解,舉幾個例子:
例一:對于裁縫來說,我隻要把客人身材的尺寸量好了,那麼,就算客人不在場,我也能裁出來一套合身的衣服,所以,在我裁衣的期間,客人守在我店裡,沒必要。
例二:烹饪的書籍,隻要把一道菜的做法,描述得足夠清楚,那麼,即使沒有廚師教我,我也能按照書上的詳細解說,把這道菜做出來。
例三:同理,你隻需要把一首曲子的譜子寫得足夠精确,那麼,即使我沒有聽過那首曲,我也能按照樂譜,用樂器把它精準地彈奏出來。
說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閉門造車”在古代中文裡的原意是指:一件事情主要遵循了标準化管理,那麼,根本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監督它,也就是說,隻要“造車”的标準設定了,就算“閉門來造”,也是可以的。
然而,在曆史的長河裡,我們中國人呢,又把“閉門造車”這個成語,用歪了,現在的意思,變成幾乎完全相反了。
被誤解的古話三
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這個詞我們經常用,意思是說,某個人笨到了極點、蠢到了極點。
然而事實上對于這個詞的意思,我們這些後世人,也搞錯了,在古籍裡,“愚不可及”的原始意思,不是指“笨到極點”,而是說“他裝傻的本事,我真學不來啊”,原來是這個意思。
“愚不可及”這個詞,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是這樣的: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它是說,孔子有一回,評價當時衛國的一個大夫,名叫甯武子,孔子說:
“每當衛國的國君賢德、政治清明的時候,甯武子就很能幹,才華橫溢,勤政為民,建樹很多,而當衛國的國王昏庸無道、政治黑暗的時候,甯武子就裝傻,盡量不說話,盡量不作為,以免自己助纣為虐、惹禍上身。這個甯武子啊,真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的才華和才幹,我們可以輕松做得到,但是呢,甯武子在亂世中裝傻的本事,我們還真不如他!”
所以呢,“愚不可及”這個詞在它的出處《論語》裡,是指“某人裝傻的本領,真是沒人比得上”。
原來是這個意思。
不過呢,随着歲月的變遷,“愚不可及”這個詞,在後世無數讀書人的筆下,用着用着,三人成虎,變味了,逐漸演變成了“傻到了極點”的意思,也就偏離了這個詞原本的意思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